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表演艺术

章下序



齐齐哈尔的文艺演出活动始于清代民间,有达斡尔族的民间歌舞,达斡尔族书曲“乌钦”,
满族的祭祀舞蹈,汉族的秧歌等。嘉庆十五年(1810)成书的《黑龙江外纪》卷六载:“迩年,
齐齐哈尔忽有女曲(卖唱的女艺人),呼‘窟窿班’,皆关内人,从伯都讷等城来。”这是对
齐齐哈尔最早职业艺人演出活动的记载。道光九年(1829)起,陆续有外埠的曲艺、山西梆子、
河北梆子艺人来齐齐哈尔献艺。进入20世纪初,京剧、评剧、话剧、西方音乐舞蹈相继传入。
1931年,日本侵占齐齐哈尔后,表演艺术被限制在殖民文化范围之内,进步的艺术活动受到日
伪当局的严密控制。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首次出现共产党领导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民主乐剧团。1946年起,
一批新型的综合性文艺工作团先后来到齐齐哈尔市,或在齐齐哈尔市成立,为配合当时民主建
政、土地改革、参军支援前线等中心工作排演了大批新节(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各综合性文工团和剧团或迁离,或合并撤销,而一些艺术剧团相继成立。
到1960年,市区有京剧团、评剧团、话剧团、马戏团、曲艺团、河北梆子剧团、实验剧团、歌
舞剧团和广播说唱团等9个专业表演艺术团体。1962年,相继撤销实验剧团、广播说唱团、歌
舞剧团。到“文化大革命”前,尚有6个专业剧团。这一时期,齐齐哈尔市文艺舞台繁荣兴旺,
上演了《罗盛教》(京剧)、《八女颂》(评剧)、《向秀丽》(话剧)、《洪湖赤卫队》(歌剧)、
《姚大娘捉特务》(二人转)、《马上劈刀》(马戏)、《空中体操》(杂技)、《红岩》(评书)、
《梁山伯与祝英台》(交响乐)等一大批优秀的剧(节)目。

“文化大革命”期间,表演艺术遭到严重破坏。一大批文艺干部和艺术骨干或被揪斗批判,
或下放农场劳动改造。各专业剧团被撤销,归并组成齐齐哈尔市文化系统革命委员会文工团。
一些优秀剧(节)目遭禁锢,大量上演以“造反”和“颂扬”(颂扬领袖)为内容的剧(节)目。其
中,演出最多的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平原作战》、《杜鹃山》、
《海港》等革命样板戏。

“文化大革命”后,各专业剧团或恢复建制,或重新组建,大批艺术骨干重返舞台,被禁
锢的剧(节)目重新上演,一大批新创编的剧(节)目在省级和省级以上的会演、调演中获奖。其
中,优秀剧(节)目有京剧《天涯归鸿》、评剧《鄂家儿女》、话剧《张海迪》、相声《鹤乡赞》
等,还有一些较好的马戏、杂技、歌舞、音乐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