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下序
群众文化
章下序
清代,齐齐哈尔有庙会、元宵赛灯、春节闹秧歌等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光绪三十二年至
三十三年(1906~1907),黑龙江将军衙门学务处在省城齐齐哈尔设立的宣讲所、阅报社,是最
早的群众文化设施。
1913年,黑龙江省教育司在省城设立第一个群众文化事业机构——通俗教育社,后改组为
黑龙江省民众教育馆。民国初,通俗教育社举办音乐体育传习所普及音乐知识,青少年学生为
群众音乐活动的首批参加者。民国时期,群众戏剧、音乐活动日趋活跃,由分散自娱转向组织
演出,开始出现民间群众演出团体。
日本入侵齐齐哈尔后,群众文化活动遭到日伪当局严格控制和摧残,但在报刊上和民问演
出中一些揭露黑暗、歌颂光明,反映人民不畏强暴渴望自由的精神和愿望的作品和节目,也时
有所见。
齐齐哈尔市解放初,被压抑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始复苏,出现20多个群众演戏团体。1946年,
革命文艺工作者把延安的革命文艺带给齐齐哈尔市人民。在新组建的齐齐哈尔市文艺协会和民
众教育馆的发动组织下,各机关、学校、工厂、商店、驻军相继成立俱乐部和群众演出团体,
广泛开展秧歌、歌咏、戏剧、美术等活动,在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普及文化知识,开展反封
建斗争,动员参军支援前线活动中,发挥了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群众文化骨干,许多人
参军南下,成为各地文艺部门和团体的中坚力量。
新中国建立后,齐齐哈尔市的群众文化事业迅速发展。1949年10月,设立5个区级文化馆。
随后,建立儿童文化馆、劳动人民文化宫、工地文化馆、齐齐哈尔市文化馆。1959年,建立齐
齐哈尔市群众艺术馆。工会系统建立齐齐哈尔市工人文化宫和各机关、企业的文化宫、俱乐部,
青年团系统建立青年宫、少年宫。到50年代末,形成遍布市区的群众文化事业管理和指导机构。
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遍及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美术、摄影、书法等众多领域。达斡
尔族的歌舞多次赴省和晋京演出获奖,并被拍成电影,制成唱片、录音带,在全国发行。
1958年,在“大跃进”影响下,齐齐哈尔市出现写诗、学唱歌、绘壁画的群众文艺运动和
民办文化事业高潮。全年,建立民办文化馆、文化站361处,俱乐部201座,图书馆(室)375个。
1961年,随着“大跃进”的退潮,群众文艺活动自动停止,民办文化事业机构也随之关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停业“闹革命”,市群众艺术馆、青年宫、
少年宫相继停止活动。各单位组建群众文艺表演团体,排演“造反”节目和歌颂领袖的“颂扬”
节目。进入70年代,市群众艺术馆、青少年宫、市工人文化宫、各区文化馆相继恢复活动,但
多数文艺活动仍不离“造反”窠臼。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群众文化活动渐趋活跃和多样。1980年,市郊区20个乡、镇
组建了文化站。1982年,梅里斯区8个乡建立了68个文化室。1983年,新建齐齐哈尔市民族文
化馆。各群众表演团体多次参加全国和省级文艺会演、调演。1979年,齐齐哈尔市铁路局职工
业余话剧团自编的歌剧《山花烂漫》晋京参加国庆30年献礼演出;1980年,徐福林编演的评书
《人民卫士》等参加全国职工文艺调演,何德志的民歌独唱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此外,
群众文化活动还突破演演唱唱的范围,出现了书法、绘画、跳舞、扭秧歌、集邮等多种群众文
化活动。解放后至1985年,齐齐哈尔市共举办省市文艺会演、调演44次,职工文艺会演、调演
23次,大、中、小学校文艺会演、调演17次,群众歌咏比赛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