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戏 剧

戏 剧




齐齐哈尔最早创作的剧本为清嘉庆七年(1802)程蟆所著《龙沙剑传奇》。此百余年戏剧
创作无大发展,上演的都是外埠流入的传统剧目。

清嘉庆七年(180 2年)程蟆创作的剧本《龙沙剑传奇》




民国时期,话剧创作有所发展,影响较大的有金剑啸于1935年创编的话剧《黄昏》、《母
与子》、《谁是骗子》、《车部》等。

解放后,戏剧创作日趋活跃,创作出一批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新戏剧。1945年,有民主乐
剧团创作的歌剧《寻兄》。1946年,有陈述、曹月鹤合编的话剧《血的斗争》,孙逊改编的话
剧《革命前夜》(原名《庭长夫人》),东北军政大学编演的歌剧《为谁打天下》,龙江戏院从
秦腔移植的现代京剧《血泪仇》和从同名歌剧移植的现代评剧《白毛女》。1947年,有话剧
《谁劳动是谁的》、《人民害虫袁大成》,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编演的歌剧《钢筋铁骨》,张
执衡、孟福禄、蔡毓昆、王书山合编的话剧《文化汉奸“王老狠”》。1948年,有描写宋朝杨
么起义的京剧《血泪山河》,嫩江省实验剧团编演的歌剧《发地照》、《地照到家》,话剧
《魏俊才》。

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扩展到各个剧种,涌现一批新编历史京剧和现代京、评剧作。1950
年,创作的历史京剧《大禹治水》,在《东北戏曲新报》上发表,东北书店和东北戏曲新报社
出版此剧单行本。还有洪耀天创编的广播剧《狼牙山五壮士》、《百万雄师过大江》。同年,
在黑龙江省首届文艺竞赛大会上,齐齐哈尔市创作演出的反映妇女争取婚姻自由的话剧《赵小
兰》,获剧本创作一等奖,在1953年东北地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剧本
创作奖。1951年,张明、杨步云创编的以镇压反革命为主题的现代评剧《圣人道》,剧作者受
到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嘉奖。同年,还有话剧《木老鸹》,歌剧《枉费心机》。1953年,在东北
地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上,评剧《雨过天晴好前程》、话剧《赵小兰》获
剧本创作奖。同年,还有洪耀天创作的广播剧《小英雄雨来》,京剧《明末英雄》,话剧《谷
穗说了话》。1954年,有现代评剧《周铁汉》。1956年,在黑龙江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上,齐齐哈尔市编演的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早的现代京剧《罗盛教》和现代评剧《张恕海》,
均获剧本创作奖。同年,还有京剧《忠王李秀成》,唐林峰创编的话剧《大白菜的故事》,李
福忠创编的话剧《第三次试验》。

1957~1966年,剧作题材更加广泛。优秀剧作有1958年编演的现代评剧《八女投江》(1959
年改名《八女颂》),现代京剧《嫩水雄鹰》,1959年编演的话剧《向秀丽》,均在黑龙江省
会演中评为优秀剧目。1959年,还有娄锡胜创作的皮影戏《风刮卜奎》。1960年,有丛深、蒋
述仁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创作的电影剧本《马戏团的新节目》。1962年,有话剧《红岩》。1964
年,在黑龙江省戏曲现代戏会演中,京剧《嫩水雄鹰》改编本《嫩水激浪》获剧本创作奖。同
年,还有现代京剧《交班》,现代评剧《岭上春》。1965年,有话剧《春耕外曲》。1949~1966
年,齐齐哈尔市在省以上报刊、出版社发表或演出的剧本96个,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的47个。

“文化大革命”期间,戏剧创作比较少,大多是反映阶级斗争的“造反”戏。个别较好的
有1972年姜国良创编的以“人民铁路为人民”为主题的歌剧《山花烂漫》。

1976年后,戏剧创作逐渐恢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创作高峰。陆续创作发表、
演出的优秀剧目有,1979年在黑龙江省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中,演出的评剧《鄂家儿女》,
获剧本创作三等奖。同年,还有移植改编的评剧《救救她》。在1981~1982年度黑龙江省剧本
评比中,现代京剧《两只皮包》和《重返中华》,均获优秀剧本奖。1982年,有京剧《京都擂》,
现代评剧《闹大院》,张郁遥创编的河北梆子《七娘箭》。1983年,有话剧《张海迪》,张志
民、高林创编的广播剧《宿愿》和《考验》,吕明、陈启程创编的广播剧《冰上一家人》,关
继民创编的广播剧《部落木鼓声》,郭大彬创编的电视剧《鄂乡情话》,张连儒创编的电影
《追求者》。1984年,有王岚创编的广播剧《骨肉情》。1985年,有张连儒创编的电视剧《血
泪缘》。在1984~1985年度黑龙江省文艺创作评奖中,京剧《重返中华》改编本《天涯归鸿》,
获剧本创作三等奖。

1946~1985年齐齐哈尔市专业剧团创编京剧剧目表







1946~1985年齐齐哈尔专业剧团创编评剧剧目表







1947—1985年齐齐哈尔市专业剧团创编话剧剧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