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伊斯兰教活动

伊斯兰教活动




齐齐哈尔穆斯林遵照伊斯兰教教义和教规,“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后世、
信前定”。每个穆斯林在行动上履行五大功修,即“念、礼、斋、课、朝”五功,这是伊斯兰
教的重要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内容。具体有五时礼、聚礼、会礼、把斋、天课等宗教活动。

五时礼 五时礼又称“五时拜”,是指穆斯林每日的5次礼拜。清康熙十五年(1676),穆
斯林在客中做五时礼。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真寺建成后,五时礼在清真寺内举行,教长及
“哈里发”每天都进行五时礼。乾隆五十四年(1789),信仰“哲合林耶”教派的穆斯林到齐齐
哈尔后,与原有的穆斯林同在清真寺内做五时礼。咸丰二年(1852),清真西寺建成,信仰“哲
合林耶”教派的穆斯林在清真西寺做五时礼,信仰“格底木”教派的穆斯林在清真东寺(即原
清真寺)做五时礼。

1924年,清真女寺建成,女穆斯林在女寺做五时礼。此时,做五时礼的主要是各清真寺的
教职人员及其“哈里发”,老年乡老等。1932~1946年,做五时礼的穆斯林有教职人员、阿文
大学、阿文中学的学生以及50岁以上的老年人。清真东、西、女三寺每日做五时礼的多则60余
人,少则40余人。1946~1949年,每日到清真寺做五时礼的约20多人。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每日做五时礼的多时约30余人。“文化大革命”中,市内各清真寺停
止宗教活动。1980年10月起,恢复在卜奎清真寺做五时礼,每日约5人,主要是教职人员。每
逢“斋月”,做五时礼的人数增多。

聚 礼 聚礼是穆斯林每周五举行的集体礼拜。齐齐哈尔的聚礼活动有十六拜(“格底木”
教派的聚礼活动方式)与十拜(“哲合林耶”教派的聚礼活动方式)之分。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主麻日的聚礼活动始在清真寺内正规进行。清末,做聚礼的人数,东寺每次约100人,西寺约
40人。

1924年,在清真女寺做聚礼活动的以信仰“格底木”教派的女穆斯林为多,每次约20余人。
1932~1949年,参加每个主麻日聚礼的约有200余人,其中东寺130余人,西寺40余人,女寺30
余人。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参加清真西寺、女寺主麻日聚礼活动的穆斯林人数与前相似。1958年
10月,清真东、西、女三寺合并后,主麻日的聚礼活动人数最多时达200多人。1966年9月至19
80年4月,清真寺内停止聚礼活动。

1980年10月,清真寺内恢复主麻日聚礼活动,信仰两教派的穆斯林,同在一个大殿内进行
聚礼活动,有礼十六拜的,也有礼十拜的。每次参加聚礼活动的50~70人,主要是50岁以上的
穆斯林,女性占一半。

会 礼 会礼是穆斯林于开斋节和宰牲节举行的集体礼拜。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真
寺建成后,会礼活动出现。咸丰二年(1852)起,齐齐哈尔城内信仰“格底木”及“哲合林耶”
教派的穆斯林,每年分别在清真东、西寺进行会礼活动。同治年间,新疆来的穆斯林,始参加
清真东寺的会礼。清末,每年在清真东寺内参加会礼的穆斯林200余人。1912~1931年,每年
到清真东、西、女三寺做会礼的人数,分别有300余人。1932~1946年,参加清真东寺会礼的
人数增多,每次400人左右。活动结束后,还举行宴会,以示庆贺。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1956年7月20日的“宰牲节”(即古尔邦节),400多名穆斯林分别在清
真东、西、女三寺内做会礼活动。1959~1966年,中心城区会礼活动统一在清真寺内进行,每
次参加人数有250余人。“文化大革命”中会礼活动停止。1981~1985年,中心城区参加会礼
的人数,每次300余人。

把 斋 把斋又称斋戒或封斋,也是穆斯林的重要功课之一。每逢斋月(即每年教历9月),
穆斯林都要把斋,教长都把足月斋。把斋,有的在清真寺内集体进行,但多数穆斯林在家中自
行把斋。1937年的斋月,有40人在清真东寺内集体把卷斋。1938年的斋月,有741人在清真寺
内集体或在家中进行把斋。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1950~1958年,把斋人数少于解放前。1959年后,不搞集体把斋。
1981~1985年,把足月斋的教职人员每个斋月约4人,把斋人数约70人。

天 课 天课是穆斯林在财帛方面的一项重要功课,是伊斯兰教法定的施舍。清真寺都是
由穆斯林纳天课建成的。穆斯林纳天课的方式有实物天课、货币天课、劳役天课3种。每逢伊
斯兰教节日,穆斯林纳天课的人数要比平时多,且份额大。齐齐哈尔城内信仰“格底木”教派
和信仰“哲合林耶”教派的穆斯林分别向清真寺、西寺纳天课。清光绪元年至十年(1875~1894)
间,马万良乡老所经营的买卖盈利,他用400两白银,为清真东寺购得风剥铜镀金葫芦宝顶,
以此向清真东寺纳天课。宣统三年(1911),马万良之子马殿富,以劳役天课的方式,组织人力
为清真寺安装上葫芦宝顶。民国初期,信仰“格底木”教派的穆斯林,以“月费”方式,向清
真东寺纳货币天课。从20年代起,“月费”方式被“敛筒子钱”方式取代(每逢聚礼日前,清真
东寺派人到各信仰“格底木”教派穆斯林家中收钱。因收钱人手中提着一个盛钱用的筒子,故
称此方式为“敛筒子钱”)。1938年的“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23位穆斯林向清真东、西
寺纳天课,计有羊24只、牛9头。“盖德尔夜”(斋月第27个夜晚),穆斯林向清真东寺纳天课
191.96元(伪满币)。1943年的“尔代节”(即开斋节),300名穆斯林向清真东寺纳天课593.56
元(伪满币)。1946年7月起,取消“敛筒子钱”,穆斯林主要是在各宗教节日中纳天课。

1958年10月,清真东、西、女三寺合并后,清真西寺派饭供养教长的方式取消。自1980年
起,各宗教节日中,都有穆斯林向清真寺纳货币、实物天课。货币天课每人次在2至20元之间,
实物天课有食物和日常用品等。

节 日 齐齐哈尔穆斯林除过“开斋节”和“宰牲节”外,每逢“圣纪”(穆罕默德的诞生
纪念日)、“盖德尔夜”(斋月第27个夜晚,其意为“高贵之夜”或“前定之夜”)、“阿术拉
日”(伊斯兰教历的1月10日又称阿术拉节,其意为“第十”,是斋戒日)、“登霄节”(伊斯兰
教历7月27日之夜,传说这一夜是穆罕默德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的远寺,从这里到七重天中遨
游,见到历代先知、天园、火狱。又于当夜黎明时分重返麦加。故,穆斯林在此夜都要举行祈
祷、礼拜,以示纪念)、“法图麦”等节日,都举行宗教仪式,以示纪念。其中“圣纪”、
“盖德尔夜”、“法图麦”3个节日,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数为多。清咸丰二年(1852)前,伊斯
兰教节日活动均在清真寺内进行。此后,分别在清真东、西寺举行。1924年,“法图麦”节的
纪念活动在清真女寺单独举行。1934.年的“盖德尔夜”,在清真东寺举行的宗教活动中,还
专门给为寺务出力的已故乡老诵经祈祷。在“圣纪”节的纪念活动中,有300余名穆斯林在清
真东寺大殿做礼拜。1936年,“法图麦”节,在清真东寺举行有300余名女穆斯林参加的纪念
活动。1937年,“圣纪”节的纪念活动在清真东寺内举行,有450名穆斯林参加。教长、阿文
大学教授及“哈里发”就穆罕默德的一生进行公开讲演,参加活动的穆斯林一起唱起由齐齐哈
尔穆斯林填词的《赞圣歌》。纪念活动结束后,举行聚餐。同年的“法图麦”节,有300多名
女穆斯林参加纪念活动。“盖德尔夜”,有教职人员、“哈里发”、乡老等共40人在清真东寺
“坐夜”。1938年“圣纪”节,只在清真东寺内举行诵经祈祷。同年7月,清真董事会给400户
穆斯林发出通知:因为天气炎热又值非常时局(即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法图麦”节纪念
活动改由各户自行举行。1939年的“圣纪”节,在清真东寺有500人参加纪念活动。1943年的
“盖德尔夜”,有500名穆斯林参加在清真寺举行的“坐夜”活动。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1959~1966年,参加每年“圣纪”节活动的穆斯林,每次有40多人。
1966~1980年间,清真寺内未举办宗教节日纪念活动。1981年起,“圣纪”、“盖德尔夜”、
“法图麦”等节日,均在清真寺内举行纪念活动,每次参加活动的人数不一,最多时约30人。

了 事 了事是穆斯林办红白喜事时,请阿訇诵经等宗教活动。清咸丰二年(1852)后,信
仰“格底木”教派和信仰“哲合林耶”教派的穆斯林,分别请清真东、西寺的阿訇为他们了事。
阿訇可以在了事活动中收取“乜贴”。

1958年10月后,阿訇在了事活动中不再收取穆斯林的“乜贴”。“文化大革命”中,了事
活动不公开进行。1980年起,了事活动开始公开进行,并收去“乜贴”。有的阿訇一天中可以
到五六个穆斯林家中做了事。卜奎清真寺、富拉尔基清真寺的阿訇平均每天至少为一户穆斯林
做了事活动。

依扎布 依扎布是穆斯林结婚时请教长或阿訇念经、写婚书。清代和民国时期,穆斯林在
婚前、婚时,都要请清真寺教长或阿訇写依扎布。新中国成立后,穆斯林在取得政府为他们颁
发的《结婚证书》后,再请教长或阿訇写依扎布。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中,齐齐哈尔市废止该
项活动。1980年起,写依扎布又恢复。

取经名 清代、民国时期,穆斯林新生婴儿的家长都请教长或阿訇为婴儿取经名。1958年
宗教制度改革前,该项活动普遍进行。宗教制度改革中,该项活动被废止。1980年起,该项活
动又恢复。

念索来 念索来指穆斯林礼拜时,念《古兰经》的三章或九节经文。新中国成立前,穆斯
林在念索来活动中都要“接都阿宜。”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中,废除该活动中教职人员收“乜
贴”的惯例。此后,至1966年8月底,该活动中,不“接都阿宜”的占多数。1966年9月至1979
年底,该活动在全市不公开进行。1980年起,念索来活动恢复,教职人员在活动中可收取“乜
贴”,活动中“接都阿宜”的穆斯林占多数。

干尔埋里 “干尔埋里”是信仰“哲合林耶”教派穆斯林,为纪念他们的“老人家”及其
家庭成员的生辰,忌日的宗教活动。清咸丰二年(1852),清真西寺建成后,信仰“哲合林耶”
教派的穆斯林,每年在该寺内进行“干尔埋里”活动10次左右,每次参加的人数由十几人至几
十人。

1958年10月,清真东、西、女三寺合并后,该活动在信仰“哲合林耶”教派的穆斯林家中
进行。1981年开始,该活动又在清真寺内进行,每年最多5次,每次参加的人数10~30人。此
期间,有的信仰“格底木”教派的穆斯林,也为该活动拿“乜贴”,或参予其中做“油香”活
动。

上拱北 “拱北”是“哲合林耶”教派的教主墓地。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哲合林耶”
教派第三代老人家(即教主)马达天在吉林船厂病故,此后,齐齐哈尔城信仰“哲合林耶”教派
的穆斯林每年都有人到吉林船厂上“拱北”,至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前,没有间断过。宗教制
度改革后,至1980年,该活动有过间断。1980年起,该活动恢复,每年去吉林船厂上拱北的人
数约10名,都是“哲合林耶”教派的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