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 剧 齐齐哈尔的京剧始于清末。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德魁茶园(1913年改名龙江戏院)建立
后,经常邀请外地京剧艺人前来献艺。最早应邀来齐齐哈尔的京剧艺人有曹毛包(曹宝丰)等人,
演出《坐宫》、《打龙袍》、《霸王别姗)等戏。随着齐齐哈尔商业的发展,汉人大量迁入,京
剧观众日益增多,龙江戏院由演河北梆子为主,改为京、梆合演。1912年后,京剧艺人李顺来、
张春山、程永垄魏莲芳、高百岁、李鑫培、杨菊萍、胡蕊琴、金碧玉、小杨月楼、杨永竹等相
继来齐,演出《乌盆记》、《花子拾金》、《贱骨头》、《走麦城》、《打渔杀家》、《汾河
湾》、《五花洞》、《武家坡》、《失空斩》、《过五关》等戏。同时,龙江戏院组建为流动
艺人配演、伴奏、服务的演职人员团体,也可自己独立演出。
30年代,河北梆子逐渐衰落,京剧跃居首位,演出更趋频繁。先后来齐齐哈尔献艺的有唐
韵笙、李春元、齐洪涛、温若玉、张筱贤、花艳云、高亚茹、孟兰秋、李香匀、邢威明、李盛
斌、马季良、小曹毛包(曹玉章)、小王虎臣(王志英)、田 250文化艺术·表演艺术月樵等,演
出《铁公鸡》、《挑滑车》、《九更天》、《千里送京娘》、《拾玉镯》、《法门寺》、《白
水滩》、《四杰村》、《群英会》、《李七长亭》、《天女散花》、《狸猫换太子》等戏。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戏曲改革方针,摒弃一些有毒有害剧目的演出。由
于排演新戏的需要,京剧表演在继承传统表演程式的基础上,在唱念做打等方面创造了新的表
演程式,废弃了自报家门、上场诗、下场对等旧程式,吸收了话剧、电影的一些表现手法。1946
年,龙江戏院艺人排演第一个根据同名秦腔移植的现代京剧《血泪仇》。同年11月,龙江戏院
改组为公私合营的专业戏曲表演团体——东北人民剧院,以演京剧为主,兼演评剧。东北人民
剧院在演出传统京剧的同时,上演了一批歌颂劳动人民、歌颂民族英雄,鼓舞人民积极向上的
新编历史京剧《红娘子》、《李闯王》、《水泊梁山》(连台本戏)、《血泪山河》(自编)等戏。
1955年齐齐哈尔市京剧团编演的现代京剧《罗盛教》
1949年7月,黑龙江省京剧团以配合当时中心工作演新戏为主,陆续上演《江汉渔歌》、
《水泊梁山》(20集,改编)、《三打祝家庄》、《屈原》、《大禹治水》(自编)、《列国行》
(自编)、《假虞灭虢》(自编)、《明末英雄》(自编)、《画皮》、《兵符记》、《闯王进京》。
新戏演出场次占70%。其中,《大禹治水》演出超百场,并受到黑龙江省委的奖励。
1954年7月,黑龙江省京剧团更名为齐齐哈尔市京剧团。市京剧团继承传统,继续排演新
戏。1955年7月,配合肃清反革命运动,上演自创新编历史京剧《吴国之灭》。同年,又创编
上演现代京剧《罗盛教》。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早编演的现代京剧。1956年1月,在黑龙
江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此剧被评为优秀剧目。同年6月,《罗盛教》剧组被调晋京,
向中央领导、首都人民和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作汇报演出,随后又巡演于天津、唐山、北
戴河、锦州等地,在全国京剧界引起很大反响。此后,市京剧团陆续创编或移植改编上演现代
京剧《三号案件》、《活着的白毛女》、《东进序曲》、《降龙伏虎》、《虎口拔牙》、《西
藏的枪声》、《红二师》、《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台湾怒吼》、《赤胆忠
心》、《红岩》等;创编或移植改编上演历史剧《忠王李秀成》、《义和团》、《钟离剑》、
《七侠五义》、《封神榜》、《红楼梦》等。同时,根据“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三者
并举”的方针,上演经过修改整理的一批有益无害的传统戏。1962年演出的《狸猫换太子》,
将火焚冷宫时李妃被神仙救走情节,改为大太监秦奉打开后宫门将她放走;将土地神施法术把
流落民间的李妃变为双目失明的老妪,改为被范仲华收为养母后,害眼病无钱治疗而失明。
“文化大革命”期间,京剧只上演“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
山》、《奇袭白虎团》、《杜鹃山》、《平原作战》以及反映阶级斗争的内容的《审椅子》、
《彩虹万里》(自编)、《护线》(自编)等现代戏。
“文化大革命”后,被禁锢的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群众喜爱的现代戏恢复上演,还创编
了《两只皮包》、《京都擂》、《天涯归鸿》,以及移植改编《园丁之歌》、《八一风暴》、
《火焰山》、《白莲花》、《古庙芳魂》、《猪八戒招亲》等优秀剧目。
1954~1985年,齐齐哈尔市京剧团上演自编和移植改编的京剧60出(其中现代京剧39出,
新编历史剧21出),上演传统戏30 0多出,并学演了大量外地创编的历史剧和现代戏。
齐齐哈尔市专业剧团演出京剧获市以上奖励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