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张光藻

张光藻




张光藻(1813~?),字翰泉,安徽广德人。咸丰六年(1856),中进士。同治二年(1863),
在直隶任县(今河南任县)办理防务。同治八年(1869),署正定府(今河北正定县)知府。翌年,
直隶总督曾国藩疏荐任天津府(今天津市)知府。他品行刚正,任事果决。他到任不久,正值天
津人民掀起反对外国传教士斗争,殴毙法国领事丰大业,焚毁法国教堂、育婴堂、领事署及英、
美教堂数个。继而法、英、美、比等7国联合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在天津、烟台一带集结军
舰示威。事发后,先由三口(天津、营口、烟台)通商大臣崇厚处理,后清廷又派曾国藩赴津查
办。在交涉中,法公使要求杀府、县二官以泄愤,遭到曾的拒绝。而崇厚不顾事实,劝曾将府、
县二官奏参革职,交吏部治罪,以取悦法国。曾国藩虽明知“二人俱无大过,光藻尤洽民望,
革张即大失民心”,但最后仍勉从其计,一面奏请将张光藻等交刑部治罪,一面上疏陈述其循
良之绩,意欲保全。经过部议,张光藻以“不能设法防范”,“又未能将凶犯赶紧拿获”之由
被革职,从重发往军台效力,与知县刘杰一同发遣黑龙江。

张光藻在“妻孥未及见”的境遇中,于十月自京都(今北京)由幕友戴韵笙陪同启行。他离
京不久,股疮突发,脓血粘连,坐卧不宁,及至沈阳始得痊愈。入黑龙江境时,已近岁末,极
目荒寒,更触发了他对家人和京都的怀念,因赋诗道:“百里无人断午烟,荒原一望杳无边。
……回看千里黄龙府,犹觉长安在眼前。”抵达齐齐哈尔后,黑龙江将军德英待他甚厚,安置
在将军衙门任事。其间,他与先戍的布伦托海办事大臣李云麟、湖南衡州秀才胡昌愈交往密切,
并互有诗酬答。同治十一年(1872),张光藻在衙署发现有3名戍员是9年前从西陵(今属湖北宜
昌县)发遣新疆,中途滞留潼关8年,后改发黑龙江,前后久经搁置竞无人过问。于是向将军言
明,并代拟折具奏,此3人因获释归。张光藻又检阅档册,查出12名戍员到黑龙江多年,而未
按清律保奏或请旨,告之将军,建议依循旧章办理。并饬司员此后按三年一奏,不准压搁。因
此,他在寄给旧友方宗诚的信中历数以上各事后说:“到戍年余,此数事者皆因身处局中,始
能知其利弊。今已勉力赞成,于人有济,于心甚安。窃喜龙江万里,尚不负此行也。”

同治十一年(1872)夏,张光藻获赦释归。出黑龙江境对曾赋诗道:“山花带笑如迎客,笼
鸟高飞欲上天。从此关山明月好,长途缓缓著征鞭。”倾吐其2年遣戍终于释还的心声。光绪
六年(1880),他将出塞期间所作诗及120首《龙江纪事诗》辑为2卷,并附以自撰《同治庚午年
津案始末》及大学士倭仁对天津教案的密疏汇为一集,名《北戍草》。他在自序中说:“平时
诗无一存,而此诗刊而存之者,意有在也。津门之役,距今十年矣,偶一思及,尚有余痛。
……江河日下,大局如斯。

忧愤孤忠,不能自己。留此一编聊以质当世之知我者。”该书编定后,至光绪二十三年
(1897),始由其侄刊刻。

张光藻卒年,从《北戍草》自序及钱文骥序文看,应在光绪六年(1880)后,享年70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