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培训场所

培训场所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新中国成立之后,市区各中、小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相当活跃,部分
学校根据本校场地设施、体育老师的特长以及学生的基础,建立学校代表队,组织学生在课外
活动时间参加专项训练,参加省市举办的各项竞赛活动。1964年,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中小
学生的健康状况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报告》精神,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促进专
项运动成绩的提高,为建立体育传统项目基点学校奠定良好基础 1978年,根据全市学校体育
卫生工作会议关于“各级学校体育工作要在普及的基础上建立校运动队,开展业余训练,提高
运动技术水平”的要求,齐齐哈尔市开始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地组建学校运动队,开展业
余训练。针对市区结冰期较长的特点,在一些具备条件的学校组织开展冰上运动。同年冬季,
建华区全福小学校首先开设冰上体育课,建立冰上运动队,坚持业余训练。在全福小学的带动
下,各中小学校都先后开设冰上体育课,组建冰上运动队。1979年,按照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
提出“从小抓起”的要求,齐齐哈尔市调整重点项目的布局,重点抓好各级学校业余训练的连
续性和衔接工作,逐步建成基点校训练网络。全福小学、造纸小学、富拉尔基站前小学为速度
滑冰基点校;二马路小学、和平机器厂第一中学、和平机器厂第一小学为冰球基点校。

1980年,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召开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
国家体委工作会议后,齐齐哈尔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和市教育局选定36所中小学校为体育传统项
目学校,以速度滑冰、冰球、花样滑冰项目为主,同时抓好篮球、排球、田径、乒乓球项目。
按照国家提出“学校体育既要抓普及、又要抓提高、出体育人才”的要求,齐齐哈尔市按照“思
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原则,把中小学校的基层运动队建成互相衔接的训练
网。1984年,齐齐哈尔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增加到53所。到1985年发展为197所。其中小学体
育传统项目校109所,中学体育传统项目校88所。田径传统项目校:中学30所,小学27所;速
度滑冰传统项目校:中学16所,小学37所;冰球传统项目校:中学4所,小学7所;篮球传统项
目校:中学16所,小学13所;排球传统项目校:中学12所,小学12所;足球传统项目校:中学
6所,小学5所;乒乓球传统项目校:中学1所,小学7所;棒垒球传统项目校:中学3所,小学1
所。同年,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批准齐齐哈尔市6所学校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并拨给
专款和体育器材。1984年,省体委又批准齐齐哈尔市7所学校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同年,
齐齐哈尔造纸厂小学参加黑龙江省体育传统项目田径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2名。全福小学参加
黑龙江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速滑比赛,获团体总分第1名。齐齐哈尔重机厂第一小学参加省级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比赛,获第3名。

1985年,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为17所。同年,站前小学、全福小学参加黑龙江省体
育传统项目学校速滑比赛,分获团体总分第2、第4名。同年10月,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
省教育厅对齐齐哈尔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进行检查验收。市区东路小学、造纸厂小学、第
三中学、第二机床厂第二小学、重机厂第一小学、种畜场小学获一等奖。经省体委检查评比,
市区有东路小学、造纸厂小学、重机厂第一小学3所学校为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同年,
齐齐哈尔造纸厂小学校被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批准为全国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1985年市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分布和项目表




冰上运动训练班 1953年,齐齐哈尔市体委为迎接全国首次冰上运动会,在三区体育场(
现球类运动场)组织冰上运动员集训。1956年5月,在集训队的基础上成立齐齐哈尔市冰上运动
训练班。设有速滑、冰球、花样滑冰等项目。

1959年,冰上训练班由三区体育场迁到人民体育场(今鹤城体育场址)西侧的军用房。

1970年,冰训班改称齐齐哈尔市体育工作队,简称体工队。

1985年,训练体制改革,按项目成立3个运动队,即齐齐哈尔市速度滑冰运动队、齐齐哈
尔市冰球运动队、齐齐哈尔市花样滑冰运动队。齐齐哈尔市速度滑冰运动队,队址在鹤城体育
场西侧一楼,设有速滑、短跑道速滑,少年业余队与专业队统一管理。齐齐哈尔市冰球运动队,
队址在原体工队址,设有冰球专业1、2队,少年业余3个队和一支女子冰球队。花样滑冰运动,
队址在鹤城体育场西则二楼。

自1953年冰上集训队成立到1985年改为运动队,为国家、省培养大批优秀运动员。共培养
出运动健将80名,其中速滑43名、冰球30名、花样7名。先后有65人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
其中速滑21名,冰球33名,花样11名。在参加全省全国比赛中夺得金牌185枚、银牌224枚、铜
牌182枚;在国际比赛中夺得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1枚。

业余军事体育学校 1957年5月,齐齐哈尔市射击俱乐部成立(地址在西大桥射击场,即今
看守所西侧)。设有射击、航空模型2个项目。建有小口径50米靶场一座,武器备品库一座。1958
年,市射击俱乐部改称国防体育俱乐部。设有射击、摩托车、无线电、航空模型等项目。

1976年,改称为齐齐哈尔市业余军事体育学校。1977年9月,民航路射击场建成,军事体
育学校迁入。设有射击、航空模型、摩托车、无线电项目。到1985年,只保留射击、航空模型
2个项目。民航路射击场包括50米32靶位靶场、100米靶场、多向和双向飞蝶靶场及25米手枪靶
场。

自成立到1985年末,齐齐哈尔市业余军事体育学校在参加全国、全省比赛中,共获金牌82
枚、银牌88枚、铜牌73枚。

航空运动学校 1958年8月,齐齐哈尔市航空俱乐部成立。1960年,开始培训滑翔员、飞
行员。同年,牡丹江航空俱乐部合并到齐齐哈尔市航空俱乐部。1964年,佳木斯航空俱乐部又
与齐齐哈尔市航空俱乐部合并。1976年,改称齐齐哈尔市航空运动学校。机场南北长为1000米、
东西宽为1200米。有三座机库。建校初期,由国家拨给初级滑翔机32架、中级滑翔机11架、高
级滑翔机5架,汽车3台、小轻型飞机一架、苏拉—9飞机一架等。

1966年以前举办滑翔业余培训班5期,培训3级滑翔员116名。举办一期专业提高训练班,
培训22人。为空军代培飞行员11期,共433名。1976~1985年,国家又拨给中级滑翔机10架、
高级滑翔机3架、初教一五2架、初教一六2架、运五2架、电台3套等。1982年6月,参加在大同
市举行的全国滑翔机比赛,在留空爬高和20公里往返赛中,傅兆纯、韩青云双获铜牌。齐齐哈
尔市航空运动学校获总成绩第3名。

少年第一重点业余体育学校 齐齐哈尔市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成立于1959年9月。设田径、
篮球、排球、足球、垒球、体操项目。教练员13名。

1962年9月,省体委批准齐齐哈尔市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为省重点体校,改称齐齐哈尔市少
年重点业余体育学校。增设速度滑冰、冰球、花样滑冰3个国家重点项目。教练员20名。
1966~1969年停训。

1970年恢复训练。当时称体育辅导站。1971年恢复为齐齐哈尔市少年重点体育学校。体校
增设一个排球场地,设有田径、速度滑冰、冰球、花样滑冰、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项目。
1979年,改称齐齐哈尔市青少年重点业余体育学校。设有田径、速滑、冰球、花样、篮球、排
球、足球项目。校内建有冰球场地、排球训练房、篮球训练馆、室内百米跑道。同年7月,与齐
齐哈尔市第十中学合署办公。体校成为一所集中食宿、训练、上文化课的“三集中”重点体校。

1985年,训练体制改革,体校速滑、冰球、花样3个冰上项目,分别归本项的运动队管理,
体校改称齐齐哈尔市少年第一重点业余体育学校。

1959~1985年,齐齐哈尔市少年第一重点业余体育学校向省市优秀运动队共输送运动员425
名。在参加全省少年比赛中共获金牌105枚、银牌55枚、铜牌53枚。参加全国少年比赛获金牌
25枚、银牌16枚、铜牌15枚。1963、1964、1965、1980年先后4次被省体委评为黑龙江省体育
系统先进集体。

体育训练班 1959年10月,市体委筹建体育训练班。1960年,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
体操各队人员调齐,并进行训练。1961年7月,正式成立齐齐哈尔市体育训练班(地址在齐齐哈
尔师范专科学校主楼一楼西侧)。当时体育训练班条件差,没有专用场地。但运动员训练刻苦,
成绩提高较快。男子篮球队战胜来访的云南省队,并与全国甲级队贵州省队打成平局。

1962年体训班解散,足球队的主力队员曹陆堂、李景藩、王树堂、翟廷国、朱振山5人被
先调到省足球队。篮球队被并入冰上运动训练班。

游泳运动队 1960年3月,齐齐哈尔市少年游泳业余体校成立(校址位于龙沙公园二号门东,
与青少年宫毗邻)。设有游泳、水球、跳水3个项目。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训。1971
年恢复训练。

1979年5月,齐齐哈尔市游泳队正式成立,由齐齐哈尔市游泳馆统一领导。1985年,训练
体制改革,改称齐齐哈尔市游泳运动队。

从1960年建校至1985年,齐齐哈尔市游泳运动队向上一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379名。在参
加全省全国比赛中共获金牌197枚、银牌132枚、铜牌56枚。培养出9名健将。有7人曾代表国家
参加国际比赛。

少年第二重点业余体育学校 1975年6月,嫩江地区少年儿童重点业余体育学校成立(校址
在富裕县)。设有田径、排球、速度滑冰、乒乓球项目。

1985年,嫩江地区少年儿童重点业余体育学校,改为齐齐哈尔市第二重点业余体育学校。
设有田径、排球、速度滑冰项目。自1975年成立至1985年,学校向上一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66
名。在参加全省比赛中,共获金牌18枚、银牌9枚、铜牌9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