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下序
文艺创作
章下序
齐齐哈尔的文艺创作活动,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频繁更迭的卫边官员和不断增多的流戍
齐齐哈尔的文人,经常聚会吟诗作画,这是齐齐哈尔文艺创作之始。清嘉庆七年(1802),流戍
文人程蟆剧作《龙沙剑传奇》问世。清末民初,报纸上出现小说之类文艺作品,但剧院书场演
出的戏剧、书曲,多为艺人带入的外地作品。
民国时期,以中共党员金剑啸为代表的新文艺创作兴起。长诗《兴安岭的风雪》,小说
《王二之死》,话剧《黄昏》等,艺术质量较高,且贴近人民生活,具有爱国精神。胡容光(胡
斗南)创作的《中国文艺十二讲》,是齐齐哈尔最早的文艺理论著述。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文艺创作。1946年,设立齐齐哈尔市文艺协会,
组织发动全市文艺工作者努力创作,出现了创作革命歌曲、戏剧、曲艺、诗歌的热潮。解放初
期的文艺作品,如歌曲《嫩江大合唱》、《解放军打胜仗》、《万岁,中国共产党》,诗歌
《齐齐哈尔的春天》,多反映当时土地改革、参军支援前线的斗争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创作发展迅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大多结合当
时的形势,如配合抗美援朝斗争的京剧《假虞灭虢》,配合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评剧《圣人道》,
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话剧《谷稳说了话》等。并首次出现了新编现代京剧《罗盛教》。进入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艺创作的题材更加广泛,涌现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评剧《八女颂》,
话剧《向秀丽》,歌曲《拉起四弦唱起歌》,舞蹈《拔掉“战略村”》,评书《唐史英雄传》
等一批优秀作品,全市文艺创作呈现兴盛局面。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艺创作步入低谷,仅有的成果多是反映阶级斗争的“造反”作
品,和一些歌颂领袖的“颂扬”作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创作再次出现兴
盛局面。到1985年夏,市区出现戏剧、文学、音乐、舞蹈、曲艺等12个创作群体,近3000人的
文艺创作队伍。以市文化局戏剧创作评论工作室为中心的剧本创作,以市书画院为中心的绘画
书法创作,以市群众艺术馆、市工人文化宫为中心的群众业余文艺创作和以市文联所属各文艺
协会为中心的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活动频繁,卓有成效。1978~1985年,共发表、出版、
展出、演出的文艺作品4万多件。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一批优秀的绘画、
摄影、书法作品被选送出国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