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英 和

英 和




英和(1771~1840),字树琴,号煦斋,别号粤溪生,晚号香叟。满洲正白旗人。索绰络氏。
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嘉庆三年(1798),升侍读学士。翌年,充高宗实
录馆纂修官,复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嘉庆六年(1801),授总管询务府大臣,兼任经筵讲
官。嘉庆七年(1802),授翰林院掌院学士。嘉庆九年(1804),加太子少保衔,旋授军机大臣,
并赐一品礼服及“清华励品”匾额,紫禁城骑马,是年34岁。

嘉庆十八年(1813)秋,英和随喜庆帝到木兰秋猕之际,适值天理教起义。英和奉旨受暂摄
步军统领之命,驰回京师督办一切。随即,英和实授步军统领、工部尚书。嘉庆十九年(1814),
侍郎吴香等奏请开捐例,英和奉命与大学士曹振镛、托津等妥议。他条分缕析地陈述理财之道
和开大损加常输之弊,于是罢开捐例之议。道光五年(1825),英和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当时洪泽湖决口,漕运受阻,他奏请筹办海运,当年得江南运京漕米160万石,受到赏用紫缰
的荣宠。英和五十生辰之日,又得赏赐多种。道光六年(1826),张格尔进犯新疆,英和疏陈进
兵方略,筹办军需,荐举良才,多被采纳。

道光八年(1828),宝华峪孝穆皇后陵寝地下渗水。英和因曾任监修获罪,被革职拘禁,抄
没家产,定为死罪。后奉旨改发黑龙江充当苦差,翌年二月抵达齐齐哈尔,寓居木城北门外。

在齐期间,英和不因身处厄境而消沉颓唐。他“目验所及,询彼故老,征以旧闻”,撰成
《卜魁城赋》1卷。这篇赋典丽翔实,叙述了齐齐哈尔的方位、建置、官制、风物、民俗。英
和诗词、书法均名重于世。在齐齐哈尔寄情于吟哦,其《春深》诗中“书卷寻多味,人声静不
哗。吟余喉吻燥,江水自煎茶”和《小立》诗中“板扉镇日无人扣,容得衰翁暴夕阳”等句,
当是作者真实的自我写照。在戍居寂寞时,他又得到门人、时任福建总督孙尔准寄赠的《宝晋
斋法帖》,终日展观,爱不释手。又自书旧拓《云麾将军碑》:“笑脸时因此册开,屏风十二
奚为哉?放他杨柳随春去,喜挈朝云过岭来。”当雪天看到纸鸢,便写道:“入得青云耐得寒,
临风不惜湿飞翰。为凫为雁都成幻,徒博儿童举首看。”可见思绪是何等恬静。另外,如《出
勒汗歌》、《龙沙物产十六咏》、《识俗》等诗歌描绘了塞上风土、民俗、物产,《龙沙秋日
十二声》则从狂飙、密雪、鹤鸣、马嘶等声中搏捉万籁,独见巧思。

道光十一年(1831)三月,英和获释。英和虽“通达政体,遇事有为”,但一直未被起用。
英和将戍居齐齐哈尔时的诗编为《卜魁集》。这些诗以及其他文赋,为后世研究地方史或民俗
学等方面,提供了可贵的资料。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英和卒于京师(今北京),享年70岁。
清帝念及旧劳,给予三品卿衔。

英和著有《恩福堂笔记》2卷、《恩福堂诗抄》12卷(含《卜魁集》2卷、《植杖集》2卷、
《恩福堂年谱》2卷、《恩福堂试帖诗抄》2卷、《卜魁城赋》1卷、《卜魁纪略》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