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 述

文化艺术

概 述



清初,世居齐齐哈尔的少数民族民间歌舞,是齐齐哈尔文化艺术的渊源。顺治年后,达斡
尔族的“扎恩达拉”民歌、“罕伯”舞和“乌钦”说唱广泛流传。康熙三十八年(1699),黑龙
江将军衙门移驻齐齐哈尔后,衙署幕僚文人日渐增多,常与获罪流戍的文人聚会,互相吟诗唱
和,促进了诗词歌赋的发展。乾隆年间,关内移民流入齐齐哈尔,民间出现“唱秧歌”活动。
嘉庆年间,齐齐哈尔商贸日繁,外地唱曲、演戏艺人纷至沓来献艺,城内10余座寺庙成为唱曲
演戏的重要场所。每逢庙会,各寺庙前搭起戏台,进香、观剧的群众10倍于平时。道光年间,
山西梆子、热河蹦蹦(二人转)等艺人来齐献艺。咸丰、同治年间,河北梆子艺人来齐演出。光
绪年问,京剧、评剧陆续传入齐齐哈尔。光绪三十二年(1906),黑龙江图书馆(今齐齐哈尔市
图书馆)建立,图书印刷和发行业由此兴起。随着新型学堂的兴办,近代音乐、舞蹈艺术传入
齐齐哈尔。

光绪三十三年(1907),齐齐哈尔建成德魁茶园(后改为龙江戏院),成为接待河北梆子、京
剧、评剧艺人演出的第一个室内剧常宣统二年(1910),齐齐哈尔有7个可供曲艺艺人演唱的茶
园(社)。

民国期间,群众文艺有较大发展。1913年,齐齐哈尔第一个群众文化事业机构——通俗教
育社成立,举办音乐传习所,向青少年传播音乐知识;设改良戏曲会,倡导并演出宣传共和思
想的《花木兰》、《义勇少年》、《骂卓》等新编京剧;办通俗图书馆、通俗教育报。1920年,
出现改良戏曲俱乐部和黑龙江公余俱乐部(京剧团体)两个群众业余演剧团体。1922年,省立师
范学校学生首次排演文明戏(话剧)《可怜闺里月》。1930年,齐齐哈尔第一个电影院——春光
电影院建成开业。同年,考古学家梁思永来齐齐哈尔,在昂昂溪五福发掘了一处距今5000~
6000年新石器时代的古墓葬,发掘出陶、石、骨器等墓葬品,开了发掘研究古文物的先河。

1931年11月,齐齐哈尔沦陷后,日伪当局推行殖民地文化政策。伪满齐齐哈尔市公署撤销
两所公共通俗图书馆,查禁、销毁省立图书馆收藏的进步图书。《满洲姑娘》等为日本侵略者
服务的歌曲充斥街巷。同时,在进步学生中传唱的《日本小国真正蛮》、《伏尔加船夫曲》、
《桑塔·露琪亚》、《热血》等歌曲,则激励着人们对光明的向往,鼓舞人们去战斗。1935年,
中共党员金剑啸发表长诗《兴安岭的风雪》和短文《王二之死》、《瘦骨头》,并组建白光剧
团,演出他编写的《母与子》和改编的《钱》等进步话剧,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发展史上,掀
开了革命文艺的新篇章。

1946年6月齐齐哈尔文艺协会成立,领导全市文化艺术活动。一批来自延安解放区的革命
文艺工作者大力倡导传播革命文艺,群众歌咏、秧歌、戏剧、美术活动空前活跃,《没有共产
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歌声,响遍城乡。革命文艺队伍开始形成,
有11个军队和地方专业表演团体、19个业余剧团先后建立。上演《血泪仇》、《白毛女》、
《兄妹开荒》、《黄河大合唱》,以及自编的《血泪山河》、《文化汉奸“王老狠”》、《全
家光荣》等一批反映人民革命斗争题材的剧(节)目。革命文艺的发展,有力地配合了支援人民
解放战争和民主建政等中心工作,培育了一批青年文艺人才,为齐齐哈尔的文化艺术注入了新
鲜血液,奠定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基本方向。1947年3月,东北书店西满总分店(今齐齐哈尔
市新华书店前身)在齐齐哈尔市开,推动各私营书店大量发行革命图书。1948年,嫩江省政府
开展征集文物和古籍图书活动,共征集到古籍图书、碑帖、拓片等7万余册(件),充实了省立
图书馆馆藏。

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文化设施、机构的建设。1949年10月设立5个区级文化馆,陆续建
立市工人文化宫、少年宫、青年宫、市群众艺术馆;在富拉尔基、碾子山、昂昂溪设立新华书
店,中心城区新华书店设立3个门市部;1953年成立市博物馆筹备处;1957年成立市文学艺术
界联合会;1965年,改建和新建25座影剧院。这些机构和设施,有力地保证了各项文化事业的
发展。1956年发掘到1.2万年前的古动物披毛犀化石;1966年市图书馆的藏书量增至44万册,
为1949年的4倍。

这一时期,齐齐哈尔的文艺舞台出现喜人景象。先后接管、整顿、组建了京剧团、评剧团、
马戏团、话剧团、曲艺团、广播说唱团、歌舞剧团、河北梆子剧团、实验剧团等表演团体。各
团体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编演一批创新剧目,有1950年受中共黑龙江省委嘉
奖的新编历史京剧《圣人道》,1953年的二人转《三只鸡》、评书《天国英雄》,1955年的现
代京剧《罗盛教》,1958年的现代评剧《八女颂》、现代京剧《嫩水雄鹰》、评书《唐史英雄
传》、《红岩》,1959年的话剧《向秀丽》。市马戏团于1957、1958年先后赴朝鲜、越南演出,
获得越南胡志明主席授予的一级劳动勋章和锦旗;1958年,在全国率先上演驯狮、虎等驯兽节
目,创演的马戏《马上劈刀》、女子双人《空中体操》等节目饮誉全国;1960年应邀参加拍摄
以该团创新节目为素材的电影《马戏团的新节目》,香港文华影业公司将其节目摄制成影片
《龙飞凤舞》。

文学艺术创作也日益发展。1957年出版曲波创作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966年,出版
了程树榛的长篇巨著《钢铁巨人》;1960年,丁凤岭的摄影作品《隆冬忙积肥》被选送荷兰国
际摄影艺术作品展展出,并获荣誉奖。1966年,李亚丹的套色版画《街道初春》,被选送波兰
华沙和德国莱比锡展出,他的套色版画《道口》被选送柬埔寨、叙利亚和朝鲜展出。

齐齐哈尔市独具地方特色的各民族民间艺术,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更加绚丽多姿。1956年,
齐齐哈尔市代表队演出的达斡尔族歌舞,在全省民间艺术会演中获节目、创作、表演等多项奖
励。1956~1966年,达斡尔族歌手何德志3次晋京参加全国性演出,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
刘少奇接见。1957、1960年,回族打击乐《欢庆胜利》、汉族舞蹈《龙舞》、达斡尔族民歌对
唱《河边情歌》、达斡尔族舞蹈《欢乐的嫩江草原》晋京参加全国文艺会演,均获得赞誉。

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日趋频繁。1949~1966年,在各表演团体和艺术作品到外地演展的同时,
邀请150个外地艺术表演团体来齐齐哈尔市演出,还举办9场外地美术、摄影作品展览。

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使文艺事业遭到严重摧残。各文艺团体停演闹革命,许多艺
术骨干被揪斗,市文联、群众艺术馆、青年宫、少年宫相继撤销。齐齐哈尔市图书馆、昂昂溪
区和郊区文化馆被迫关闭。1969年,各专业剧团全部撤销,大部分文艺工作者或转业,或下放
农村,或到文化“五七战校”劳动,保留人员组建成齐齐哈尔市文化系统革命委员会文工团。
优秀剧(节)目遭禁锢,优秀影片被封存。“造反文艺”占领了文艺舞台,看“革命样板戏”,
唱“语录歌”,跳“忠字舞”,成为群众的主要文化生活。在横扫“四旧”(剥削阶级的旧思
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浪潮中,许多文艺工作者奋起力争,使市图书馆12万余册古
籍图书和戏曲剧团价值数万元的戏装免遭焚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齐齐哈尔市文化艺术事业得到复兴和发展。文艺团体恢复,艺术
骨干归队,被禁锢的优秀剧(节)目和影片重返舞台和银幕。专业文艺团体除恢复上演一些优秀
传统剧目外,还创编、移植改编演出一批新剧目。有1979年的现代评剧《救救她》,1980年的
京剧《白莲花》、评剧《三凤求凰》。1981、1982年,连续举办两次全市性的国庆节创作剧目
会演,上演了京剧《两只皮包》、《京都擂》、《重返中华》,评剧《巧捉美女蛇》、《麒麟
锁》、《闹大院》、《三家福》,河北梆子《七娘箭》,话剧《掌权人》、《金山之魂》等一
批优秀剧目。1982年,市马戏团赴香港、澳门公演,被港澳同胞誉为“北方明珠”。1985年,
马戏团的《钻地圈》、《顶碗》2个节目在意大利首都罗马演出,获奖牌两枚。同年,京剧
《天涯归鸿》获中央民委、文化部颁发的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团结奖。

群众文艺演出活动空前活跃。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相继组建业余演出团(队)。1979年,组
建齐齐哈尔市职工业余京剧队,恢复上演传统京剧。龙沙公园、工人文化宫广场等,每天都有
群众集会演唱京剧。1979~1985年,举办全市性的群众文艺会、调演15次。1981年开始举办龙
沙音乐会,到1985年共举办3届,演出19台群众音乐、舞蹈节目,共76场,观众达15万人次。
群众文艺活动中,涌现一批优秀剧(节)目和文艺新秀,在全省乃至全国性文艺演出中接连获奖。
1980~1985年,在省级以上群众文艺会、调演中,共获优秀节目奖16个,创作(编导)奖46个,
表演(指挥)奖57人次。

1978年,恢复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981年,市文联下属的各文艺协会相继成立。到
1985年,共建立起摄影、书法、美术、戏剧、曲艺、杂技、电影、舞蹈、音乐、民间文艺等10
个文艺协会和作家、电视艺术家文艺协会筹委会,会员发展到2482人(省级462人,国家级61人)。
文学艺术创作步入兴盛时期,到1985年,形成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等12个创作群体,近3000
人的创作队伍,创作活动硕果累累。1980年,程树榛的报告文学《励精图治》和张林的短篇小
说《你是共产党员吗?》,双获全国文学大奖和《当代》杂志文学奖。到1985年,有5部长篇小
说出版。

1978年11月,成立齐齐哈尔市文物管理站,对齐齐哈尔市文化遗存进行多次普查和发掘,
发现了距今1万多年旧石器时代的昂昂溪大兴屯遗址,出土距今1万年的盘羊头骨化石等。到
1985年末,齐齐哈尔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237齐齐

这一时期,文化艺术交流更加活跃。1980年,日本新漓县渡边珠实芭蕾舞团来齐齐哈尔访
问演出。1983年,加拿大阿尔伯达省汤米·班克斯五重奏音乐小组来齐齐哈尔公演。1979~1985
年,先后来齐齐哈尔市演出、讲学的全国著名文艺专家有99位,其中有著名的歌唱家鲍桂芳、
钢琴演奏家刘诗昆、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作家浩然等。接待来齐齐哈尔市展出的美术、摄影、
书法展览11个。

1985年,齐齐哈尔市有京剧团、评剧团、话剧团、马戏团、艺术团、齐齐哈尔铁路列车文
工队等6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演职人员743人。另有一个个体专业演出团体红燕杂技团。有市
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市群众艺术馆、市民族文化馆、市文物管理站各1所;各机关、企业
文化宫、俱乐部47座(其中39座放映电影);区级文化馆7所,街道、乡镇文化站28个,街道居
民委员会和村屯文化室100多个。专业影剧院9座,电影放映队45个。公共图书馆(室)8所,各
机关、企事业单位专业图书馆(室)160所。新华书店6所,图书发行(代销)网络遍及城乡,市新
华书店成为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区图书发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