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下序
电 影
章下序
齐齐哈尔电影放映事业始于民国初年。1914年,俄国人察里果夫,始在省城齐齐哈尔放映
手摇电影。此后,陆续有外埠以及俄国人、德国人、美国人来齐齐哈尔放映纪录性无声电影。
1927年,上映中国故事片《三国志》。后故事片和有声电影逐渐增多。这一时期,电影业
先后由黑龙江省会警察厅、省会公安局、省城兼商埠市政局管理。
1931年11月,日本侵占齐齐哈尔后,上映的影片受到日伪当局严格控制,上映影片多是
“娱民影片”,或是直接为日本侵略政策服务的“启民影片”。
齐齐哈尔解放初,发行上映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新闻纪录影片《民主东北》、《东北解
放最后战役》,故事片《桥》、《留下他打老蒋》等。同时,发行一些反映苏联人民革命斗争
生活的影片。1948年,成立嫩江省电影审查委员会,加强影片审查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市区人口聚增,1950年组建黑龙江省电影放映队,巡映于重点工程工地、
偏远工业区和近郊农村。1954年,市区所辖影院由市文化局管理,成立中国电影发行公司黑龙
江省齐齐哈尔发行站,负责电影发行工作。1955年上映国产影片59部,占当年上映总量155部
的33.3%,余者大多为苏联影片,并首次上映两部资本主义国家影片。各电影放映单位都加强
电影宣传,凡重大节日都举办电影汇映周(展览)。进入60年代,国产影片跃居发行放映首位,
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影片逐年减少。1965年,上映国产影片141部,苏联影片绝迹银幕。
同时开始对《早春二月》、《不夜城》、《林家铺子》等一批国产影片进行批判。
“文化大革命”初期,除《清宫秘史》、《燎原》、《怒潮》等一些被批判的国产影片在
内部放映外,其他影片一律封存。影院公映的仅有反映“文化大革命”的纪录片。1969年起,
《地道战》、《地雷战》等极少数反映革命战争的影片获准放映。后又陆续上映新拍摄的《红
灯记》等“革命样板戏”影片,以及《春苗》、《决裂》等反映与“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
斗争的影片。1975年,普及人民公社电影放映工作,实现社社有放映队。同年,恢复因“文化
大革命”中断的对放映人员技术考核制度,定期进行考核检查。
“文化大革命”后,一大批被批判的优秀国产影片重现银幕。1976年创刊《电影宣传》小
报,发行《电影介绍》,电影评论队伍重新组建。进入80年代,外国进口影片逐渐增多。在改
革开放的形势下,全市电影系统进行一系列经营管理改革,各电影管理站陆续改组为电影发行
放映公司,普遍实行经营承包合同制。1984年,齐齐哈尔市电影工作者协会成立,定期举办影
评和学术研讨活动。1985年,共放映电影3.2万多场次,观众人数达1735.4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