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活动状况

活动状况




戏剧、歌舞、曲艺活动 民国时期,省城齐齐哈尔群众戏剧活动比较频繁。1920年,成立
业余京剧团体公余俱乐部,每周六演出京剧。齐齐哈尔最先参加话剧演出的是青年学生和机关
职员。1922年,黑龙江省立师范学校学生刘贵等,在本校演出反对军阀混战的话剧《可怜闺里
月》。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在贫民博济工厂俱乐部演出描写日军炸死张作霖的话剧《皇
姑屯之一旦》。

沦陷时期,伪满齐齐哈尔市协和会组建的协和剧团和放送剧团演出京剧、话剧,音乐节目。
1934年,日语专修学校教师麻秉钧利用开学典礼之机,组织学生演出莎士比亚名剧《一磅肉》
(即《威尼斯商人》)。1935年12月,金剑啸组织白光剧团,以纪念《黑龙江民报》发刊2000号
为名,在贫民博济工厂俱乐部演出话剧《母与子》和揭露资本家压榨工人的话剧《钱》,引起
日伪当局的注意,剧团被勒令解散。1939年11月,齐齐哈尔市的京剧票友与京剧艺人同台义务
演出4天,收入全部用于赈济贫民。

1946年齐齐哈尔市解放,一些职员学生纷起组织话剧团体,业余话剧演出盛极一时。延安
解放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给齐齐哈尔市群众文艺带来深刻的影响,群众演出扩展到工厂、企
业、机关;参加演出的人员,从知识分子扩展到工人、店员。演出内容,多是揭露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歌颂中国共产党丰功伟绩,颂扬翻身后劳动人民新生活,
宣传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及各项工作。同年8月,齐齐哈尔市文艺协会学生署期合唱团演出
《黄河大合唱》,共演出10场,观众达2万多人次,后又转入街头露天演出。1947年春节,青
年学园合唱队演出《嫩江大合唱》,其中鼓舞青年参军参战保卫家乡的歌曲《参军者》,随着
解放军南下,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

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演出形式种类增多。曲艺由于形式灵活、节目短孝演员人少、编演容
易,成了演出中的主要艺术种类。舞蹈从无到有发展起来。50年代,从学演苏联《红军舞》、
《马刀舞》起步,进而学演中国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的民族舞蹈,后又编创齐齐哈尔地区
的民族舞蹈。从1955年开始,达斡尔族民间歌舞陆续挖掘出来,给群众歌舞增添了浓厚的民族
与地方特色。1956年8月,达斡尔族歌手何德志在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演唱达斡尔族民歌《心上
人》获好评,并灌制唱片在全国发行。被选调到北京参加全国性演出的民族歌舞节目还有1957
年的回族打击乐《欢庆胜利》,1960年的达斡尔族民歌对唱《河边情歌》、达斡尔族罕伯舞
《欢乐的嫩江草原》。戏剧活动由京剧、话剧扩展到评剧、吕剧、越剧、东北地方戏,以及歌
剧、舞剧。1962年,齐齐哈尔铁路分局文艺训练班演出的大型歌剧《柯山红日》,受到观众的
欢迎和好评。1964~1966年,何德志被选调到北京参加全国性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
东、刘少奇的接见,他演唱的达斡尔族民歌《放排人》、《永远在毛主席身边》被录制成唱片。
1965、1966年,齐齐哈尔市群众业余文艺代表团参加第五届、第六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在第五届音乐会上,齐齐哈尔市代表团创编演出的舞蹈《愉快的列车员》被摄人纪录影片,何
德志的达斡尔民歌独唱被录制成唱片。

“文化大革命”开始,涌现一批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文艺演出队),文艺演出内容都是
反映阶级斗争和歌颂领袖的节目。进入70年代,群众中出现学唱“革命样板戏”热潮,文艺节
目内容渐趋多样,各单位排演的大型戏剧增多。1971年1月,在齐齐哈尔市革命工人业余文艺
路线分析、讲用、会演大会上,演出的大型剧目有,车辆工厂中学、省农机厂的现代京剧《沙
家浜》,建华机械厂、三一三厂、车辆工厂的现代京剧《红灯记》,建华区的歌舞剧《白毛女》,
富拉尔基纺织厂的歌剧《白毛女》,第二机床厂的歌剧《张思德之歌》,市建筑公司的歌舞剧
《歌唱英雄薄秀芳》。1972年5月,齐齐哈尔市军民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表三十周年文艺会演大会上,演出264个文艺节目,有大合唱《沿着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胜利
前进》,童声二重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话剧《一粒滚珠》,表演唱《“五七”光辉照街道》,
快板《学大庆,抓路线》,评弹《工人上大学》,歌剧《工农兵之家》,歌舞《幸福水》,舞
剧《红色娘子军》,男声独唱《愿把毛主席天天歌唱》等。1973年3月,在黑龙江省群众业余文
艺节目调演中,齐齐哈尔市代表队演出女声独唱《红日照我回家乡》,男声独唱《解放军学全
国人民》,男声小合唱《钢花满身多荣光》、《鄂伦克马队在巡逻》,男女声二重唱《颂歌献
给红太阳》,手风琴自拉自唱《红心永向北京城》,竹笛独奏《喜送公粮一路歌》等节目。调
演结束后,这些节目被选人优秀节目汇报演出队,先后到哈尔滨、佳木斯、双鸭山、牡丹江、
大庆等市巡回演出94场,观众达12.4万人。1976年8月,举行齐齐哈尔市话剧调演,13个单位群
众文艺演出团(队),编演了配合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一往无前》、《对着干》、《窑
场斗争》、《反击》、《钟声》等19个话剧节目。

1977年后,群众文艺开始排演曾被禁演的相声、二人转、评书、传统京剧,丰富了全市人
民的文化生活,并在全国和省级会演、调演中频频获奖。1979年,齐齐哈尔铁路分局职工业余
话剧团的自编歌剧《山花烂漫》,代表黑龙江省晋京参加文化部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这是献
礼演出中唯一的一台群众业余节目,被文化部评为演出二等奖,创作二等奖,铁道兵文工团和
中央歌剧舞剧院都向该团学习排演了此剧。此剧在哈尔滨、锦州、石家庄等各地演出300多场,
观众达30多万人次。1980年4月,徐福林编演的评书《人民卫士》,安太义编演的相声《迷途知
返》,杨忠和的男声独唱,被选调参加全国职工文艺调演。《人民卫士》获优秀节目奖,安太
义、杨忠和获表演奖。同年9月,何德志的达斡尔族民歌独唱和达斡尔族舞蹈《欢乐的乌菇日斯
勒》,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均获优秀节目奖,并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
耀邦接见,舞蹈节目被摄入电影《姹紫嫣红》。1984年9月,张晓丽的木偶动作舞《纺织姑娘》,
蔡晓丽的独舞《猪八戒背媳妇》,被选调参加全国职工“建设者之歌”文艺会演,均获优秀节
目奖。

对基层群众戏剧、歌舞、曲艺活动具有指导、交流意义的全市性群众文艺会演、调演,始
于1950年。到1985年,共举办齐齐哈尔市和在齐齐哈尔市举行的全省文艺会演、调演44次,职
工文艺会演、调演23次,大、中、小学校文艺会演、调演17次。

齐齐哈尔市和黑龙江省在齐举办的群众文艺会演、调演一览表
单位:个、人







注:1956年后均为齐齐哈尔市的会演、调演。

齐齐哈尔市代表队参加市以上群众文艺会演、调演情况表










歌咏活动 齐齐哈尔市大规模展开群众歌咏活动始于1946年。同年7月,延安鲁迅艺术学
院部分师生在吕骥、向隅的带领下来到齐齐哈尔,演出《黄水谣》、《战斗生产》等歌曲,使
齐齐哈尔市人民第一次欣赏到革命音乐。此后,齐齐哈尔市各机关、企事业、部队、学校先后
组建合唱队,学唱革命歌曲。各种集会开始前单位与单位之间互相“拉歌子”场面十分热烈。
《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流亡三部曲》、《解放区的天》、《五月的鲜
花》、《团结就是力量》等革命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

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歌咏活动成了对群众特别是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
重要形式。各单位建立合唱队,组织群众学唱健康向上的歌曲,并经常举办全市性的群众歌咏
比赛。1951年7月,齐齐哈尔市文联筹备会和黑龙江省音协筹备会,举办以歌颂共产党、毛主
席,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为内容的全市歌咏比赛。1953年,各工厂、机关、学校广泛开
展群众歌咏活动。5月,齐齐哈尔市“五一”筹委会文艺组举办全市歌咏比赛会,有13个单位
参赛。1956年5月,市文化局和团市委发动全市青年参加“青年音乐活动月”活动。7月,举行
青年音乐活动月检阅大会。1958年4月,全市群众掀起学唱《社会主义好》、《歌唱农业纲要
四十条》等5支新歌热潮,有10多万名青年参加学唱活动,有100多个单位4000多名群众参加各
区的歌咏比赛。5月,举行有2000人参加的歌唱“大跃进”歌曲表演会。1960年,在市直机关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晚会上,市人民委员会处、局长以上干部组成百人合唱团,带头演唱
自己创作的《我们是人民勤务员》等歌曲。1963年7月,全市出现学唱《我们是革命青年》、
《我们走在大路上》等革命歌曲的热潮;9月,举行高唱革命歌曲群众歌咏比赛;11月,举行
高唱革命歌曲音乐周。1964年7月,举行群众露天赛歌大会。

“文化大革命”期间,群众歌咏转向唱毛主席语录、诗词歌曲。1972年1月,举行高唱
《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革命歌曲演唱会。在1974、1975年5月分别举行的全市群
众歌咏大会上,市委书记、市长以及市委、市政府各部局的领导干部,组成机关领导干部合唱
团,带头参加演唱。

“文化大革命”后,青少年学生歌咏活动仍很活跃,职工群众歌咏活动较少。

1946—1985年齐齐哈尔市群众歌咏比赛情况表
单位:个、人




秧歌活动 春节、元宵节闹秧歌是齐齐哈尔传统的民间群众文化活动。早在200年前,齐
齐哈尔王屯的秧歌已闻名全城。齐齐哈尔市解放后,延安革命文艺工作者和人民解放军各文工
团(队),把延安解放区的新秧歌介绍给全市人民。1947年1月,东北文艺工作团一团、西满分
局文工团、西满军区文工团、青年学园组成的联合秧歌队,在街头演出新秧歌,轰动全市。其
中,《新年花鼓》、《农家乐》以及《接闺女过新年》等节目最受欢迎。《农家乐》、《抓特
务》、《兄妹开荒》等一大批有情节有故事内容的秧歌剧,成为各秧歌队排演的热门节目。同
年,妇女加入秧歌行列,改变了男扮女妆的旧习俗。1948年元宵节,翻身的工农群众,穿上反
封建斗争中从恶霸地主手里分得的衣服,扮成各种人物,到街头演出秧歌。“解放”不久的国
民党军队官兵,也上街演出《解放军抓俘虏》、《抬担架》等秧歌剧。市区有50多支秧歌队,
在街头连演3天。

1949年起,当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合作化高潮、私营工商业改造、“大跃进”等取得重
大胜利时,街头就会敲锣打鼓,赛起秧歌,表达人们兴奋喜悦的心情。每年的“五一”、“十
一”群众集会、游行,均有各种形式的秧歌队参加,接受领导和群众的检阅。1984年春节,市
区城乡有94支秧歌队,近万人参加秧歌比赛,从农历正月初一直演到元宵节,共演出290常此
后,每逢春节、元宵节,城乡秧歌队便赛起秧歌,有的到政府机关尽情表演,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