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妇女保健

妇女保健




妇女病防治新中国成立后,齐齐哈尔市卫生系统经常宣传经期、孕期和产期等妇女卫生保
健常识。1950年1月,市卫生部门对嫩江火柴厂20 7名女工进行妇女病检查,检查手段局限于
问诊等简单方法。查出患子宫内膜炎2人、痛经1人、不正常出血9人。1953年,对齐齐哈尔市
联营商店、土产公司、医药公司的1020名女营业员进行调查,在怀孕的70人中就有21人早产或
流产。

1960年,遭受自然灾害,妇女产后过早劳动,营养缺乏,引起子宫脱垂和闭经的较多。市
卫生局与市科协推广用艾叶加马蜂窝土方和蓖麻仁药物、针灸等治疗子宫脱垂取得一定经验。

1961年,市区普查癌症和妇女“两病”(子宫脱垂、尿瘘)。在19445名妇女中,查出子宫颈
癌患者23例、子宫脱垂823例、闭经4832例。治愈闭经妇女3274人,治愈率68%。1963年,832
名子宫脱垂患者使用子宫托,治愈546人,治愈率为65.6%。

1978年,市区普查妇女58348人,有17人见核异质细胞,3人上皮极度化生,均做颈管癌变
切除术;采取洗必泰栓治疗640人患宫颈炎,对宫颈顽固性糜烂患者进行高频电熨治疗;为14
例卵巢肿瘤病人做肿瘤切除术,6例子宫肌瘤做子宫切除术;用黄连素及超短波治疗47例盆腔
炎患者;用中药功血灵治疗24例功能性子宫出血。同年,还在第一机床厂开展定期妇女病普查
普治工作,发挥女工卫生室与妇科门诊联合治疗作用。1979年,普查齐齐哈尔钢厂实验室153
名女职工,有26名患妇女病,占17%。1980年,普查华安厂女工3442人,为420例宫颈糜烂患
者做涂片检查,对7例核异质细胞病人进行病检;对检出原位癌患者进行子宫切除手术,为6例
子宫肌瘤和6例卵巢囊肿病人手术治疗。同年,齐齐哈尔钢厂修建9个妇女卫生间。

1979~1980年,开展城市以防癌、农村以防“两病”为中心的妇女病普查普治大会战。这
是新中国成立后规模较大的全市性妇产科、病理科、检验科联合防治妇女病的活动。采取分片
包干制,各工厂企业职工医院承担本单位职工及家属,市直医院、区医院承担所在区的妇女病
普查普治任务。对没有公费医疗待遇的街道妇女和农村妇女给予免费检查,对这些人中患“两病”
的妇女实行免费治疗。实查138867人,普查率87.2%,查出患各种妇科疾病的23937人。最常
见的妇科病为宫颈糜烂,患病率10%;附件炎4%;滴虫性阴道炎3%;癌变3人。对441例子宫
脱垂患者,采用手术、带托、服中药等方法治疗;工度子宫脱垂219例,治愈率达89%。尿瘘
13例(其中粪瘘1例),手术治疗8例。凡普查的妇女统一填写健康卡片。

1981年,检查第一机床厂1273名已婚女职工,有619人患妇女病。其中,慢性宫颈炎130人,
治愈93人;宫颈糜烂129人,治愈13人;阴道炎154人,治愈148人;盆腔炎20人,全部治愈;
附件炎83人,治愈76人。综合治愈率达75%以上,比1976年提高25%。厂中心卫生室增设妇科
门诊,增添治疗设备,充实妇科医生。同年,对市物资局全系统女职工进行普查,受检1025人,
患各种妇女病801人,占受检人数78%。其中,滴虫病占受检人21%,宫颈糜烂占26%,阴道
炎10%,其它妇女病占21%。有的女工患有几种妇女病的合并症,经过治疗后,全局女工的发
病率由1976年的78%降到35%。1982年,第一机床厂女职工患妇科疾病率由1976年72.5%下降
到47%。同年,对齐齐哈尔钢厂实验室女职工进行普查,仅有4人患妇女病,占女工的2.66%。
对市委、市政府女职工进行普查,在受检380人中,发病人数262人。其中,宫颈糜烂147人,
阴道炎74人,附件炎14人,宫颈息肉9人。

1984年,对富拉尔基纺织厂1314名女职工进行妇女病普查,其中宫颈糜烂I度26%,Ⅱ度
15%,Ⅲ度10%;宫颈肥厚5.7%;滴虫性阴道炎4.7%;宫颈息肉3%;外阴白斑10%;慢性
附件炎0.7%;盆腔炎0.55%。

1985年,对齐齐哈尔钢厂1250名35岁以上职工进行健康普查,发现650人有妇女病,占女
工的52%。其中慢性宫颈炎及阴道炎占大多数。同年,市区普查妇女514851人,有169373人患
妇女病。在普查的同时进行普治。

科学接生 新中国成立前,民间采用旧法接生或自产自接。1916年,省城齐齐哈尔民间有
不挂牌助产者14人,全年接生394人,其中新生儿死亡55人。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月,根据全国第一次卫生工作会议提出“推广新法接生,改造旧
式接生”。根据这一要求成立齐齐哈尔市妇婴保健总站。此后,有5个妇幼保健站相继成立。
组织保健人员到居民家中宣传新法接生,推广“一躺五清毒”(躺着分娩;敷料、器械消毒,
接生员手消毒,会阴垫消毒,产妇外阴消毒以及新生儿脐带消毒)。1957年,市区95%的孕妇
接受产前检查。1959年,市区各医院妇产科和妇幼保健站建立简易病房和家庭产床,农村各村
屯接生员配备产包,实行新法科学接生。

1960年5月,市卫生局在华丰人民公社(今梅里斯区)召开现场会,推广新法接生。1963年,
市区新法接生率达80%。

1978年,市妇幼保健站培训接生员119名,装备新法接生包(处置包、敷料包、接生包、接
生器械23件)200多套。农村公社172个生产大队281个自然屯有接生员247名。

80年代初,市第一医院、商业职工医院等按照产程图进行产程监护,使总产程和活跃期缩
短,胎头吸引术上升,剖腹产例数下降。1981年,市卫生局对市第一医院产科住院分娩情况进
行调查。总产数1953例,异常胎位119例,占总产数0.61%。新生儿总数1976人,死亡46人,
死亡率2.33%。市区各医院、妇幼保健站、个体接生员全部达到新法接生。全年分娩人数13947
人,产妇死亡11人,死亡率为0.079%。

1982年,市区设妇产科床位的医院有21处,妇产科床位增加到500张,其中产科床位194张,
比1955年增加86%。住院分娩率达63.16%,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0.047%。同年,郊区农村在
普及新法接生的基础上,推行科学接生。市区个体联合保健站发展到8处,其中6处接产,全年
接产5860例,占市区接产总数的38.18%,缓解了住院分娩难的状况。1983年,市卫生局对11
所市直和工厂企业医院保健站及农村20个公社的生产大队进行调查,农村产妇死亡数占市区产
妇死亡数的50%,产妇死于产褥感染的占55%。全年,市区分娩人数22866人,产妇死亡11人,
死亡率0.48%。1984年,市区各妇幼保健站对农村赤脚医生和接生员进行培训,提高科学接生
和新法接生技术。至1985年,市区城市孕产妇14759人全部实行科学接生和新法接生;郊区农村
43272名孕妇,其中42350人实行科学接生和新法接生。城市科学接生普及率为97.77%,农村普
及率为26.47%。住院分娩率城市为84.12%,农村为18.99%。市区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到0.32%。
城市孕产妇死亡率为0.024%,农村为0.075%。子痫、产褥感染、会阴裂伤等发生率,孕产妇
及新生儿死亡率,城郊农村均高于城区。

女工保健 50年代初,女工保健工作得到市政府重视。市卫生局、市妇联通过广播、会议
等形式,向妇女进行“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保健宣传,使各部门负责劳动保护
工作的领导干部、女工委员、生产队妇女队长都了解妇女卫生知识,明确保健为生产,生产要
保健的辩证关系。1956年,市区各工厂贯彻女工保护条例,先后有15个工厂企业建立女工卫生
室,设立母婴宿舍。各妇幼保健站深入工厂企业,熟悉女工劳动环境,解决危害女工健康的卫
生问题。1958年,各生产队在劳动中对女社员实行三调三不调(即月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
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各工厂在妇幼保健站指导下,实行多种形式的劳动保护挂牌
制度,为孕妇、哺乳期女工专设买饭窗口,并分批进行身体检查。患痛经、流产及早产的职工
明显减少。

1978年,在妇女“四期”保健基础上,增加更年期保健,变为“五期”保健。按市卫生局
提出凡女工达百人以上的单位均需要建立女工卫生室的要求,各区、厂企单位大多数都建立女
工卫生室。

1980~1981年,第一重型机器厂贯彻有关劳动保护工作条例,加强女工特殊劳动保护工作。
全厂建起女工卫生室26个,蹲池47位。并举办女工保健学习班、妇女保健知识讲座。1981年,
全厂女工患妇女病率由1978年的60%降低到45%,出勤率比1980年提高10%。1981年,物资局
所属单位对女工实行定期身体检查制度,进行妇女“五期”保健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全局女工
的患病率由1978年的78%降至1981年的35%。处理计划外怀孕195例,对怀孕6个月以上的女工,
实行产后轮流上岗制。富拉尔基纺织厂制定一套完整的女工卫生保健制度和管理方法,女职工
上下班有通勤车接送,为女工设立倒班宿舍,成立营养食堂,为妊娠女工提供优质膳食。女工
卫生室设专人管理,三班开放。建立孕妇休息室,怀孕7个月后的女工可在工间时休息1小时。
并设立哺乳室、保温走廊、烘干室等,做到送奶不出厂。为45岁以上女工安排轻工作,对从事
有毒作业的女工定期检查身体,实行换班制。根据工种及劳动强度、体位等建立保健制度,使
女工保健工作系统化、科学化、经常化。同年,市区30所大、中型企业290个单位有女工73596
人,设女工委员254人。建立更衣室121处、淋浴室82个、孕妇休息室11个、卫生室73个。1983
年6月,市卫生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市劳动局联合召开全市女工劳动保健工作经验交流会,
第一重型机器厂、齐齐哈尔钢厂、市物资局、第一机床厂介绍女工保健工作经验,进一步推动
了女工劳动保健工作。同年,市区女工卫生室发展到104处。1985年,市区有百名以上女工的工
厂171个,建有洗涤室125个、孕妇休息室248个。

围产期保健 70年代末,市区围产期(即妊娠28周始,到产后42天止)保健工作逐步开展起
来。围产期保健包括孕妇保健、围产儿保健、分娩期保健和新生儿保健,以及早产儿和低体重
儿保健。为加强胎儿保健工作,1978年,市第一医院妇产科引进国外胎儿心电图机,并开展羊
水镜下检查项目,监护高龄、危重孕妇。开展产程图描写,科学处理产程,减少胎儿窒息及新
生儿窒息。进行胎盘功能测定一阿托品实验、胎儿成熟度测定一泡沫试验等,预测胎儿在子宫
内安危情况。

1980年,华安机械厂职工医院设立高龄、危重妊娠病房,在新生儿出生后即采用评分法,
按心率、呼吸、肌张力、喉反射、皮肤颜色等项目计分,防止新生儿窒息。同年,市卫生局在
龙沙区通达居民委员会,开展围产期保健试点工作。对居民委员会内新婚夫妇进行登记,建立
孕妇登记卡,从怀孕3个月开始,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对高龄、危重孕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早转诊。1981年,齐齐哈尔铁路中心医院成立围产期门诊,对管区内各年龄组妇女进行调查,
建立妇幼保健网和孕妇卡片。定期讲授妇女五期卫生和新生儿护理等知识。对怀孕28周妇女建
立预约复诊制度,对高龄、危重孕妇进行重点管理,建立分娩登记簿。同年,管区内孕产妇死
亡率为0,围产儿死亡率为1.61%。

1982年5月,市妇幼保健站在梅里斯区共和公社进行1个月的农村围产期保健试点工作,探
索农村如何进行围产期保剑在举办农村接生员学习班的基础上,建立孕妇围产期保健常规、孕
妇检查卡片,对全公社孕妇实行系统管理,为开展农村妇女保健工作摸索经验。1984年3月,
召开全市卫生工作会议,制定《关于在全市开展围产期保健工作方案》,各医疗单位、保健部
门开始执行并使用《孕产妇、新生儿保健手册》。市妇幼保健站在龙沙区正阳公社开展围产期
保健工作,建立《母子健康手册》,记载孕妇从妊娠3个月始至胎儿娩出,产后访视以及新生
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情况,一直记载到儿童7周岁。1985年,市区孕妇产前检查率提高,胎位难
产、子痫、会阴Ⅲ度裂伤、产后感染、产后出血的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均有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