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文化交流

章下序




齐齐哈尔与外地的文化交流始于清代。嘉庆年间,有关内的女艺人到齐齐哈尔献艺。此后,
山西梆子、蹦蹦(二人转)、河北梆子艺人陆续来齐齐哈尔演出。

民国时期,到齐齐哈尔献艺的艺人和戏班逐渐增多,艺术种类扩展到京剧、评剧、大鼓、
评书、数来宝、莲花落、相声等多种形式。同时,西方的电影、魔术、杂技也开始在齐齐哈尔
传播。解放前,齐齐哈尔与外地的文化交流,大多为流动艺人和私人班组的演出。沦陷时期,
外地来齐齐哈尔的演出受到日伪当局的严格控制,文化交流较少。

解放后,一批新型的综合性文工团来到齐齐哈尔,演出配合革命斗争形势的新节目,文艺
舞台面目一新。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交流日盛,交流活动遍及各个艺术领域。先后有京剧、评
剧、话剧、马戏、魔术、音乐、舞蹈、梆子、曲艺、木偶、皮影等众多艺术团体来齐齐哈尔表
演。其中尤以京剧为盛,梅兰芳、周信芳、李少春、李和曾、宋德珠、裘盛戎、张君秋等著名
京剧艺术家,均先后来齐齐哈尔进行访问演出。全国性和省级美术、摄影艺术作品也纷纷来齐
展出。同时,关沫南、刘白羽等作家先后来齐齐哈尔市讲学。齐齐哈尔的文艺团体和艺术家们,
也跨出省门和国门,传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艺术。市马戏团走遍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
外,到过130多个市县乡镇巡回演出。1957~1958年,先后赴朝鲜和越南两国访问演出。市京剧、
评剧、话剧、曲艺、河北梆子等专业团体,多次赴省内外进行交流演出。全市群众业余文化艺
术也广泛在省内外进行交流,有的美术、摄影作品还登上国际展台。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交流活动极少。1976年后,伴随着文艺解放,文化交流也随之
兴盛起来。来齐齐哈尔市演出的艺术团体和艺术家中,有钢琴演奏家刘诗昆,小提琴演奏家盛
中国,歌唱家鲍桂芳、李谷一、蒋大为、吴雁泽、叶佩英、德德玛,相声表演艺术家郭全宝、
马季、李文华、杨振华、赵炎、师胜杰,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等。还出现各文艺单位竞相邀
请全国知名艺术家、作家来齐讲学的热潮。1946~1985年,来齐讲学的有200多人,听讲的专
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6万多人次。与此同时,齐齐哈尔市各专业团体和广大业余文艺队伍,也纷
纷带着精湛的文艺节目和作品,到全国各地交流。广泛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使齐齐哈尔市文
艺工作者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