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 蹈
舞 蹈
齐齐哈尔舞蹈创作初见于清代。世居齐齐哈尔的达斡尔族、满族、汉族中广泛流传着罕伯
舞、萨满舞、单鼓舞、秧歌舞等。新中国成立后,舞蹈工作者在挖掘整理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
创作出一批反映现代生活的舞蹈作品。50年代初,黑龙江省人民文工团创作演出反映鄂伦春族、
满族、汉族生活的民族舞蹈《猎人舞》、《弓舞》、《单鼓舞》、《扑蝴蝶》、《红绸舞》。
1956年,在黑龙江省民间艺术优秀节目选拔演出会上,朱葵整理的达斡尔族舞蹈《罕伯舞》获
甲种创作奖。1957年,在黑龙江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阎艺铁创编的朝鲜族舞蹈《田螺
姑娘》,获甲种创作奖。1958~1966年创编的舞蹈有,1958年,孟宪明创编的舞蹈《在赛场上》,
1959年和平机器厂编演的《龙舞》,第五中学编演的舞蹈《钢花怒放》。1960年,华丰人民公
社编演的达斡尔族舞蹈《欢乐的嫩江草原》,孟宪明创编的舞蹈《帮人先帮心》。1964年,刘
德华创编的舞蹈《小烘炉》、《练硬功》。1965年,李悦信创编的《拔掉“战略村”》,刘德
华创编的《锻工舞》、《车辆铆工舞》,刘金萍等创编的《愉快的列车员》。1966年,刘德华
创编的《我爱我的机床》,马玉杰、徐德才创编的《巡迥在医疗路上》。
“文化大革命”期间,舞蹈创作很少,只有颂扬领袖的“忠字舞”和反映阶级斗争的一些
舞蹈。
1978年起,齐齐哈尔市的舞蹈创作进入繁荣时期,涌现大批优秀舞蹈作品。1980年,在全
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由张淑芬、李悦信创编的达斡尔族舞蹈《欢乐的乌菇日斯勒(欢乐的
姑娘)》获优秀节目奖,并被摄入艺术片《姹紫嫣红》,在全国放映。1980年,富拉尔基纺织
厂女工张晓丽受木偶戏的启发,研究用木偶动作编制舞蹈,自编自演了《小螺号》、《卖汤圆》
等20多个木偶动作舞。她和马玉杰合编创作木偶动作舞《纺织女工》(后改名《纺织姑娘》),
在全国职工“建设者之歌”文艺会演中获优秀节目奖,并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日青年大联
欢。同年,在黑龙江省城市职工业余文艺调演中,张嘉瑞、胡纪创编的《参花姑娘》获创作奖。
1981年,在黑龙江省首届舞蹈比赛中,张淑芬、杨若玲创编的双人舞《丹顶鹤的春天》,获编
导二等奖。1982年,在黑龙江省文化馆、艺术馆干部业务汇报文艺调演中,张淑芬创编的三人
舞《瑞雪》获创作奖;同年还有张嘉瑞创编的双人舞《幸福路》。1983年,在黑龙江省少数民
族文艺会演中,张淑芬创编的达斡尔族舞蹈《去敖包会的路上》,孙殿英创编的达斡尔族舞蹈
《采黄花》,获优秀创作奖。1984.年,在黑龙江省职工业余文艺会演中,张晓丽和马玉杰合
编的木偶动作舞《纺织姑娘》获创作一等奖,马玉杰创编的《飞吧,海鸥》获创作二等奖。在
黑龙江省首届群众舞蹈创作评比中,张淑芬、刘英创编的群舞《鹤乡情》,石玉田创编的《承
包之后》,获创作二等奖。获奖的还有董长兴创编的《锻锤声声》,张嘉瑞创编的《焊花飞舞
献青春》,初丽范创编的《小螺号》,张晓红创编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采蘑菇的小姑娘》、
《我爱你塞北的雪》。1985年,在全国铁路文化列车文艺会演中,张淑芬创编的双人舞《一路
顺风》获优秀创作奖;在沈阳军区文艺会演中,张淑芬创编的《青春曲》、《清晨,我们踏上
小道》两个舞蹈均获优秀创作奖;在黑龙江省第二届舞蹈比赛中,于力平创编的满族舞蹈《喜
庆重阳》获编导三等奖;于力平、石玉田创编的《新鞋子》获编导二等奖,孙殿英创编的《采
黄花》获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