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评 剧

评 剧



1923年,齐齐哈尔首次上演评剧。评剧艺人金开芳(男旦)演出《打狗劝夫》、《王少安赶
船》、《败子回头》、《老妈开唠》。1927年,评剧旦角女演员筱翠仙在齐齐哈尔演出中,首
次打破评剧男扮女角的惯例。此后,茶园、戏院争聘女伶表演。当 时,评剧常与京剧同台演
出。先后来齐齐哈尔献艺的评剧艺人达数十人,其中,倪俊声、张凤楼(艺名葡萄红,男旦)影
响最大,声腔独具一格,化妆、表演从人物出发,做戏细腻,配合默契,观众为之倾倒。观赏
评剧者日益增多,并出现京剧唱开场戏,评剧演大轴(每场最后一出)的局面。

济齐哈尔市解放前,评剧演出均为私人班社和流动艺人,上演的都是外地传人的传统评戏。
解放初,艺人韩慧君、韩丽君、洪艳君、曹克英等70多人,联合成立齐齐哈尔市评剧演出队,
并于1946年6月加入龙江戏院。同年10月,排演了根据同名歌剧移植的现代评剧《白毛女》,
连演20天,场场满座。11月,龙江戏院改组为公私合营的东北人民剧院,设评剧队。评剧队应
东北文艺协会邀请,赴哈尔滨公演《白毛女》,引起轰动。1949年起,配合形势的现代评剧演
出逐渐增多。宣传婚姻法时,上演《小女婿》、《刘巧儿》;抗美援朝时,演出《志愿军的未
婚妻》。1951年5月,配合镇压反革命运动,黑龙江省京剧团评剧队排演了以揭露反动会道门
为内容的全市第一个自编现代评剧《圣人道》,在剧场公演10余场,尚不能满足观众要求。后
改在解放门广场三区广场国耻纪念碑广场(今工人文化宫广场)连演10多天。观众达2万多人次。

1951年12月,黑龙江省评剧团成立。1952年,省评剧团创编上演现代评剧《雨过天晴好前
程》。1954年7月,黑龙江省评剧团更名为齐齐哈尔市评剧团。市评剧团配合形势需要,上演
现代评剧。在反右派斗争中,演出《右派百丑图》、《白日梦》;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
义教育时,演出《江姐》、《八女投江》、《在烈火中永生》;抗美援越时,演出《阮文追》;
为声援非洲人民抗美斗争,演出《赤道战鼓》。其中,1958年编演的《八女投江》(描写东北
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渡牡丹江西征而英勇献身的故事),在黑龙江省现代戏会
演中评为优秀剧目。此剧后改名为《八女颂》,于1960年4月被调晋京,参加全国现代戏观摩
演出大会,并向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演出后又巡演于上海、杭州等10多个大城市,天津和黑
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录音,中国唱片社灌制了唱片。1964年11月,在黑龙江省戏曲现代戏
观摩演出会上,市评剧团编演的《岭上春》(描写人民解放军进军大兴安岭解放鄂伦春等少数民
族的故事)获得好评,黑龙江省电视台作实况转播,《剧本》月刊发表该剧剧本。

评剧《八女颂》剧照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优秀剧目遭禁锢,上演的多是反映阶级斗争的剧目,有《审椅
子》、《海港》、《盘石湾》,自编的《红缨似火》、《火红的战旗》、《两个红小兵》、
《高路人云》等。

1979年起,被禁锢的《秦香莲》、《杨门女将》、《杨乃武与小白菜》、《小女婿》等一
批优秀剧目恢复上演,还涌现了自编的《鄂家儿女》、《麒麟锁》、《闹大院》、《三家福》,
移植的《救救她》、《三凤求凰》、《巧捉美女蛇》等优秀剧目。

1951~1985年,以倪俊生、张凤楼为代表的艺术骨干,挖掘、整理和改编了100多出古装
传统评剧,上演40多出。其中,1951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1952年的《刘伶醉酒》,1953
年的《马寡妇开店》、《孟姜女》、《六月雪》、《左连城告状》,1954年的《移花接木》、
《西厢记》,1956年的《埋金全兄》,1964年的《刘海戏金蟾》等成为齐齐哈尔市评剧团的保
留剧目。《马寡妇开店》叙述店主马寡妇和投宿赶考的书生狄仁杰的一段爱情纠葛。倪俊生扮
演狄仁杰时,改原来的丑扮为俊扮,去掉了庸俗下流的道白,突出了狄仁杰正直潇洒的形象。
同期,黑龙江省评剧团和齐齐哈尔市评剧团上演自编和移植改编的评剧53出(其中现代评剧42
出,新编古装评剧11出),上演传统戏百余出,学演外地创编的现代戏49出。

齐齐哈尔市专业剧团演出评剧获市以上奖励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