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杂技 1931年,张兴洲等10多人在齐齐哈尔成立天国魔术团,在齐齐哈尔及周围县城演出杂技、
民间戏法。1945年,天国魔术团解散。解放前,常在齐齐哈尔演出的还有杨洪生(艺名小金鱼)
等艺人。龙沙公园关帝庙前和一些十字街口,常有艺人表演劈砖、手指钻砖、吞钢球、吞铁剑、
倒立等杂技,以及《飞鼠盗粮》、《仙人摘豆》、《空壶取酒》等戏法和驯猴戏。
1948~1949年,由安东新华马戏团改称的黑龙江省马戏团多次从各地邀请聘用一批技艺高
超的马戏杂技艺人,其中有国外归来的华侨艺人,通过他们吸收国际上马戏杂技的优点,结合
民族特色,创编了一批新节目,如《卓别林风格专场滑稽》、《晃梯》、《大跳板》等。1954
年7月,黑龙江省马戏团改称齐齐哈尔市马戏团。同年,魔术艺人罗绫、王亚善、郭明才等成
立魔术组(隶属齐齐哈尔市曲艺改进会),对外收费教一些小魔术技法,对内互相交流技艺。1956
年,张兴洲、刘化东、王书元等人组成真一魔术队,在龙沙公园关帝庙门前、东市场龙江饭店
南侧、联营商店路南空地等处表演。同年,魔术组和真一魔术队解散,成员加入刚成立的齐齐
哈尔市眭艺合作团,组成杂技魔术队。同年,市马戏团创编上演一批技巧高难的高空 节目,有
《悬空走绳》、《空中转人》、《空中术》(后改名《空中体操》)等,以及马术与京剧合一的
《马上劈刀》。1958年,市马戏团在全国率先演出《驯狮》、《驯虎》等驯凶猛动物节目。
“文化大革命”开始,马术、驯兽等节目被取消。1970年,市马戏团重新组建。1974年,
开始恢复马术、驯兽节目。1980年12月,齐齐哈尔市曲艺团内恢复魔术杂技队。1984年7月,
市曲艺团所辖魔术杂技队撤销。同年9月,原市曲艺团魔术杂技队成员王树辰组建个体红燕杂
技团。
马 术 马术是马戏团的传统节目。黑龙江省马戏团成立初期,上演的马术节目有《双人
一马》、《三人一马》、《一人骑双马》,技巧动作有“抱柳”、“跑马大站”、“双马大站”
(演员两脚分站在左右两匹奔马背上)、“横担一根梁”、“蹬里藏身”、“八步赶骣”等。表
演者先后有张殿明、张长胜、卢桂君、刘玉苓、林桂华、李金霞、胡庆和等。
1953年起,归国华侨艺人赵凤歧上演《马上劈刀》,他和另一演员分别扮成古代英雄和马
童,马童报告敌情并请战,英雄提出和马童比试武艺,以定马童能否上阵对敌。然后两人比武
交战,并做马上技巧表演,表演中加入京剧的唱腔和道白。1956年,赵凤歧借鉴京剧《古城会》
故事,创演关羽《马上劈刀》,他穿戴京剧关羽头盔、绿靠,足蹬厚底靴,扮作关羽。在幕内
唱导板后,4士兵打旗前导,在锣鼓声中马童连续翻斤斗导引关羽出场亮相,接唱流水板。然后
登上代替山岗的桌子进行望演唱。唱毕,手持大刀仰空翻下桌(山),和马童一起上马做各种技
巧表演。还有“霸王观阵”,“回头望月”,“横担一根梁”,“猛虎跳涧”,“蹬里藏身”,
“八步赶骣”,“快马劈刀”等。一度曾增加与蔡阳交战,斩蔡阳于马下的情节。马童扮演者
有张殿明、马胜阁。此节目将京剧与杂技艺术融为一体,形象地再现了古代名将征战沙场的风
采,使观众耳目一新。在各地演出,引起轰动。1959年在上海演出半年,日演三场,《马上劈
刀》是必演节目。1960年,在杭州演出,京剧名武生盖叫天观后,到后台拜访赵凤歧说:“我
一直想用真刀真枪真马在舞台上表演一番古代英雄,但没能实现。你今天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
《马上劈刀》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停演。1975年起由马祥奎、张来喜恢复演出。
60年代,市马戏团创编演出《红旗马术》、《杂耍马术》、《民族马术》等节目。“文化
大革命”期间停演,1975年恢复演出。《红旗马术》:演员手持红旗左右插花舞动,演员站在
奔跑的马背上,做“蹿马”、“倒骑”、“担梁”等技巧动作。表演者杜润深、李庆林、魏庆
勇、崔勇等。《马术杂耍》:演员在奔跑的马背上表演各种杂耍,表演者郭锦久、魏庆勇。
《民族马术》:两名女演员在奔跑的马上,表演“倒挂拔旗”、“担梁”、“抱柳”、“大站”,
表演者先后有李金华、李秀英、张淑萍、周亚男。
杂 技 新中国成立前,齐齐哈尔上演的杂技节目大多比较简单。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专
业剧团,逐渐发展创新,出现一批高难技巧的杂技节目。《走钢丝》,为黑龙江省马戏团的传
统节目。1953年,吕秀英(女)、赵凤歧演出时,加入了一些高难动作。吕秀英的技巧动作有
“上梯子”、“坐凳子”、“大坐”等,赵凤歧的技巧动作有“横劈叉叼手绢”、“头顶(钢
丝)”、“横摆”、“骑独轮车”。1956年,赵凤歧改戴瓜皮帽,穿长袍马褂,表演滑稽软钢
丝。1957年起,改由郭素琴(女)主演,赵凤歧配演,逐渐增加女演员在钢丝上“扭秧歌”、
“舞剑”、“舞长绸”、“骑两米高独轮车”,赵凤歧在钢丝上作滑稽表演。
《卓别林风格专场滑稽》由赵凤歧在1953年首演于齐齐哈尔。他头戴大礼帽,身穿燕尾服,
足蹬大皮鞋,手持文明棍。杂技技巧动作有:“拐子顶”;“头顶”倒立后,“倒吃大菜(西餐)”、
“倒吹小号”、“倒穿衣裤”;“桌上原地小翻(后翻)”,“连椅跟斗”,舞蹈有《踢踏舞》、
《草裙舞》、《娃娃舞》、《西班牙舞》,魔术有“空手变烟卷”、“毯子变鞋”,虚拟动作有
“头发丝绊跟斗”、“空中挂衣帽”、“吹奏文明棍”。观众誉赵凤歧为“亚洲的卓别林”。
《晃梯》是归国华侨范洪训、范洪升从国外带来的节目。1954年,两人在齐齐哈尔演出此
节目时,发展了一些高难技巧动作,主要有“卡脖顶”,“对头顶’,“三节人”,“扛梯”,
“五人十字牌楼”式晃梯。以上除“五人十字牌楼”外,都加晃梯自转1周
《大跳板》由归国华侨孙吉堂教授于1954年5月首演。初期动作较简单,后发展为“三板
五翻坐高椅”,“双板后空翻两周落四节人”高难度技巧动作。这些高难动作于1960年被摄入
故事影片《马戏团的新节目》。
《空中转人》是归国华侨范洪升创编的节目。1955年范洪升在齐齐哈尔首演,由他教授的
迟金才、郭素兰、孙倩珠配合表演。创新的技巧动作有:“对转”、“挂吊”、“叼棍”等。
《空中体操》初名《双吊子》、《空中术》,由范洪训教授,1956年于凤忠、侯吉星在齐
齐哈尔首演。2名演员在高空3根软绳吊着的横杠上,互相配合表演。1958年,改由女演员赵秀
华、赵红旗表演,并逐渐增加高难动作。1983年出版的《中国杂技》收入了此节目,称:“齐
齐哈尔马戏团演员赵秀华、赵红旗姐妹的《空中体操》可以说是《民族秋千》的代表。”
晃梯
《杠梯咬花》是赵凤歧的创新节目,1956年他与赵秀华首演。赵凤歧肩杠5米多高的竹竿,
竿顶横向固定一架梯子,赵秀华在梯上表演“柔术咬花”、“拴脚尖”、“挂脚后跟闪托”等
动作。1957年10月在朝鲜演出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崔庸健委员长很赞赏赵秀华的表演。
演出后接见演员时,高兴地把8岁小演员赵秀华抱了起来。
《悬空走绳》是张殿明的创新节目,1956年5月由马胜阁等首演于鞍山市。表演时,演员
在2米多高的棕绳上做各种技巧动作。有“对头顶过绳”、“挑、顶3人过绳”,后发展为“四
节人过绳”、“三节人对头顶过绳”、“二节人站肩,三节人对 头顶,底座挑两人过绳”。
《空中飞人》是孙吉堂的创新节目,1959年首演。表演时,演员在10米高处,从一固定踏
板上借助秋千飞向另一名双腿悬挂在软吊上的演员,后者在摆动的软吊上,头下脚上,接送飞
来的演员。演员在飞的过程中做技巧动作,有“直体后空翻360度接手”、“团身后空翻一周
半接脚”、“前空翻一周接手”,还有“直体后空翻二周落网(安全网)”、“团身后空翻三周
落网”、“直体后空翻360度落网”、“滑稽哈蟆式落网”。
《蹦绳》由归国华侨蔡纯栋教授创作,1960年牛福清、张来喜首演。表演时,演员在3米
高的弹性尼龙绳上蹦起落下,在蹦起的刹那间做各种翻身、转体动作,有“转体360度后空翻”、
“团身后空翻连续5次”、“直体前后空翻”、“直体后空翻连续2次”、“直体后空翻转体
720度”。
《顶花篮》由郭素兰将柔术节目《咬花》发展为《双人咬花》,又加入《顶碗》技巧而成。
1963年,郭素兰和左玉晶首演。两名女演员在直径1米多的圆桌上,互相配合做技巧动作,有
“三道弯倒立”、“双层元宝顶”、“咬花顶花篮”等。做动作时,花篮始终在尖子演员头顶
稳放,或夹在双脚中,或平放在脚心上。
《舞中幡》由黄玉林于1981年首演。中幡类似古代行军布阵的中军大旗。幡竿粗如碗口,
长6米多,重60多市斤。竿顶四层华盖,内装铜铃,中悬绣金图案。主要技巧动作有“高举”、
“单脚踢起落手中”、“托幡连续前滚翻”、“单脚踢幡落头顶”、“单脚踢幡落后腰”、
“单指举幡”、“后滚翻单臂背幡”。
高、难、精杂技节目还有《空中秋千》、《飞杠》、《空中坐椅》、《空中飞箭》、《空
中吊杆》、《飞叉》、《举刀拉弓》等。
扛梯咬花
悬空走绳
齐齐哈尔市杂技节目发展情况表
魔 术 1954年前,齐齐哈尔市魔术演出大多在广场举行,节目都是民间戏法,主要有:
《罩子》,在直径1尺竹筒内,变出变无各种小物件;《玻璃盒》,在玻璃盒内变出手绢,变
无手绢等;《仙人摘豆》,在扣着的3只空碗下,变出、变无、变多、变少豆粒;《飞鼠盗粮》,
将袋内的大米,变到空碗内;《空壶取酒》,在空壶内变出酒;《落活》,演员身穿长袍,手
持毯子,在毯子下面变出鱼缸、火盆等各种物品;《九连环》,连在一起的圆铁环,变为分开,
又变回连接等。
1954年后,魔术进入剧场演出,并引进外国大型魔术节目,主要有:《骷髅人》,美女变
骷髅,骷髅再变回美女;《礼帽飞鸽》,演员手中的魔术棍变为手绢,手绢放入礼帽,礼帽内
变出鸽子;《锁箱换人》,将人装入布袋内,绑好后锁在箱内,箱子转动后,打开箱子和布袋,
走出另一个人;《箱中脱锁》,将一人手、脚扣好锁入箱内,箱子转动后,箱内扣着手脚者变
成另一个人;《站笼》,将一人的手扣上,手系一绳,将人锁入笼内,笼子用布蒙上,一拉绳
子,锁在笼内的人从布内走出,打开蒙的布,笼子仍然锁着;《人体三分》,将一人放人柜内,
人在柜内被用锯割成三段,后又复原。此外还有《空杆钓鱼》、《空缸变鱼》、《变鸭子》等。
驯 兽 1954年,齐齐哈尔市马戏团开始上演驯兽节目。陆续上演的有驯狮、驯虎、驯水
牛、驯驴、驯骆驼等节目,在全国均为首演。
1954年,归国华侨蔡纯栋首先演出《驯马》。表演动作有“马用嘴解绑在前后腿上的手绢”、
“马在土内和箱子内寻物”、“马在圆桌上转圈”、“前腿跪地向观众行礼”等。1983年,发展
为“马直立”,马作人立行走30米等。
1956年,金青山首演《驯熊》。表演动作有黑熊“掰苞米”、“拍球”、“投篮球”、
“晃板耍叉”、“踩木球”、“挎筐打杀等。《驯熊》节目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演外,
一直是市马戏团的保留节目。1980年,《驯熊》表演应邀被摄人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立体影
片《欢欢笑笑》。
1958年1月,蔡纯栋于上海首演《驯狮》节目。1959年后,由范洪训驯练演出,由两只名
叫“齐齐”和“哈尔”的长鬃毛非洲狮子,表演“过桌”、“钻火圈”、“人骑狮子”等动作。
1964年,《驯狮》停止演出。
1959年齐齐哈尔马戏团表演的《驯虎》
1958年10月,市马戏团范洪训和新中国第一个“驯虎女郎”张桂琴表演《驯虎》节目。动
作有“虎走木 桥”、“老虎钻圈”、“二虎搭门”(左、右两只老虎的前爪,分别搭在指挥者
的左、右双肩上)、“老虎推磨”、“虎羊同餐”等。1964年,《驯虎》停止演出。
1958年5月,市马戏团在越南演出时,越南劳动党胡志明主席赠送1头水牛,由范洪训驯练
后,于1959年在上海首演《驯水牛》节目。指挥表演者马祥奎扮成民间故事《小放牛》中的牧
童,骑在牛背上吹牧笛,用笛声指挥水牛前进、后退、跪行、转圈。
《驯小动物》即驯狗、驯猴。由蔡纯栋、梅笑莲于1959年首演。表演动作有“猴子骑车”、
“猴子骑独轮车走钢丝”、“猴赶狗拉车”、“猴子放鞭炮”、“猴狗翻跟斗”、“小狗钻
圈”、“小狗推滚筒”、“小狗算算术”等10多种。
1959年,赵凤歧首演《滑稽驯驴》。指挥表演者扮成老汉和驴一起表演。表演动作有“驴
偷喝老汉的水,偷吃老汉干粮”、“张果老倒骑驴”、“骑驴跳圈”、“老汉背驴”等。
《驯骆驼》由范洪训驯练,1963年由金光福首演。表演动作有“上圆桌”、“前腿跪行”、
“前足跳舞”、“原地左右转圈”、“向观众敬礼”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驯兽节目被取消。1974.年,市马戏团恢复上演《驯马》、
《驯小动物》节目。1975年,恢复上演《驯熊》。1978年,恢复上演《驯骆驼》。1985年,市
马戏团有马8匹(其中用于《驯马》节目2匹,余为马术表演用)、狗4条、骆驼2头、黑熊1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