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卫 生
概 述
齐齐哈尔医疗卫生事业始于清代乾隆七年(1742),杭州旗人华照被发遣到齐齐哈尔,为人
诊治麻诊、天花。嘉庆年间,城镇日益繁华,商人往来,有的兼行医道。嘉庆十二年(1807),
晋商武诩在齐齐哈尔以针灸为人治病光绪十五年(1889),第一个西医药局——长发药局开业。
光绪三十一年(1905),齐齐哈尔辟为商埠,来齐齐哈尔经营药材和开业行医者逐渐增多,省城
警务公所开始对医药、防疫进行管理。宣统二年(1910 ),齐齐哈尔流行鼠疫,死亡1402人。
后用中药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治疗,起到良好效用。宣统三年(1911),成立黑龙江省官医院
(今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这是齐齐哈尔第一座西医医院,从此西医技术传入齐齐哈尔。官医
院设内、外、妇科和手术室、中医诊室等,中西医均能诊治一般常见的内、外、妇、儿科疾病。
1916年,中西大药店成立。之后,又有济生药局、广生堂、积德药店等9家药店相继开业。
1917~1928年有7家私人医院开诊,有40名中医坐堂行医。省城兼商埠警察厅建立开业医考核
认许、发放开业执照等制度,并处理医疗纠纷。省城医学研究会协助管理中西医。
沦陷时期,齐齐哈尔疫病连年不断。传染病无防治措施,预防白喉疫苗只给日本人注射。
肺结核、伤寒病严重威胁市民健康。日伪当局对医疗卫生实行全面统治,公立医院直接由日本
人管理,院长、医长(科主任)均由日本人充任,中国医生只做一般治疗工作。伪满市公署保健
科对45家药店、72名坐堂中医及14家私人医院严格管制。中西药品奇缺,80%的西药由日本军
方控制;对中药实行“中药组合”分配,药价上涨,伪劣药品增多。私人医院、药店濒于倒闭,
个体行医更为困难。在医疗技术上,始用x光确诊肺结核病,用氨基水杨酸钠、雷米封和链霉素
等特效药治疗。外科能做阑尾炎、肠梗阻和胃胆切除术及剖腹产等妇科手术。
1946年,齐齐哈尔市解放后,市政府卫生科对医疗卫生事业进行全面整顿,大搞环境卫生,
为市民普遍接种疫苗。同时成立西医、中医和助产士公会,对10 3名个体开业医和30所私人医
院、诊疗所进行整顿。1948年,为269名个体开业医和私人医院、诊疗所医生发放开业执照。同
年,齐齐哈尔市杜绝鼠疫、霍乱的流行。
新中国成立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在“面向工农兵,
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逐步增建医疗卫生机构
和设施,积极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建立医疗卫生制度,培养一大批医疗技术人员。1949年,市
区有全民性质的医疗卫生人员543人,个体开业的中、西医和助产士254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
疗人员2.19人,病床0.64张。
5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增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11处,
企业职工医院15处,中医联合诊所10处,市、区卫生防疫站4所。购置大量医疗设备,初步形
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医疗体系。随着产业妇女队伍的壮大,妇女保健工作广泛开展起来。1952年,
根据毛泽东主席“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茵战争”
的指示,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全民爱国卫生运动。1953年起,实行公费医疗制度,建立贵重
药品、毒麻药品使用审批制度。1956年,有44.8%的私人开业医参加公立、公企医院,36.2%
参加联合诊所和妇幼保健站。
各级妇幼保健站开展新法接生,并形成城乡儿童、妇女卫生保健网。同年,市卫生局发布
《关于加强学校保健,预防传染病的通知》,将学校卫生工作纳入议事日程。1959年,市区有
医疗卫生人员4918人,病床2983张,分别为1949年的9倍和7倍。这一时期,内科开展诊治心血
管并白血并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外科开始采用缩窄性心包炎剥脱术、
硬膜下颅内清除术、食道和肺叶切除术等新技术;妇产科在卵巢摘除、输卵管切除、宫颈癌治
疗上有很大发展;儿科在小儿腰椎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诊治小儿各种脑病和血液性疾病
取得明显进展,在抢救治疗早产儿、小儿肺脓肿和小儿紫癜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五官科已能
做扁桃体摘除、下鼻甲切除、乳突根治术和角膜移植术。
1961年,各医院普遍开展西医学习中医活动。1962年,黑龙江省卫生厅颁布三级护理制,
市区各医院对病人实行分级护理。60年代中期,针对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慢性并浮肿性肝大、流
行性肝炎发病率较高的情况,开展普查普治。缩小伤寒、痢疾的发病地区,降低死亡率,控制
暴发流行。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小儿麻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率。1965年,传染病
总发病率为4.08%。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医院纷纷成立革命委员会,医院科室改为军队的连排建
制,在医疗、护理上实行“亦医亦护”,医疗秩序混乱。一批医疗人员走“六二六”道路,到
农村安家落户。市区卫生系统普遍开展“一根针”(针灸)和“一把草”(中草药)群防群治运动。
70年代初期,在农村生产大队推行合作医疗,培养赤脚医生,针灸风靡一时。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77年以后,各医院恢复科室和
护理部建制,完善护士岗位责任制。市第一医院、齐铁中心医院等综合医院的内科系统向专业
分科方向发展,相继开设心血管、呼吸、消化、血液、内分泌等分科。1978年后,在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方针指导下,全面整顿医疗秩序。开展优良服务流动红旗、患者之家和
“窗口”竞赛等活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妥善安置“六二六”返城人员,平反冤假错案,调
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同时,组织专人整理中医医案,开展学术活动和医学科研活动。
1979年,市区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8747人,其中中医456人、西医1335人、护士1875人。这一时
期在医疗上侧重运用中西医结合技术,治疗急腹症;利用拔火罐加针灸治疗骨质增生等症。由
于购置先进的纤维腔镜、同位素扫描机、心电图机等设备,西医已能运用腹腔镜检查、电机除
颤、心脏监护、早期诊断肝癌、甲状腺肿、荧光检查等新技术;外科开始实施体外循环心内直
视手术、大网膜游离包脑手术等。
80年代,医疗事业改革不断深化,提倡多种形式办医,并组织以市第一医院为中心的医疗
联合体,充分发挥综合医院人才、技术、设备优势。1981年,市政府把防治伤寒、肝炎、结核
病作为解决全市人民生活问题的15件大事来抓。1982年,市第二医院率先实行院长负责制,强
化目标管理和医院民主管理的职能。1983年3月,全市实行计划免疫,严格控制危害儿童健康
疾病的发生。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颁布试行,食品卫生工作进入法制管理阶
段。1985年,各医院对管区儿童定期进行体检,市区新法接生和科学接生率达99%以上,儿童
健康得到有力保证。
1985年,齐齐哈尔市区成为黑龙江西部地区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医疗技术指导中心。有综
合医院7所、专科医院8所、妇幼保健站8处、厂企职工医院22所、疗养院3所、医学院附属医院
2所,还有157所个体和联合诊所。卫生工作人员13989人(其中技术人员10868人),为1949年的
20倍。市郊183个村中有医疗点200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75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疗人员11.1
人,为1949年的5倍。市区有病床7758张,平均每千人占有病床6.08张。传染病总发病率由1965
年4081.12/10万下降到316.37/10万,传染病死亡率由解放初期的第一位下降到第九位。人均
寿命男性为69.25岁,女性为74.41岁,接近全国平均寿命水平。
1985年,由于应用脑电图机、脑血流图机、各种超声诊断治疗仪和自动人工呼吸机、1250
毫安X光机、CT扫描仪等现代医疗设备,医疗诊断技术有很大提高。在抢救治疗脑血管、肿瘤
疾病以及实施脑血管搭桥、各种组织移植、置换和成形等手术,均达到良好效果。利用心肺复
苏法抢救心脏聚停10分钟患者获得成功;用羊腹覆盖烧伤创面新疗法抢救严重电击伤患者获得
成功;泌尿外科开展控制性门静脉分流术,为全市填补一项医疗技术空白。用镁制剂治疗心律
失常及心功能不全患者获得成功,为黑龙江省首创。摘除巨大肝包虫子囊获得成功,属全市首
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