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文艺团体 民国时期,齐齐哈尔始有群众文艺演出,并出现群众表演团体。1920年,改良戏曲俱乐部
和黑龙江公余俱乐部(京剧团体)先后成立。每周六,在贫民博济工厂俱乐部(今嫩江宾馆址,
已拆除)演出。1935年,齐齐哈尔铁路局职工业余京剧团成立。同年,中共党员金剑啸建立白
光剧团,演出进步话剧。1940年,伪满齐齐哈尔市协和剧团成立,分京剧和话剧两部,聘请龙
江戏院艺人王海楼教戏,每周五、六晚上在龙江戏院演出。1941年,成立齐齐哈尔第一个群众
音乐表演团体第一国民高等学校轻音乐团,并定期在龙沙戏院、龙沙公园音乐堂演出。
齐齐哈尔市解放初,一些学生、职员纷起组建话剧团体。影响较大的有成立于1945年的乙
西剧社、“八一五”剧团、北艺剧社、红龙剧团、青年报国剧团等,成立于1946年的白雪轮剧
团等,演出《人约黄昏后》、《原野》、《日出》、《雷雨》、《血刃图》、《夜半歌声》、
《家》、《建设》、《紫丁香》、《水桃山》等多幕和独幕话剧。这些团体于1946年末纷纷解
散。而一些工厂、商店、机关又纷纷组织业余话剧团体,参加演出的成员从学生、职员扩展到
工人、店员。同年8月,组建齐齐哈尔市文艺协会学生署期合唱团,演出《黄河大合唱》等革
命歌曲,轰动齐齐哈尔。1947年,成立青年学园合唱队,演出反映嫩江人民斗争生活的《嫩江
大合唱》。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工厂、企业建立综合性业余文工团,排演自编话剧和大型多幕剧。同
时,成立职工业余京剧团(队)。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纷纷组建群众表演团体,为群众表演歌舞
曲艺节目。1950年9月,市儿童文化馆组建市儿童文工团,内设舞蹈队、合唱队、戏剧队。每
逢重大节日进行演出。1953年,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组建市工人业余文工团,演出苏联《红军舞》
等歌舞节目。1956年,市工人文化宫组建文化宫曲艺队,经常参加演出的有10多人。1959年6月,
市少年宫组建红领巾艺术团,内设合唱、舞蹈、器乐、戏剧、木偶戏等队,排演儿童歌舞剧
《森林中的宴会》、《宇宙的骏马》等节目。1962年,市群众艺术馆组建业余文艺演出团,内
设歌舞队、话剧队,排演舞蹈《画中人》、《红军哥哥回来了》和声乐、器乐等节目。60年代,
市工人文化宫建立职工业余演出团,表演歌舞、曲艺节目。
“文化大革命”初,群众文艺演出团体均解散。1972年,市群众艺术馆业余文艺演出恢复,
排演音乐节目。市工人文化宫举办曲艺培训班,在此基础上重新组建曲艺队,以相声为主兼演
其他曲艺节目。各职工业余戏曲表演团体纷纷排演“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
《智取威虎山》、《平原作战》、《海港》、《杜鹃山》等。1974年,市群众艺术馆组建曲艺
队,并由曲艺演员赵传章负责辅导,参加活动的有10多人。
1979年,市工人文化宫职工业余演出团增设市职工业余京剧队,并举办业余京剧培训班,
培训业余京剧演员。1982年,青少年宫建立苗苗艺术团,内设歌队、舞队、器乐组和童话剧组,
经常在节假日演出。1983年,市工人文化宫职工业余演出团改组为市职工业余艺术团,内设声
乐、管弦乐、舞蹈、曲艺、京剧5个队。各区文化馆和工厂、企业工会建立业余文工团(队),多
以演歌舞、曲艺为主。1985年,市工人文化宫和黑龙江省歌舞团联合举办2期职工声乐培训班,
培训学员230名。市群众艺术馆开办创作、音乐理论、舞蹈、声乐、器乐、美术、摄影7期训练
班,集训区、县文化馆业务干部136人。80年代初,各文艺协会成立后,分别承担培训、辅导业
余文艺骨干任务。到1985年,共举办49次讲习班,参加学习、听讲者6725人次。
1949—1985年齐齐哈尔市区群众戏曲演出一览表
1946~1985年齐齐哈尔市部分群众话剧演出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