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濂
宋小濂
宋小濂(1860~1926),字友梅,又作铁梅,号更生,晚号止园、古欢老人。祖籍河北,生
于吉林。父亲从医,家道小康。幼年师从长春宿儒胡云藻,光绪九年(1883)应童试,得第一名,
为知府李金镛器识。宋小濂本欲图仕进,不料父亲先逝,母亲妻女均待供养。为衣食计,宋小
濂于光绪十三年(1887)至奉天(今沈阳)谋事。次年,经人推荐,他得入钦差大臣定安幕府。同
年秋,适逢李金镛受命以观察使督理漠河矿务,遂约他同赴漠河。宋小濂便辞去原来工作,随
李金镛经齐齐哈尔北上。
宋小濂抵漠河金矿总局后,被委任办理文案兼交涉事务。当时,总局处于初创时期,每日
需处理很多文牍、信函。他埋头公务,常数日无片刻闲暇。光绪二十四年(1898),宋小濂得保
知州。庚子之役,金矿为沙俄强占,后经清廷交涉收回,任宋小濂为提调。
光绪十三年(1904),齐齐哈尔副都统程德全选调熟悉边事的宋小濂到省城,先后任文案处
总理兼学务处总理、善后局总办,深受重用。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二月,调任黑龙江铁路交
涉局总办。为挽回前总办周冕迫于俄方势力,擅自与东省铁路公司签订的购地、伐木、采煤合
同(占地240万亩、森林2万平方里、煤区尤广)所损失的主权,宋小濂与东省铁路公司总办霍尔
瓦特进行路权交涉,据理力争,历时2年,举行会议140余次,终于迫使俄方同意改订铁路购地
和木植合同,收回100多万亩土地和十分之九的林区。光绪三十三年(1907)冬,宋小濂受任呼
伦贝尔副都统,不久改任呼伦兵备道。他目睹帝国主义对中国领土的侵占,认为“行政次第,
首要边务,而筹边必先实边,实边必资屯垦”。遂于翌年夏,选派调查人员,历时半年,历程
1500里,对国界、河流、山脉、地质、气候、物产、部落、卡伦、治所、交通、税务、兵防等
均详实调查,条分缕析写成有益于筹办边务的《呼伦贝尔边务调查报告书》。又针对中俄国界
自雍正五年(1727)后,至今没有查勘,鄂博、卡伦大多废驰的状况,向东三省总督和黑龙江巡
抚条举利害,提出建议,即被采纳。宣统三年(1910)五月,宋小濂受命与俄方会勘西段国界,
俄方欲将满洲里划入俄国,他坚持条约,不畏威胁,寸土不让,最终满洲里没有被强邻攫取。
宋小濂曾赋《满洲里》诗:“群山郁苍苍,沙草迷天荒。……百年摒弃置,谁知严国防。……
我遂不自量,振策凌冰霜。挡车奋螳臂,谓可全危疆。三年苦措柱,尺土期保障。……”表达
了他爱国图强的思想和坚定的立常宣统三年(1911)二月,清廷任宋小濂为黑龙江民政使。八月,
武昌起义爆发,黑龙江革命活动日趋高涨,巡抚周树模以“病势增剧,难任艰危”离职,宋小
濂暂署巡抚。1912年,宋小濂首任黑龙江都督兼民政长。
宋小濂熟悉边情,与俄方交涉,屡挫其锋。1913年,齐齐哈尔巡警因故将俄籍朝鲜记者扣
押,俄方以此为借口,多次照会北京政府,强索赔偿。后又调俄军3000人至富拉尔基,扬言不
罢斥宋小濂、赔偿损失,将采取自由行动。北京政府在强逼之下,只好允许赔偿、惩办有关人
员,并命宋小濂离职去京,始任顾问,后任参政院参政。
1920年6月,宋小濂出任东省铁路公司督办(时东省铁路长春以北段改由中苏合办)。次年
冬,他亲自按站巡阅全线,进行实地视察,询问旅客,调查研究,写出《巡阅东省铁路纪略》,
对兴革之事提出详细规划。无奈政局多变,兴办多不顺畅。他在“涸辙苦支持,壮怀空倔强”
中,产生“今日方知九折艰,何妨退步让时贤”的念头。于是,在1922年1月提出辞免督办的
请求,至暮春交卸返京。归京后,在刘海胡同买宅居住,度过“诗酒送流年”的晚年。1926
年春病逝。其挚友徐鼐霖、成多禄等有挽诗,王树楠为其作墓志铭中有“公之伟烈,彰于国
防。履虎之尾,而不敢伤,不兵而武,返我侵土”的赞语。
宋小濂诗作掷地有声,集60岁以前诗篇成20卷,传世有《边声》1卷、《东道集》1卷和
《晚学斋诗草》1卷。他在清末最后10年任职于黑龙江所撰文稿,被编为《抚东政略》和《赐
福楼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