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属报纸 黑龙江公报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初,黑龙江巡抚程德全竭力主张“开通风气”,设立
官报局,选派官员办报。同年十二月初一(1908年1月4日),由黑龙江行省公署主办,官报局负
责的《黑龙江公报》第1期正式出版发行,是黑龙江出版最早的报纸。
黑龙江行省公署创办《黑龙江公报》,是把它作为“公布法律命令之机关”,以及时公布
本省各项要政文牍,为推行“新政”制造舆论,“收上下响应之效”,“内地各省借以洞晓边
情为宗旨。”其记者主要是各级官绅。刊载内容包括10个方面,即:恭录谕旨、本省辕抄、本
省章奏、本省文牍、报告、译述、成案、专件、要政附录、边事别志。稿件来源,主要由省公
署各司处局提供。
《黑龙江公报》为旬刊,每10日出报1册,每月3册,每册80页,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
日出版。版面均立题立文,一栏到底。采用彩纸印刷栏目名称,以示区别。办报经费由行省公
署拨款,“实用实销”。官报局开办时第一笔经费,由善后局拨给银2000两。《黑龙江公报》
的发行,实行“官家派销”的办法,由省公署和提学司向全省各署局、公所、学堂、军营以及
绅商两界下达公文,指定订阅份数,由邮局投送。在省城之外的各道、府、厅、州、县,则
“按其繁简,酌定每月额销若干份,责令各地方官设法分销。“吉林奉天两省以及关内各省酌
量分别咨请派销,吉林省销200份。
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七日(1908年3月19日),清政府批准黑龙江巡抚程德全因病解职,张
建勋、张国淦及编辑人员都随之相继辞职。约到四月(5月)中旬,《黑龙江公报》停刊,共出6
期。
白话报 《白话报》,创刊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初,由黑龙江行省公署主办,黑龙江官
报局负责出版。《白话报》以开通下层社会为主旨,“尤专以俚语方言,陈叙有益于社会团体
各事,为下等民人说法,以期朝廷教育普及之深心”。该报为单张式,按日出版。栏目有白话
论说及各类新闻。此外,还登载辕门抄、戏单、告白。
《白话报》出版后,因稿件来源有限,报馆经费紧张,无力招聘采访人员,报纸出版不久,
于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十九日(4月8日)停刊。
黑龙江官报 黑龙江巡抚周树模,于宣统元年十二月初二日(1910年1月12日)重设黑龙江
官报局,筹办《黑龙江官报》,委派候选知县仁静为总理兼编辑长。十二月十二日(1月22日),
周树模批准《黑龙江官报》出版,规定“按月出版三次,一次一册,每册五百份”。《黑龙江
官报》于宣统二年正月(1910年3月)正式出版,是黑龙江行省公署在省城齐齐哈尔创办的“全
由官力组织”的报纸。
该报“以开通全省官民智识,鼓吹宪政之进行,并提倡实业、开拓利源为宗旨。所有各项
撰述,均本此旨,而以明亮之笔出之,务使事详文显,雅俗共赏,庶几行销畅旺。”刊载内容
有恭录谕旨、章奏、公牍、论说、译丛、报告、政界纪闻、中外新闻、边务、附件。
《黑龙江官报》明确要求“各道、府、厅、州、县,凡有关边务、交涉、矿产、森林、农
业、渔业、盐务、集会、审判、警务、学务、军事、市况以及社会习惯之琐谈,皆宜日有报告”。
官报局还在省属各部门选派1名品学端正的人,承担调查报告义务。所有稿件,每日由文报局
递寄。
办报经费分为两项,一项是开办经费,拨银500两;另一项是常年经费,包括薪金、用项、
伙食和公费4种,每月共需银1108.5两,均由行省公署民政司下拨。
《黑龙江官报》每册发行500份,由邮局寄邮。发行采用额销方法,“凡本省各署局、公
所、学堂、军营以及绅商两界,派销官报一份”。奉天吉林两省各发行50份。省城之外的各道、
府、厅、州、县,按规定数量,由地方官分销。
黑龙江报 《黑龙江报》于1916年1月1日创刊。创刊初由魏毓兰个人集股,后成为黑龙江
省署机关报。编辑发行所附设在省城垦务公报编辑处。《黑龙江报》初设编辑部和发行部。后
增设广告部,设主任一人。编辑、发行人均由魏毓兰兼任,后任社长、经理和主笔等职。
《黑龙江报》的宗旨是提倡殖边,促进教育,代表舆论,拥护政权。每日出版两大张,分
正编和附刊两种。正编由言论、纪事、选载组成;附刊由杂著、插画组成。二、三、四版均发
表国际、国内、省内的重要新闻、琐闻、论评等。1916年7月起,每期还附有一张《小报》,
“随报附送,不取分文”。主要登载演说、专电、专件、内外要闻、地方琐闻、小说、笑话、
随便谈谈,快活林等。创办初期,采取集股的方法筹集经费,后成为黑龙江省长公署机关报,
其办报经费主要来源是省署、军署、警务处、财政厅、广信公司每月提供补助费大洋242.46元。
此外,每月收报费约53.6元,收广告费约30元。
民国黑龙江民报 《黑龙江民报》,由常炳彝、万国宾等人发起,于1929年1月1日创刊,
为黑龙江省长公署机关报。以传播真实消息,发扬公正议论,促进政府开发东北一切富源,指
导民众思想活泼稳健并匡正社会道德为宗旨。每日发行1大张,星期日增发附刊。正张内容分
社论、专电、国内要闻、国外要闻、本省新闻、自由论译、专件、法令、文苑、杂俎;附张内
容专载关于社会经济及其他科学艺术论文。每逢重要节日和喜庆日,增发专刊,以志纪念和庆
祝。除增刊之外,“教育周刊”、“荒原周刊”等专版,在版面安排上也颇具特色。
对开四版,双面铅樱全版均用双水线圈围四周。诗词、小谐评等内容,用花线圈框。栏目
刊头,有用图案圈成,有名家手书,也有专门绘制的。
《黑龙江民报》具有反日爱国的倾向。1929年11月26日始,连续刊载东北边防军驻江省副
司令官公署参谋处撰写的以《军人应以保国雪耻为己任》为题的文章,揭露日本在朝鲜的种种
罪行。对此,日本驻齐齐哈尔领事于12月7日发出照会,表示“颇为遗憾”,并反诬此文为“诽
谤捏造之记事”,要求中国当局提出此文“记事之根据上确定证据”。至12月17日,黑龙江交
涉署复照,竞承认“该报言论失实”,并表示已“令停止续登,并经当局分别申戒,着令更正”。
《黑龙江民报》设董事20人,由发起人、赞助人及捐助机关或个人组成。报社设社长2人。
下设编辑部、经理部。编辑部,在总编辑指导下分任事务。经理部经理负责报社营业、发行、
印刷及其他事宜;下设营业、发行、印刷主任各1人,在经理指导下分任事务。为扩大在群众中
的影响,于1929年6月和1930年4月,两次报请省会公安局批准,分别在砖城门里、永安街南头
以及丰恒胡同东口外三处设立阅报牌,张贴《黑龙江民报》,以便行人阅看,吸引众多的读者。
《黑龙江民报》由黑龙江全省警务处、省教育厅等奉省令转饬各属订阅、分销民报。1931
年11月19日,日本侵略军侵占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黑龙江民报》被迫停刊。
民国时期外地报社驻齐齐哈尔分设机构
日伪黑龙江民报 1931年11月,日军侵占齐齐哈尔后,派满铁社员桂五郎为社长,强行
“接收”《黑龙江民报》。经过重新组建,于12月17日出版创刊号。报名虽仍为《黑龙江民报》,
但成为伪满黑龙江省的机关报。
对开四版,每日刊发。一版是广告版,二版是要闻版,三版是地方新闻版,四版是副刊版。
1934年10月,中共党员王甄海任黑龙江民报社社长,他同中共党员金剑啸等一起,利用报
纸进行反满抗日宣传,在齐齐哈尔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和爱国知识分子中间产生较大影响,他
们把这一时期的《黑龙江民报》看作“发表正义言论的园地”。金剑啸任副刊编辑,在社长王
甄海的支持下,创办《芜田》日刊,刊头是他设计的版画,画面是一个“拓荒者”的坚强朴实
形象,右肩上扛着一把镐头,奔向远山去耕耘。不久,又增辟《艺文》周刊、《漪澜》旬刊。
以文艺副刊为阵地,先后发表散文《王二之死》、《瘦骨头》,杂文《布谷鸟又叫了》,诗歌
《谁的世界》、《兴安岭的风雪》,剧本《车中》等文艺作品,揭露日伪政权的黑暗统治,歌
颂东北抗日联军的英雄事迹,用战斗的诗篇鼓舞人民“耐过严冬,不就是春天,穿过黑夜的暗
网,不就是黎明的微光?”告诫人民“只有前进是我们唯一的生存”。体现了这一时期《黑龙
江民报》副刊积极进步的基调。
1935年11月,王甄海、金剑啸等利用纪念《黑龙江民报》发刊两千号的机会,组织《黑龙
江民报》职员和齐齐哈尔部分学校进步师生成立“白光剧社”,演出具有强烈阶级性、民族感
和爱国思想的《母与子》、《黄昏》等优秀剧目,并在《黑龙江民报》上刊登剧本,报道演出
的盛况,受到齐齐哈尔各界群众的欢迎,激发了反满抗日的热情。
王甄海、金剑啸等利用《黑龙江民报》进行反满抗日宣传活动,引起日伪反动当局的惶恐,
终于在1936年6月13日,制造“黑龙江民报事件”,对以黑龙江民报社和教育界为重点的、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反满抗日活动进行血腥镇压。在这次事件中牺牲的5名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中,
有3名是《黑龙江民报》职员,他们是社长王甄海,编辑金剑啸、阎达生。
“黑龙江民报事件”之后,《黑龙江民报》停刊约20天。随后,从伪满龙江省公署抽调人
员,继续办报。同时,日伪当局加强对报纸舆论的控制,各版内容作了较大调整:一版为要闻
版,二版为国际时事版,三版为地方新闻版,四版为副刊版。1938年,《黑龙江民报》改组为
株式会社,并加入满洲弘报协会。1941年,《黑龙江民报》等18家东北报社合并为康德新闻社,
《黑龙江民报》由康德新闻社齐齐哈尔支社发行。尽管日伪当局加紧对《黑龙江民报》的舆论
控制,但阻挡不了爱国志士反满抗日思想的传播。时任编辑、记者的曹也鹤,利用自己编写的
稿件,表达对日伪统治的不满。1944年5月被捕入狱,与他有联系的5位文学青年也被抓起来,
刑讯逼供。直至1945年“八一五”光复,才获得自由。
《黑龙江民报》的稿件除记者采写、通讯员提供外,大多来自伪满洲国通信社、伪满康德
新闻社和转载新京《大同日报》的文章。
《黑龙江民报》设有社长、编辑长。下设编辑部、总务部、营业部、印刷部。在王甄海任
社长兼发行人期间,编辑长李化民,总务部长仓内勇(日本人),营业部长阎传成;编辑金剑啸
(负责副刊)、刘大川(负责翻译国际国内新闻电稿)和阎达生,记者刘乃风、乔明远和2名日本
人。
该报通讯工作,在省城齐齐哈尔由外勤记者分片负责,省公署所辖各县设有黑龙江民报社
分社,提供新闻稿件。各分社的管理工作由营业部设专人负责。
《黑龙江民报》是派购性报纸。省城各机关、各单位按派报名单办理订阅。省城齐齐哈尔
各县的报纸发行工作,均由各分社负责。报纸发行范围,以齐齐哈尔为中心,东至明水县,南
至白城、洮安县,西至呼伦贝尔、海拉尔,北至嫩江、北安等县。发行量约500份。
1944年9月,《黑龙江民报》改为《康德新闻·齐齐哈尔版》。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
件投降。《黑龙江民报》终刊。
沦陷时期齐齐哈尔办的其他日文报纸
沦陷时期外地新闻单位驻齐齐哈尔分设机构
新嫩江报 《新嫩江报》于1946年5月1日创刊,是中共嫩江省工委机关报。设编辑部和经
理部。编辑部有工作人员10多名,编稿、组版、采访、组稿人,定期轮换。该报对开两版竖排,
日刊。一版发地方重大新闻和国内国际要闻;二版上半部发新华社电稿,下半部为副刊。文艺
副刊名《北极》,刊登诗歌、小说、杂文等。
《新嫩江报》以大量版面宣传报道党领导人民群众反奸、反霸、减租、分田地和改造旧政
权的斗争。1946年7月至8月,在一版先后刊登《本市二、四、六区清算运动蓬勃》、《齐市人
民最欢快的日子》、《大汉奸武二闫王死于复仇人民棒下》、《耕者有其田》等报道,把党的
政策交给人民群众,把各地群众斗争信息及时传递给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受到鼓舞,坚定信
心,增强斗志,推动党的中心工作不断深入发展。
《新嫩江报》还广泛地宣传报道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省内各地支前、参军的情景。1946
年6月始,以大量篇幅及时刊发新华社发的蒋介石发动全国内战,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军队的消
息,揭露国民党的阴谋,教育了人民群众,推动了区内生产、支前、参军、参战工作。
《新嫩江报》由经理部办理发行,期发3500份。齐齐哈尔市由邮局递送和报贩零售,各县
设代销处和代销户。1946年10月30日停刊,出版176期。
西满日报 《西满日报》是中共西满分局机关报,创刊于1946年11月1日。以传达党的方
针、政策、工作指示和反映人民群众意愿为责任。在发刊词中申明它是人民自己的报纸,是
“全西满千百万人民自由说话的机关”。《西满日报》的主要任 报纸务“是揭露美帝灭亡中
国、国民党出卖中国的阴谋,号召人民群众起来挽救民族的新危机;执行大胆放手发动群众的
方针,贯彻‘耕者有其田’的指示,把创建的解放区建筑在人民群众的基础上。”
对开两版,日刊,星期日出4版。一版发西满地区内重大新闻和新华社的重大报道,二版
发新华社的时事电稿。星期日出4版时,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地方新闻版,三版为时事电讯
版,四版为工作经验与文章版。
《西满日报》突出地宣传全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形势和西满地区土地改革运动深入发展
的形势。1946年11月至12月间连续刊发中共西满分局领导讲话,同时以各种新闻形式报道西满
各省市农民分田分地的情景。同年11月16日以《三个月来开展土地革命运动,西满农村大部改
观》为题,报道黑龙江、嫩江、辽吉三省。70%的农村开展土地改革,150万农民分得土地的
胜利成果。提高了人民群众革命觉悟,坚定了人民群众依靠自己求解放的意志。1947年人民解
放战争开始反攻后,《西满日报》连续报道西满地区城镇进步青年和农村翻身农民涌跃参军、
积极支前的消息。春耕开始以后,《西满日报》不失时机地报道各级党委关于农业生产的指示
和各地党政领导干部下乡组织农民搞好春耕生产的活动。《西满日报》发社论比较多,大部分
由党的领导干部撰写。1946年11月19日发社论《群众运动与群众路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以谈话的形式,肯定各地领导骨干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与具体指导相结合的做法,
批评“官办式”和“自流式”,只分土地不发动群众的做法。这篇社论在群众和基层干部中反
响很大,起到了指导作用。
《西满日报》设编委会,成员有10人。社长王阑西,副社长于岩(兼总编)、吴宏毅。报社
内设编辑部、采访部、电讯部、发行部和秘书处。
《西满日报》报道和发行范围为嫩江、黑龙江、辽吉、兴安4省。各省有中心通讯组,县有
通讯组。《西满日报》发行最多达1万份。1947年9月18日停刊,共出版308期。
嫩江新报 1947年9月,中共西满分局撤销,《西满日报》停刊,中共嫩江省委在《西满
日报》的基础上于同年10月10日创办《嫩江新报》。
中共嫩江省委为加强对报纸的领导,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党报委员会,王
阑西任党报委员会书记。报社设编辑委员会,孙泱任社长,李林任副社长兼总编辑,实行编采
分立制,编辑部除设各业务组外,并设采通科,专门负责采访和通讯联络工作。1949年3月,
编务工作改为编采合一制,撤销采通科,成立农村工作科、城市工作科、社会服务科,分别负
责各条战线的采访、编辑和通讯联络工作。报社人员达50人,其中编采人员35人。
《嫩江新报》初为四开四版,一版登国内省内重大新闻与重要言论;二版登省内各条战线
新闻;三版登新华社电讯稿;四版为副刊、理论和工作经验综合版。1948年6月改为对开两版,
一版仍为要闻版,二版为新华社电讯稿、地方新闻、副刊等综合版。
《嫩江新报》创刊时,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深入发展。《嫩江新报》的任务是:传
达党的工作方针、政策与任务;反映土改运动动态,报道各地工作经验;加强时事宣传教育,
借以推动土地改革运动,对土改工作起到指导与推动作用。《嫩江新报》读者为农村干部,城
镇机关、学校的干部和其他有文化的群众。
1948年2月,全省基本完成消灭封建势力和平分土地的任务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组织
与开展生产运动上来。同年3月起,《嫩江新报》按农时及时宣传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生产
的指示与要求,报道各地组织生产的动态与工作经验。同时发表有关备耕工作的社论,有关省
委、省政府组织与领导夏锄的指示,有关挂锄期间工作的社论,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秋收运
动的指示以及对各地的典型宣传与报道,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嫩江新报》向全省发行,发行量7200份。报纸创刊初期为自办发行,1948年4月始,由
省邮电局发行。《嫩江新报》于1949年5月28日停刊,共发行489期。
嫩江农民 《嫩江农民》于1948年5月1日创刊,是中共嫩江省委针对领导农村工作办的群
众性报纸。内设编辑室(也称嫩江农民社)。编辑人员14人。创刊时为八开二版,五日刊,同年
8月改三日刊。1949年元旦起,扩为四开四版,每期由5000字增到12000字。《嫩江农民》为适
应翻身农民的需要,以向农民报导消息,供给学习材料,提高农民文化政治水平为宗旨,以农
村区村干部、积极分子和农民为对象。设有《天下大事》、《农村新闻》、《小道理》、《党
的生活》等20多个栏目。文章短小通俗,编排活泼,报头套色。连环画、插图占版面30%和15%。
《嫩江农民》宣传农村开展生产救灾,组织换工互助,发展农业、副业、手工业生产;宣
传翻身农民的生活变化和生产劲头;宣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报上经常发表《小道理》、
《庄稼话》以及《三言两语》等言论,对中心工作和生产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意见,经常
在时事、农业、医药等问答栏回答读者问题。1948年12月开辟《问事处》专栏,3个月中收到
读者3016问,在报上回答239问。《批评检讨》(后改为《群众意见》)专栏,经常反映群众意
见呼声。
《嫩江农民》辟有《读和写》、《通讯工作》和《文章病院》等专栏,努力培养通讯员。
共发展通讯员591名,其中农民通讯员235名,特邀记者4名。基干通讯员32名。
《嫩江农民》由嫩江省邮电局发行。期发行量6000~20000份,农村订户占80%。1949年
5月28日《嫩江农民》停刊,共出114期。
黑龙江日报 《黑龙江日报》于1949年6月1日创刊,是中共黑龙江省委机关报。由原嫩江、
黑龙江两省出版的《嫩江新报》、《嫩江农民》、《新黑龙江报》、《齐市新闻》合并组成。
《黑龙江日报》内设编辑、通采部和经理部。编辑部分版设主编、编辑,通采部辖农村、
城工、记者3个组。1950年5月,编辑部设总编室,下设农村、城工、商业合作、文教、时事新
闻、副刊6个组,实行编、通、采合一体制。此后增设党的生活组、美术组,改副刊组为读者
来信组,文教和时事组合并为政治文教组。1954年,编辑、记者85人,行政管理76人,工勤
202人。
《黑龙江日报》的读者主要是基层干部与工农群众。它的基本任务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反映群众的要求,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加强工业建设,有力支援全
国解放战争的目的。它的编辑方针是战斗性、指导性、群众性和地方化、通俗化、群众化。
《黑龙江日报》四开四版,日刊。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农村版,三版为时事版,后改为
城市版,不定期刊登时事专栏,四版为副刊及各种专刊。专刊有《党的生活》、《干部学习》、
《职工生活》、《苏联介绍》、《工农通讯》、《劳动妇女》等,每月发15期。副刊主要发表
群众文艺、知识介绍、问题解答。中缝发广告。1949年12月,四版取消各种专刊。1950年3月
后,增加读者来信专栏,副刊改发读者来信为主。
报社经理部,管理报纸发行、广告、财务及印刷业务。报纸由省邮电局发行。期发行量1949
年6月为20602份,1952年6月增至49070份。1954年7月底,《黑龙江日报》随省会迁往哈尔滨
市出版。
黑龙江青年 《黑龙江青年》于1949年6月26日创刊,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黑龙江省委机
关报。四开四版,周刊,1950年6月改5日刊。内设经济组、政教组、团的生活组、读者来信组,
编采人员15人。
《黑龙江青年》是团省委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青年,指导青年工作,密切联系青
年群众的有力工具。其办报方针和任务是:指导青年运动,提高青年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觉
悟,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传播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推动团员、青年在国家建设事
业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作出最大贡献。《黑龙江青年》的读者以城乡
青年为主。一版为要闻版,主要报道团的重要活动和决议、指示;二版为经济版,主要报道城
乡团组织及团员青年在工农业生产中活动;三版为团的生活版,主要报道团的建设经验;四版
为文化科技版,发演唱材料、漫画、图片、小说连载、生活科技知识。各版主要栏目有《时事
讲话》、《新中国新气象》、《团的生活》、《工作意见》、《团的问答》等。创刊初期,通
过团组织发行。1950年初由邮局发行。期发行量达5万份。1954年7月30日,黑龙江省与松江省
合并,《黑龙江青年》迁往哈尔滨,在齐齐哈尔市出刊344期。
黑龙江农民 《黑龙江农民》1949年11月15日创刊,是中共黑龙江省委创办的群众性报纸。
由《黑龙江农民》编辑室编辑,为黑龙江日报社的一个组。创办《黑龙江农民》的目的是“进
一步宣传党的农业生产政策,宣传组织起来的方针,传播农业生产经验,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文化水平”。主要读者是广大农民群众,因此规定“内容要通俗易懂,
切合农民的文化水平。”
创刊初为八开四版,五日刊;同年12月1日,改三日刊;1952年7月1日,改八开二版;1953
年元旦改二日刊。所刊文章短小、通俗,常用鼓词、诗歌、快板以及图画等群众性文艺、美术形
式,宣传报道国内外大事和新人新事。专栏有《天下大事》、《时事问答》、《问事处》、《生
产经验》、《自然常识》等10多个。
《黑龙江农民》由齐齐哈尔市邮电管理局发行。开始发行2.1万份,1952年10月发行量达
7.86万份。1954年7月30日,《黑龙江农民》迁至哈尔滨出版,在齐齐哈尔市出刊657期。
黑龙江文艺报 《黑龙江文艺报》1950年2月8日创刊,由黑龙江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
创刊时附刊于《黑龙江日报》第四版,名《黑龙江文艺》,周刊,每期一版。同年10月22日
(第35期)改名《黑龙江文艺报》单独出版,四开四版,双周刊。
《黑龙江文艺报》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文艺为政治服务、为生产服
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刊载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文艺
作品,指导群众文艺活动和文艺创作;推动专业和业务文艺工作者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努力培养文艺创作人才,壮大文艺创作队伍。
《黑龙江文艺报》的读者以农民为主,兼顾工厂、机关、学校和文艺团体的读者。编辑方
针是“普及第一”,要求所有作品都要群众看得懂、听得懂。一版刊登文艺通讯、思想杂谈、
经验介绍、读者来信、作品评介和言论;其余三版刊登各种文艺作品,其中大多数是戏剧、演
唱、二人转、鼓词等。
《黑龙江文艺报》的经费由省财政厅拨款。齐齐哈尔市邮局发行,期发行1~3万份,最高
6万份。1953年7月停刊。
1947~1949年在齐齐哈尔市出版的其他报纸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