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




新中国成立后,齐齐哈尔市中小学强调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改革中小学课程结构,增设
生产技术和劳动实习课,开展多样性的课外劳动。

1955年,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在中小学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和劳动教育。在小学增设
手工劳动科,并把生产劳动作为课外活动的一项内容。在中学建立实验园地,巩固和加强学生
生物知识,要求实验园地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各中小学学生还参加建校劳动、植树活动,
普遍开展公益劳动,制造简单的实验用具。

1958年,中小学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把生产劳动
列为正式课程,兴办工厂、农场,组织师生参加劳动。1958~1960年,市区21所中学(含厂办
中学8所,师范1所)办起校办工厂,共有35个车间。大部分学校还办起校办农常各学校安排劳
动时间和劳动课程,如市一中每周有两小时劳动课。初中开设木工、金工等手工劳动和农业基
础知识,高中开农业实习和机械实习。秋后,一些学校停课参加大炼钢铁和三秋劳动。因学生
参加劳动过多,降 低了教学质量。同年底开始进行纠正,规定小学每周最多不超过4小时,中
学不超过6小时。1961年,市区校办工厂、农场全部停办,并按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对
学生参加劳动的目的、方式、时间和劳动卫生保健等作了具体规定。

1958~1965年,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试办半工(农)半读学校。到1965年,
市区办起半工(农)半读中学32所,226个教学班,在校生10193人,教职工932人。办起耕读小
学49所,在校生948人,教师25人。

“文化大革命”中贯彻毛主席“五七”指示,学生“学工”、“学农”到工厂、农村参加
劳动。1970年起,实行“两办”、“两挂”(办工厂、农场;与工厂、农村挂钩)。到1976年,
市区476所中小学校与230多个工厂、580多个生产队挂钩;共办167个校办工厂、25个厂外车间,
260多个校办农常城市中学的校办工厂总面积1.6万平方米,可容48个教学班2400名学生学工劳
动;农村分校54所,共有耕地13770亩,建房11139平方米,可容纳117个班、5850名学生学农劳
动。

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工作要在新的条件下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的方针,市区中小学校工作转向以教学为中心,停办农村分校和一批校办工厂(农场)。1981
年5月、1983年1月,先后召开3次市勤工俭学工作会议。1984年1月,召开勤工俭学表彰大会。
到1985年,市区中小学校办企业116个,占447所学校的25.95%,总收入214万元,补充教育经
费59.3万元;校办农场126个,有耕地9734亩。

1980~1985年齐齐哈尔市区中小学勤工俭学情况表
单位:个、万元



00025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