您的当前位置:

社会办学

专 记

社会办学




齐齐哈尔市社会办学始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省城齐齐哈尔开办黑龙江省最早的
宣讲所,由政界和教育界的热心者担任讲演员,向民众宣讲伦理道德。

民国时期,省城齐齐哈尔社会教育主要形式有通俗教育、平民教育、宗教团体办学等。1913
年6月,创办公众补习学校,劝导商家学徒不识字者入学,教授国文、珠算等知识。同年8月,
黑龙江通俗教育社成立,以讲演方式对民众进行教育。1923年4月,黑龙江省教育厅颁发《黑
龙江省城义务教育委员会筹设平民学校办法》,目的是给予一般贫民失学者求学机会。1924
年5月,齐齐哈尔兴办平民学校2个,设语文、算术、公民3科。两校教员3人,男女学生并收。
1928年5月,成立黑龙江省城孔教道德坤院,其办学宗旨为“提倡妇女俭德”,演讲“三从四
德”、“八箴之道”、“助夫成德”等。每月逢1、3日讲演。

1936年,日本侵略者占领齐齐哈尔后,竭力推行把民众变为“良民”,进而变为“驯奴”
的社会教育。1935~1937年,齐齐哈尔相继办起讲演社、日语学校、民众学校等。1938~1945
年,日伪当局的社会教育中心机关民众教育馆,下设民众讲习所、日语讲习所及职业训练所等
社会教育部门,为其奴化教育服务。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劳动人民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1948年11月,市委、市
政府发出《关于开展群众教育工作的指示》,市教育科组织40多名小学教师到各区组织夜校。
群众夜校达51个,学员大都是市民,共2296人。夜校采用《齐市新闻》刊载的政治时事和工农
知识课本进行教学,经费大部分从反封建斗争中没收的财产中解决。

1949年,市教育局和各区文化馆负责全市的社会办学及教育工作。1950年,随着全市扫盲
运动的深入,各种私立职业学校、补习学校发展起来。1956年,私立青年文化补习学校成立,
有教职工11人,教学班10个,面向社会招收高小毕业生597名。1957年7月,共青团市委建立青
少年自修学园,组织未升入初中和高小的青年自学。至1958年,自修学园采取广播教学形式,
组织15个高级班、20个初级班,约2000人参加学习。高级班的学生开设代数、几何、文学、政
治、农业知识等科。1959年,共办起市民学校212个,学员20570人。

1960年,市区办起379个业余中小学校,3个业余高等学校。1962年9月,建华公社私立缝
纫技术训练班开学,设服装裁剪、缝纫、机修、政治4科,培养初级缝纫技术人才。学期6个月,
招收往届初、高中毕业生,毕业后自谋职业。到1963年,共招收两批学员。1963年,贯彻省教
育厅“政府领导,群众办学,一般号召,重点试办”的精神,在市区5个公社组织起干部班45个,
学员973人;居民炕头组149个,学员1105人;文化班5个,学员65人,学员为街道干部和中、小
学毕业生。1964年12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方针,
市区龙沙人民公社正阳分社组建正阳分社社会青年工读学校,学校以教育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农
业生产为主要宗旨,采取半工半读的教育形式,设政治、劳动知识专业、文化(初中班设语文、
数学,高中班设语文、代数)课。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办学陷入停顿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办学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1980年11月,市教育局制定《私
立文化补习学校(班)暂行管理办法》,对社会上私立学校的性质、办学目的、办学条件等作出
明确规定。社会团体、私人办学较快发展起来。同年,宫秀桂私立服装裁剪学习班(后改为宫
秀桂私立服装学校)成立。1982年,市珠算协会创办业余珠算学校,学员有财会统计人员、营
业员、收款员、记帐员、在校中小学生、社会待业青年、解放军战士等。同年,中国民主同盟
齐齐哈尔市文化学校成立。1984年3月,市文联、市美协创办市业余画院,开设国画、工艺美
术、幼师、基础美术(素描、色彩)初、中级班。同年,铁东聋哑班成立,招收社会聋哑儿童、
开设语文、算术、拼音说话、美术4科。1985年4月,育英高考补习学校成立,开设普通高考补
习、成人高考补习及日、俄语专修等6个班,招收学员350人。12月,由市政协各民主党派创办
的齐齐哈尔市职业大学成立,开设日语、英语、俄语、化学应用、工民建筑、服装设计、西医、
中药、企业管理等班,学员从高考落榜学生中录龋同年,私立玉和语音矫正班成立,到年底共
办10期,结业学员111人,有96%以上的学员达到正常会话能力。

到1985年末,市区社会团体和私人办学校(班)90多个,其中大专程度的7个。共设服装裁
剪、财会、外语、书法、美术、珠算、食用菌、企业管理等50个专业,4.61万多人参加学习,
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多规格、多学科、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