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艺
曲 艺
齐齐哈尔的曲艺活动最初见于民间。清顺治年间,来齐齐哈尔定居的达斡尔民族民间流传
着书曲“乌钦”的说唱活动。道光九年(1829),热河蹦蹦(二人转初名)艺人到齐齐哈尔演出,
二人转由此传人齐齐哈尔。书曲演出始见于清末。宣统二年(1910 ),郭杰川来齐齐哈尔说评
书《明英烈》,河南坠子兼山东大鼓艺人盖三省来齐演唱《回龙传》。宣统三年(1911),山东
大鼓艺人黑大玉来齐齐哈尔演出《金锁镇》。清末,有艺人朱福全来齐齐哈尔撂地演唱数来宝、
莲花落等曲艺剧目。
民国时期,来齐齐哈尔演出的曲艺艺人逐渐增多,形式除乌钦、蹦蹦、书曲外,又出现快
板书、相声、双簧等。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1946年9月,成立齐齐哈尔市书曲艺员公会。1948年7月改为齐齐哈尔
市曲艺协会,1949年9月改为曲艺改进会。书曲艺员公会组织艺人们,配合当时革命斗争形势,
将歌剧《血泪仇》,话剧《锁着的箱子》、《把眼光放远些》等改编成书曲小段,并创作西河
大鼓《赤日炎炎似火烧》,太平歌词《十枝花》,二人转《四恨蒋介石》,相声《论时事》等
新曲目公演。同时,一些文工团也上演配合革命斗争形势的新编曲艺节目。
1952年,拉洋片(艺人将画片放入箱内,观众通过凸镜观看箱内画片,艺人一边更换画片,
一边唱诵画片内容)艺人洪启坤将东北民歌及现代歌曲音调揉合于洋片演唱中,创出新的洋片调,
由演员用手风琴自拉自唱自演,形成手风琴洋片调说唱新形式。先后到工厂、机关、学校、部
队演出《姑嫂劳军》、《参军光荣》、《儿女英雄》、《新人新事新国家》、《当家作主》、
《光荣榜上有名》、《生产大跃进》、《大炼钢铁》、《我们的好服务员》等40多个节目。1959
年起,市区开展演唱新书活动。进入60年代,发展为“说新、唱新、演新”(简称“三新”)活
动,创作、改编和移植了大批新曲目。如二人转《雷锋颂》、东北大鼓《红岩》、西河大鼓
《养猪姑娘胡凤芝》、评书《平原枪声》、木板书《敌后武工队》等。1960年,市曲艺团西河
大鼓艺人张庭瑞,以东北大鼓音乐为基调,揉入西河大鼓、梅花大鼓等曲调,创造出凤翔调。
1960~1969年,每年在抗洪时到嫩江两岸抗洪前线,演唱《水利之花》、《抗洪颂歌》等自编
凤翔调曲目。1960年,在黑龙江省曲艺会演中,市曲艺团河南坠子演员杨玉虹演唱河南坠子
《走马荐诸葛》获特等奖。1961年,在黑龙江省曲艺会演中,杨玉虹演唱河南坠子《草船借箭》
获表演奖。
“文化大革命”开始,二人转、相声等曲种被禁止,绝大多数曲目被取缔。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了地方曲艺剧目演出,艺术骨干重返舞台。1976 年,市评
剧团靳蕾将东北民歌、民间小调揉入东北皮影戏唱腔,创造出影调说唱,并以此改编现代京剧
《智取威虎山》中《深山问苦》一场戏,演员按人物化妆表演,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曲艺调
演大会演出。1979年,靳蕾又以二人转音乐为基调,创编了龙江大板《红心似火》,参加第七
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1984年,市曲艺团改组为曲艺、音乐、舞蹈综合表演艺术团体齐齐哈尔
市艺术团。1985年,市艺术团内仅剩相声队,其他队撤销。曲艺演出逐渐减少。
二人转 二人转初名蹦蹦。清道光九年(1829),热河蹦蹦艺人朱德世、何世来、大碗粥、
小红鞋、迷三屯等来齐献艺,二人转始传人齐齐哈尔。二人转载歌载舞,以唱为主,短小精悍,
风趣通俗,并以东北方言为舞台语言,明白易懂,很快成为齐齐哈尔群众喜爱的曲艺品种。清末,
二人转演出日渐增多。光绪六年(1880 )起,周德、朱二浪组织的二人转小班,在省城、昂昂溪、
碾子山一带巡回演,颇受欢迎。光绪二十六年(1900),康子久组班在省城及周围农村演出二人转
《小王打鸟》、《化缘》、《西厢记》。同年,齐齐哈尔达斡尔族二人转艺人大老鄂、二老鄂兄
弟,农闲时走村串屯演出《小老妈开唠》、《锯大缸》、《十八摸》、《尼姑思凡》等。1917~1940
年,在齐齐哈尔演出较多、比较出名的二人转艺人,有孔庆福、刘忠和、康恩常、朱连奎、杜
二乐(杜文斌)和杜三乐等3个二人转小班。他们属北派蹦蹦,声美嗓亮,唱腔婉转,韵味十足,
且身段优美,表演细腻,扇子、手绢、手玉子、花棍等道具运用娴熟,各有绝技。经常演出的
节目有《燕青卖线》、《罗章跪楼》、《尼姑思凡》、《蓝桥会》、《西厢记》、《黄爱玉上
坟》等。
齐齐哈尔市解放初,一批革命文艺工作者和二人转艺人合作,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
创编演出新二人转《全家光荣》、《姑嫂参军》、《四恨蒋介石》、《白脸狼》、《建政问答》、
《绣模范旗》、《绣地球》等。同时,举办民间艺人训练班,提高艺人的表演水平。
50年代初,黑龙江省人民文工团李泰、胡景歧创作演出新二人转《姚大娘捉特务》、《三
只鸡》,并在1953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第二团,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慰
问演出,李泰荣立三等功。同年7月,李泰、胡景歧在东北地区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会
上演出《三只鸡》,获优秀表演奖;同年10月,应邀在吉林省民间艺术会演上示范演出《三只
鸡》,受到好评。1953年,在黑龙江省二人转会演中,市民间艺术团的马才、郑惠儒演出《白
蛇传》,获优秀表演奖。1957年,在黑龙江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市曲艺团史连元、李
士兰演出《小拜年》,获优秀表演奖。1962年,在黑龙江省民间艺术会演中,市曲艺团谷翠兰、
张汉春演出《送菜籽》,获表演奖。
“文化大革命”期间,二人转被禁演。“文化大革命”后,受群众喜爱的二人转很快恢复
演出。进入80年代,二人转仍盛演不衰。1983年,在黑龙江省二人转广播演出评比中,市曲艺
团演出的拉场戏《当家做主》,王金堂、李景宽获剧本创作佳作奖,张丽霞获表演三等奖;演
出的二人转《三辈人》,张丽萍获创作三等奖,崔臻和获编曲奖,苗庆禄获导演奖,王淑珍、
曹安义获表演三等奖。
齐齐哈尔历年上演的二人转有200多出,其中常演的有单出头《王二姐思夫》、 《红月娥
做梦》,二人转《蓝桥会》、《夜宿花亭》、《回杯记》、《猪八戒拱地》、《包公赔情》等
60多出。
评 书 评书在清末传入齐齐哈尔。宣统二年(1910),评书艺人郭杰川来到齐齐哈尔演出
长篇评书《明英烈》。民国时期,高青吉、刘青山、李俊卿、王三红、线轩庆、高振邦、王继
兴、胡玉州相继来齐齐哈尔献艺,演出《海瑞》、《封神榜》、《西游记》、《济公传》、
《大八义》、《施公案》、《大五义》、《小五义》等评书。
1949~1956年,有范振邦、顾桐成、陆少红、陈青元、薛荫枫、郭杰川、王继兴、侯荣华、
高青吉、张桐远、马桐标等人,在市区各茶社表演《三国演义》、《大隋唐》、《吴越春秋》、
《大五义》、《小五义》、《大八义》、《天国英雄》、《济公传》、《明英烈》等评书。
1956年,评书艺人们参加齐齐哈尔市曲艺合作团。该团解散后,又于1958年参加齐齐哈尔
市曲艺团。艺人们对传统书目去芜存菁加工提高,并积极创编新书目,陆续将小说《红岩》、
《林海雪原》、《红日》、《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改编成
长篇评书,使观众耳目一新。王继兴经过20年搜集整理,创编长篇评书《唐史英雄传》。1960
年,在黑龙江省曲艺会演中,王继兴表演的评书《秦琼卖马》,徐田川表演的评书《斩经堂》,
均获一等奖。
“文化大革命”开始,多数书目被禁演,演出中断。1978年12月,华安区文化馆的评书艺
人张洪恩,在文化馆曲艺厅开说评书《大红袍》。1980年,评书新秀徐福林创编演出评书《人
民卫士》,在全国职工曲艺调演大会上,评为优秀节目。他创编演出的评书《桥下枪声》在东
北三省首届现代评书、故事电视邀请赛中获创作三等奖,表演二等奖。此后,市区除齐齐哈尔
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外地艺人播讲的评书《岳飞》、《三国演义》、《小五义》等节目外,终未
恢复长篇评书演出。齐齐哈尔历年上演的评书有60多部。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始演于民国初期。1917年,艺人李义和自天津来齐齐哈尔,演唱西河
大鼓《呼家将》、《打罗汉》、《东汉演义》等。1922年,李义和在齐齐哈尔开设义和茶社,
长期进行书曲演出。1926年,西河大鼓艺人肖红(艺名筱桃红)来齐齐哈尔,演唱《燕王扫北》。
1940年,西河大鼓艺人王香桂来齐齐哈尔,演唱《吴越春秋》,场场满员,并有30多名观众联
合赠“鼓王”锦旗1面,以赞颂其技艺。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来齐齐哈尔演西河大鼓艺人增多。1946年起,先后有郝艳霞、郝艳芳、
田荫亭、田正畸、王香桂演出《西汉》、《前七国》、《后七国》、《银鞭小五虎》等。1958
年,齐齐哈尔市曲艺团成立后,吸收张庭瑞、王贵宝、李贺明、张树英、韩淑芬、韩素铃、崔
月舫等一批西河大鼓演员,上演西河大鼓,演唱书目有《五女七贞》、《薛家将》、《精忠说
岳》、《东汉演义》、《万花楼》、《杨家将》、《呼家将》。陆续整理改编上演《万花楼》、
《杨家将》、《大西厢》、《隋唐》、《方珍珠》等10多部西河大鼓书目,创编上演《卧薪尝
胆》、《向秀丽》、《养猪姑娘胡凤芝》、《雷锋》等新书目。1960年,市曲艺团西河大鼓演
员韩淑芬在黑龙江省曲艺会演中演唱《养猪姑娘胡凤芝》,获表演一等奖。1962~1965年,张
树英、李贺明、韩淑 芬行先后去天津、鞍山、牙克石、依安、浑江、营口、包头、嫩江、黑河、
北安、克东、克山、拜泉、讷河等地,演出西河大鼓《精忠说岳》、《杨家将》、《东汉演义》、
《养猪姑娘胡凤芝》等书目。1964年,市民间艺术团在“说新、唱新、演新”活动中,改编演
出《儿女风尘记》、《青春之歌》、《平原枪声》、《苦菜花》、《王老汉翻身记》等西河大
鼓长篇新书。1958~1966年,是西河大鼓演出最旺盛时期。
“文化大革命”中,大多数西河大鼓书目被禁,演出极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禁
锢的《精忠说岳》、《杨家将》、《东汉演义》等曲目重新上演。1980~1982年,张树英、李
贺明、韩淑芬除在齐齐哈尔市演出外,还巡演于北安、阿龙山、海拉尔、白城、扎赉诺尔、依
安、富裕、拜泉、克山、龙江、呼兰、阿城、布特哈旗等地。1984年,市曲艺团书曲队撤销,
西河大鼓停止演出。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上演的长篇西河大鼓书目有60多部。
东北大鼓 1921年,东北大鼓开始传入齐齐哈尔。相继来省城献艺的东北大鼓艺人有霍树
棠、尚素秋、金双玉、田云海等,演出《红楼梦》、《五代残唐》、《薛家将》、《曹家将》
等长篇书目,以及《露泪缘》、《黛玉悲秋》、《宝玉探病》等书段。
1950年3月,东北大鼓小演员满素芬随师田云海到齐齐哈尔演出,遂定居齐齐哈尔,1958
年参加市曲艺团。满素芬嗓音甜润、吐字清晰,表演细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满素芬吸收
了京剧、评剧、单弦、东北民歌等声腔,丰富和改革了东北大鼓的唱腔,使东北大鼓从单调的
悲怨哀伤之音,发展成为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强的声腔,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赢
得了观众的喜爱。满素芬擅长唱《天汉山》、《曹家将》、《程咬金平东来》、《唐史英雄传》
等长篇书目,也能说唱《宝玉探卜》、《鞭打芦花》、《忆真妃》等40多个书段。1959年起,
满素芬陆续创作演出《一面红旗》、《敬老院》、《养猪能手韩大娘》等10多个新书段,其中
《一面红旗》在1960年黑龙江省曲艺会演中,获创作、表演一等奖。1961年,在黑龙江省曲艺
会演中,满素芬演唱的东北大鼓《宝玉探卜》、《凤仪亭》,获表演奖。1964年,在全市“说
新、唱新、演新”活动中,满素芬用东北大鼓说唱改编的《红岩》、《一件奇案》、《表的秘
密》等新书,颇受欢迎。
“文化大革命”中,大多数东北大鼓曲目被禁,演出极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禁
锢的优秀曲目重新上演。满素芬除在齐齐哈尔市演出外,1982年还巡演于依安、富裕、克山、
龙江、呼兰、阿城、布特哈旗等地。1984年9月,市曲艺团书曲队撤销,东北大鼓停止演出。
相 声 1938年,郭荣启等一批相声艺人从北京、天津来到齐齐哈尔,演出《打灯谜》、
《绕口令》、《连升三级》等相声。这是齐齐哈尔最早的相声演出活动。
50年代中期,齐齐哈尔市各工厂、企业涌现一批群众业余相声演员。1956年,市工人文化
宫成立以相声为主的曲艺队,除演出传统相声外,还创作演出《一手绝招》、《小联欢》、
《八仙过海》、《走向幸福大道》、《钢铁论》等一批新相声,并在全省群众业余文艺会演中
频频获奖。
1958年,成立齐齐哈尔广播说唱团,开始设专业相声演员。在广播说唱团内承担相声表演
的有冯立樟、韩秀英(女)、郭文歧、陈文光、赵传章等。1962年5月,广播说唱团撤销,相声
演员转入齐齐哈尔市曲艺团,成为该团说唱队成员。同年11月,相声演员被调入黑龙江省广播
说唱团。1964年2月,齐齐哈尔市民间艺术团成立相声队,成员有聂小英、张立人等12人。半
年后相声队撤销。“文化大革命”前,上演的相声多数是学演外地的节目,有《歪批三国》、
《扒马褂》、《打牌论》、《地理图》等百余个传统相声,以及《买猴》、《婚姻与迷信》等
60多个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品。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相声被迫停演。
“文化大革命”后,恢复群众业余相声演出活动。1983年8月,齐齐哈尔市曲艺团重建相
声队,主要演员有徐福林、冯岷山(兼编创)、陈庆、周洪儒、冯慧君(女)、果克、王立海、刘
玉学、何春生等。相声队结合现实生活,创编演出新节目。1984年,在黑龙江省《祖国颂》相
声广播电视评比中,徐福林创作并与陈庆合演的《鹤乡赞》,获创作、表演一等奖;王立海、
果克创作并演出的《我有权》,获创作、表演二等奖;张汉春、刘玉学创作,刘玉学、冯慧君
演出的《三进考场》,获创作、表演二等奖;冯岷山创作并与果克合演的《金牌颂》,获创作、
表演三等奖;冯岷山、何春生创作并演出的《卜奎新貌》,获创作、表演三等奖。
木板书 50年代初,艺人郑焕江将木板书传人齐齐哈尔。郑涣江废弃了原来三弦伴奏的方
法,改为自己击鼓、打板作无伴奏演唱。在表演上,郑焕江分扮不同人物,按照戏曲生、旦、
净、丑等行当进行念白、唱、做。在唱法上,把一些京剧唱腔和其他曲种的曲调,揉合到木板
书里,一改过去唱腔的“平、稳、慢”,发展成高亢、洪亮、稳中有快、快而不乱的声腔。由
于郑焕江演唱技术娴熟,刻画人物形象逼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1957~1962年,郑焕江
在齐齐哈尔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演播《杨家将》、《薛家将》、《岳飞传》、《东汉》,以及新
书《敌后武工队》等,在听众中产生强烈反响,收听率很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演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