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 小儿常见病防治 1953年,市卫生科组织医务人员对四区、五区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健康检
查。在受检的6132人中,查出营养不良228人,皮肤病288人,眼结膜炎68人,沙眼75人,耳病
65人。1959年夏,市区肠炎、痢疾流行,学龄前散居儿童发病较多,甚至出现死亡。在370处
托儿所中,有11处发生肠炎病。9月,市卫生局会同建华公社妇幼保健所,对建华公社公办和民
办托儿所及散居儿童进行肠炎、痢疾调查。在6处托儿所中,均无痢疾病发生;2处托儿所有3
名儿童患肠炎。中华街道办事处华厚居民委员会有300户人家,散居儿童189名,发生肠炎、痢
疾59名,占31%。
1960年3月,市卫生局开展第一次较大规模的佝偻病调查活动和以防治佝偻病为中心的儿
童保健工作。抗佝偻病委员会制定佝偻病防治常规,建立抗佝偻病协作小组。市第一医院负责
的地段龙沙人民公社和新华门诊部负责的地段新华人民公社,佝偻病发病率城区为47.86%,
郊区39.76%。在齐铁中心医院的地段内,托儿所进行佝偻病疗养班试点治疗。将佝偻病患儿
分成营养组、紫外线照射组、三浴(日光浴、空气浴、水浴)锻炼组和强化组,根据病情分别治
疗,取得较好效果。市区托儿所和幼儿园普遍建立营养灶。开展三浴锻炼,食用龙风衣散、蛋
壳药粉、钙质饼干、骨粉饼干等进行预防性治疗,对佝偻病患儿注射骨化醇。调查富拉尔基区
4368名儿童,查出患佝偻病儿童917名,发病率为21%。1961年,市区查出营养不良儿童3785
人,治愈2407人,治愈率64%。患传染性肝炎儿童2898人,治愈1806人,治愈率62%,死亡7
人。在龙沙区普查9401名儿童,患营养不良541人,占5.8%。
1978年,对市区托儿所、幼儿园2500名儿童进行佝偻病普查普治工作。1979年市卫生局组
织医务人员,对89208名3~9岁儿童免费投服驱虫药。实服驱虫药儿童85595名,占应服人数
95.9%。1979年,市住院患儿10748人,其中肺炎6690人,佝偻病154人,结核病480人,肠道蛔
虫病27人,肾炎212人,痢疾228人。
1980年,市妇幼保健站对市区1979年住院患儿发病死亡原因进行调查。死亡75例,其中死
于肝炎27例、结核性脑膜炎16例、其它32例。同年,对市区87524名学龄前儿童身体检查,其
中患蛔虫症、佝偻病、营养不良、龋齿、沙眼、脊柱弯曲、先心病、鸡胸、中耳炎等病的儿童有
8713人。
1981年,市第二医院儿科,按随机抽样方法,对建华区0~7岁211名集居儿童和289名散居
儿童进行营养不良性贫血调查。小儿贫血总患病率为37.6%,绝大多数为轻度贫血。在营养不
良性贫血患病儿童中,以血红蛋白减低最为明显,缺铁性贫血较为多见。对患儿投服维铁糖丸,
半月后复查,血红蛋白及网织细胞数很快上升。发病年龄多在3岁以内小儿,其中7个月~1
岁患病率最高,占54.8%。伴有佝偻病的小儿贫血发病率高。母乳喂养发病率低,牛乳喂养患
病率高,混合喂养次之。普查二轻局医院地段内7个居民委员会的8930名儿童,其中537人患
“三病”(佝偻病、营养不良性贫血、缺铁性贫血)。1982年,市卫生局以小儿“三病”为重点,
普查市区104670名0~7岁儿童,其中,佝偻病患儿7693人,占普查总数7.35%;营养性贫血患
儿3063人,占2.93%;营养不良1547人,占1.48%。同年,市佝偻病防治科研组、市妇幼保健
站、和平机器厂职工医院、华安机械厂职工医院联合承担黑龙江省儿童佝偻病防治任务。对服
维生素D儿童组和不服药儿童进行对照,服药组患佝偻病3例,患病率2.27%;不服药组患病35
例,患病率为26.51%。和平机器厂职工医院儿科承担为围产期孕妇投服维生素D,预防婴儿佝
偻病和降低先天性佝偻病发病率的科研项目。将60名孕妇分成甲、乙投药组和不服药组,甲组
投维生素D80万单位,乙组投40万单位。经母乳喂养6月后,对婴儿进行检查,甲组孕妇新生婴
儿患病2例,占3.33%;乙组患病3例,占5%;不服药组患病13例,占21.6%。市妇幼保健站
与市食品研究所共同研究抗佝偻病强化食品,对150名2岁以下儿童分三组进行对照科研实验。
治疗组儿童肌肉注射维生素D60万单位;强化食品组儿童,口服强化食品,每日含维生素D500
单位;对照组为散居儿童。6个月后,发现投服强化食品对儿童佝偻病有预防作用,并对轻症佝
偻病有治疗作用。同年,大批含维生素D的儿童食品开始投放市场。1983年1月,对10500名婴幼
儿进行一次性维生素1340万单位预防性投药。10月,举办专兼职保健医学习班,学习儿童保健
统计学知识、儿童膳食营养计算、母乳喂养知识等。1984年,对市区集居儿童进行抽样体检,
患龋齿占受检人数的53.92%;营养性贫血占20.3%;佝偻病占36.27%;视力减退占5%。市卫
生局和教育局对18所中小学校2万名学生进行常见病调查。患龋齿学生占受检人数30.9%;沙眼
占30.4%;鼻炎占7.67%。同时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对症矫治。1985年,市区各托幼单位建立健
全环境卫生、饮食卫生、食具消毒、晨检、传染病隔离等制度,严格执行入托体检制度,禁止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健康带菌者入托。按期进行基础免疫及计划免疫接种工作,每年体检1~2次,
并做体格发育评定。市卫生局组织儿童保健咨询和医疗救护活动。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中医
院、商业职工医院、建筑职工医院和市妇幼保健站组织儿科医师开展咨询活动,共待儿童1200
余人,并为儿童免费提供防治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的维铁糖丸和维生素D等药物。各区妇幼保
健站也分别组织儿童保健咨询和科学育儿宣传活动。
儿童健康普查 1981年,齐铁中心医院对6岁以下6000名儿童进行全面体检,了解儿童体
质发育状况,掌握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沙眼、龋齿等发病情况。同时,对400名儿童和
1000名新生儿进行生理常数测定及分析。10月,市第二医院开设市第一个儿童保健门诊,增设
儿童保健设备,指派专职医生开展独生子女保健工作。儿童保健门诊除承担婴幼儿、学龄前儿
童的保健工作外,还对幼儿的培养及辅助食品添加进行科学指导,对儿童智力发展进行测定。
市妇幼保健站与市第二医院儿科,对500名学龄前的集、散居儿童采用丹佛氏智能筛选法测试
后发现,齐齐哈尔市婴幼儿的粗动作能力,即一岁左右的婴幼儿在独走、扶家具走、弯下腰再
起来等项目,与上海市婴幼儿相比有明显差异。经分析与东北地区冬季长达半年之久,而婴幼
儿8个月时间是在室内生活,缺乏光照所致。其它项目基本能达到要求,与上海等地差别不大。
同年,对569处托幼单位的3694名保教人员进行卫生保健疾病防治等常识训练,普及科学育儿
知识。各托幼单位普遍建立儿童健康卡片,记录从出生到学龄前生长发育、预防接种及体检等
情况。市妇幼保健站对1753名学龄前儿童分10个年龄组进行体重、身长普查。
1981年齐齐哈尔市区0~7岁儿童体重均值比较表
单位:公斤
1981年齐齐哈尔市区0~7岁儿童身长均值比较表
单位:厘米
1982年4月,市卫生局、市妇联、市儿童保健办公室、市总工会联合召开全市儿童保健工
作会议,强调加强城乡儿童保健网建设及3岁以内儿童早期教育。市卫生局在龙沙区开展初级
卫生保健试点工作。对9个集居托幼单位中4岁年龄组300名儿童进行身长、体重测量,结果体
重、身高低于年龄比,体重低于身高比。市妇幼保健站对市区5.2万名0~7岁儿童作身长、体
重测量,发现体重均值比1975年大连、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吉林等9个城市儿童体重
统计均值略高,身长略低。原因与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等有关。身长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
与居住地理环境、膳食营养、体育锻炼、儿童保健等方面因素有关。1984年,市卫生局组织各
区妇幼保健站,参照北京1983年健美儿童评比标准,对1580名独生子女进行体质发育、智力与
运动、牙齿、血色素、一般外表等项检查,按年龄组进行评比,评出最佳健美儿童58名,健美
儿童302名,占受检人数的22.8%。1985年,市卫生局组织儿童保健咨询活动,并开展测量儿
童身长、体重和血压等体检项目。
1982年齐齐哈尔市区正常男女儿童身长、体重表
单位:厘米、公斤
计划免疫 清光绪十一年(1885),省城齐齐哈尔为67名婴幼儿接种牛痘。1930年,进行儿
童牛痘苗免疫接种。1944年,发生鼠疫、霍乱、天花、白喉、麻疹等几种传染病时,对儿童实
行被动免疫或在疫区内进行应急接种。
1951年,开展卡介苗接种。1953年,实行突击性免疫,春秋两季为儿童接种牛痘苗。1955
年7月,有选择地给市区部分小学二年级以下儿童和托幼单位以及部分工厂、企业的学龄前儿
童接种卡介苗。其中,结核苗试验划刺8724名,阳性率为1.9%;皮内注射12216名,阳性率
42%。1957年,市防疫站印发《卡介苗接种暂行办法》,要求达到全程、足量、安全、适时开
展免疫接种工作。
1962年,开始推行接种小儿麻痹减毒活疫苗。1966年,推行接种麻疹疫苗。
1972年,制定《小儿麻痹糖丸服用操作规程》。1973年,施种流感疫苗。1975年开始,齐
铁中心医院每年对1岁、4岁,一年级、四年级儿童接种一次卡介苗。1975~1978年,市区共出
生婴儿6.8万人,新生儿卡介苗接种14948人,接种率占22%。1978年,开展麻疹、小儿麻痹疫
苗接种大会战。1979年,出生婴儿15200人,725人接种卡介苗,接种率为4.8%。1980年5月,
市卫生局决定能接生的医疗保健单位,都定为卡介苗接种单位,新生儿在所出生区域医疗保健
单位接种,并指定6个常年卡介苗接种站。同年,在22个医疗保健单位共接生新生儿3944人,
其中接种卡介苗2724人,接种率69%。各厂企职工医院普遍建立《儿童健康卡片》,由预防保
健科统一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预防接种和健康管理。市卫生局组织医务人员对市区2
个月~3周岁和小学一年级学生投服小儿麻痹糖丸12万人次,接种麻疹疫苗2万人。1982年,市
二轻局医院、龙沙区中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二医院全年共接种麻疹、白百破、卡介苗、麻痹
糖丸、流脑、伤寒、牛痘等疫苗13958人。
1983年3月,市区开始进行计划免疫,按起始月龄接种4种免疫制品,即麻疹疫苗、小儿麻
痹糖丸、白百破疫苗、卡介苗。每月或每季度按规定计划进行接种。还开展免疫制品“冷链”
运转方式,疫苗生产出厂、运输、储存,直至接种到人体均保持在冷藏条件下进行。市级保存
疫苗有冷库,区级备冰箱,公社有冰藏包,大队有冰瓶。市中医院负责6个居民委员会7985人,
2个小学1294名学生预防接种工作。市第一医院负责地段内20个居民委28387名儿童的预防接种
工作。1985年,市区设立504个接种站,做到层层有人抓,块块有人管,形成市、区、乡三级
计划免疫网。
1959~1985年齐齐哈尔市各种疫苗供应情况表
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