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文化设施

文化设施



图书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在省城齐齐哈尔建立公共图书馆。宣统元年(1909)十
二月,在省城西关外建成黑龙江图书馆藏书楼。1912年,黑龙江图书馆改为黑龙江省立图书馆。
1930年11月,由德国工程师马克斯设计的新藏书楼,在龙沙公园望江楼南侧建城。1932年,黑
龙江省图书馆改名为黑龙江省立齐齐哈尔图书馆。

1946年8月,省立齐齐哈尔图书馆改名为齐齐哈尔市图书馆。1947年,齐齐哈尔市自来水
公司始建立科技资料室。1949年,市区有图书馆(室)5个,其中公共图书馆2个,教育系统图书
馆2个,科研图书资料室1个。50年代,市工人文化宫图书馆、齐齐哈尔轻工学院图书馆、市委
党校图书馆、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图书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图书馆等相继建立,普通中学和中
等专业学校图书馆(室)发展到61个,市区教育系统图书馆(室)共有69个。

齐齐哈尔市图书馆

  0000254(缺失图片)

1976年,市区共有图书馆(室)110个。其中,公共图书馆7个,教育系统图书馆(室)48个,
工会系统图书馆(室)14个,科研单位图书资料室37个,党政机关图书馆(室)4个。1983年11月,
齐齐哈尔市图书馆新馆扩建竣工,向读者开放,建筑面积4672平方米。到1985年,市区各类图
书馆(室)增至168个,馆舍面积4.09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图书馆8个,面积7040平方米;教育
系统图书馆(室)75个,面积27327平方米;工会系统图书馆24个,面积3145平方米;科研单位
图书资料室52个,面积3002平方米;党政机关图书资料室9个,面积408平方米。

书 店 清末,齐齐哈尔始有私营图书的书局、书馆。宣统元年(1909),合黎德书局开业。
1915~1930年,永兴书局、维新书局、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 书局、成文厚书局、兴
元山房相继开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维新书局、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等先后歇业。1938年~1939
年,兴顺城书店、裕增德书局、义永和书局、同成书局、龙江印书局、仓文印刷局先后开业。
同时,日本人兼营图书(日文图书)发行的昭和祥洋行、小林商店、田中洋行、田内洋行、共爱
洋行、金龙洋行、文化堂、中田洋行、荻原商店纷纷开业。到日本投降时,这些商行全部关闭。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1946年,开业的书店有光华书店、大众书店、群众书店、齐齐书店等
私营书店。1947年3月,公营东北书店西满总分店开业。同年,私营的小友图书社、森记书店
开业。翌年,焕章书店开业。1949年,东北书店西满总分店改名为东北新华书店齐齐哈尔分店。

1950~1951年,华光、德记、新民等私营书店开业。1952年,东北新华书店齐齐哈尔分店
改名黑龙江省新华书店齐齐哈尔支店。1954~1956年,齐齐哈尔支店设立第二门市部和儿童书
店。1956年,市区私营图书发行业全部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后组成“公私合营书籍业
总店”,接受齐齐哈尔支店领导。1958年,齐齐哈尔支店改为齐齐哈尔市新华书店。同年,市
区10个人民公社各成立1个书店。1959年,公私合营书籍业总店过渡为齐齐哈尔市新华书店的
组成部分,并撤销中心城区各人民公社书店,恢复市新华书店原有各门市部,增设第三门市部。

1978年,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科学文化的渴求,市新华书店将第二门市部改为科技书店。
第一门市部改为建华书店。1983年2月,市新华书店新建营业大楼竣工开业,定名为龙沙书店,
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为全省最大的综合性书店。同时,将第三门市部改为青年书店,经营青
少年读物。至1985年,市区共有新华书店6所,图书发行网络遍及城乡。

曲艺演出场所 清代,齐齐哈尔的曲艺演出无固定场所,一般在寺庙庙会期间撂地或临时
搭台演出。清末,才开始出现固定演出场所茶园、茶楼。至宣统二年(1910),齐齐哈尔有南茶
园、兰英书馆、正香茶庄、同义茶社、海江茶社、同义轩茶社、民乐茶社7处曲艺演出场所。

民国初期,又相继建立同乐、宝和轩、义和、东源轩等茶社。至1942年,齐齐哈尔市有茶
社18处。

新中国成立初,1952年,市区有曲艺演出茶社27处。此后,曲艺演出场所逐年减少,至1962
年有曲艺场所15处。到“文化大革命”初,曲艺演出场所大多停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曲艺演出场所纷纷恢复或兴建。1979年,市区有曲艺演出场所9处。到1985年,共有曲艺演出场
所10处,可容纳观众2100多人。

影剧院 1914年2月,俄国人租借齐齐哈尔共和茶园放映电影,持续2个月。此后,陆续有
中外流动电影放映者到齐齐哈尔,租用茶园或建板棚放映电影。1930年5月,齐齐哈尔第一座
电影院——春光电影院在龙沙公园内建成开业。从此,民族电影事业在齐齐哈尔兴起。1945年
8月,齐齐哈尔有中国人开设的大陆、金城、永安电影院,日本人开设的齐齐哈尔共乐馆、齐
齐哈尔会馆、齐齐哈尔市民馆,共6个电影放映场所。

新中国成立时,齐齐哈尔市有影剧院6座,平均2.4万人有一个影剧院。此后,市政府陆续
修复、改建了一些影剧院,各工厂企业陆续建造一批文化宫俱乐部放映电影,还建立一批为边
远工厂和郊区群众服务的简易电影院、流动电影放映队,形成遍布城乡的电影放映网。

1982年,市区有10个专业影剧院,此外有67个文化宫、俱乐部也放映电影。到1985年,市
区有专业影剧院10个,简易电影院5个,放映电影的文化宫、俱乐部39个(其中对社会开放的18
个),电影放映队45个。平均1.27万人有一个电影放映单位。

1985年齐齐哈尔市区专业影剧院一览表




文化宫(馆)、俱乐部 齐齐哈尔市解放初,群众文化活动开始复苏。1946年,各机关、学
校、工厂等相继成立俱乐部,广泛开展秧歌、歌咏、戏剧活动,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普及文
化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市区群众文化事业迅速发展,5个区级文化馆先后成立。随后,儿童
文化馆、劳动人民文化宫、工地文化馆、齐齐哈尔市文化馆陆续建立。1958年,在“大跃进”
的形势下,群众文艺活动出现高潮,共建立民办文化馆、文化站361处,俱乐部201个。1959年,
先后建成齐齐哈尔市群众艺术馆、齐齐哈尔市工人文化宫、青年宫、少年宫及机关、企业的文
化宫、俱乐部。到50年代末,形成遍布市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1961
年,群众文化活动进入低潮,民办文化事业设施也随之关闭。

“文化大革命”期间,市群众艺术馆、青年宫、少年宫等一批设施相继被撤销。

1978年起,群众文化活动渐趋活跃。1980年,市郊20个乡镇均组建了文化站。到1985年,
市区有市文化宫(馆)4个,区文化馆7个,机关、企业文化宫、俱乐部48个,街道、乡镇文化站
28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和乡村文化室100多个。

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文化设施分布图

  0000256(缺失图片)
齐齐哈尔市工人文化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