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方法
培训方法
60年代,齐齐哈尔市速滑、花样滑冰、冰球等项目的培训,采用三级输送体制,即业余一
重点一专业。但在管理、训练、选材等方面,各部门缺乏统一认识,加上受场地、器材、经费
和教练员水平等条件限制,直接影响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70、80年代,根据全省体育项目布局的调整,齐齐哈尔市确定游泳、速滑、花样滑冰、冰
球为重点项目。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将田径也列入重点发展项目。游泳项目在培训和管理上
实行“一盘棋”、“一条龙”业余体校、重点班、运动队同属一体;在人才选拔上统一思想,
统一标准,从小抓起,分段筛选,逐级提高,根除“拔苗助长”的状况;在训练上实施一贯制,
讲求质量,打牢基础,严格要求,紧密衔接,选准拳头项目,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选择
女子中长距离自由泳为突破口,在少年儿童中筛选一批好苗子,发挥北方少年御寒能力强等特
点,配合录相教学,进行科学训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批新秀脱颖而出。
游泳队的实践,为体育人才培训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市区培训工作确立速滑、花样滑冰、
冰球、田径“一条龙”训练新体制,形成五个项目“五条龙”,由低到高有机组合,进行专业
化管理,开创相互竞争的局面,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在训练体制改革的同时,还制定各个项
目选材标准化、训练系列化、基本技术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的“四化”标准,逐步解决粗放训
练,不注意科学性、系统性问题。除市、区建立业余体校外,按照国家体委提出的“加强高级,
调整中级,扩大初级”的业余培训指导思想,抓好每个层次建设。在每个单项训练中,建立起
以运动队为“龙头”,重点班为“龙身”,一般业余班为“龙尾”的“一条龙”训练体制,层
层选拔,层层衔接,层层输送,防止过早专业化训练,有利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冰球、速滑
项目,把培养后备力量的重点放在小学,花样滑冰在幼儿园就开始系统培养,从儿童抓起,收
效显著。
1982年起,市体委购进近20万元的电化教学器材,如卫星地面接收器,可以直接收集国外
体育信息。这些科研设备,为改进训练技术提高成绩,起到很大作用。1983~1985年,还进行
智力投资近4万元,举办大专学习班,培训体育教练员38人。至1985年,各项目运动队、重点
班、一般业余班的梯队比例为:速滑1∶3.3∶16.4,花样滑冰1∶1.1∶5.1,冰球1∶1.5∶7.5,
游泳1∶2∶11.1,基本上形成宝塔式衔接的体育人材培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