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朱庆澜

朱庆澜




朱庆澜 (1874~1941),字子桥(又作子樵),祖籍浙江绍兴柯桥镇渔后村,生于山东历城
(今济南)。5岁丧父,在母亲教育下,茹苦勤读。14岁又丧母,为了谋生,他参加黄河筑堤工作。
19岁为济南河工委员,以其果毅敏锐的气概,颇受按察使兼河工督办松林嘉许。不久,朱庆澜奉
调出关,始任奉天府典史,升至同知,改保道员(属文官,兼军职),以抚民宽、治军严名于世。
光绪二十九年(1903),所部哨官潘桂庭等在巡逻中抓住一名外国间谍,因拒不受检,企图逃走,
潘在鸣枪示警时误中其要害致死,引起外事交涉。清廷责令盛京将军、奉天府尹就地查办。因
地属海城,即由知县王顺存办理。潘闻讯,立即向朱庆澜请罪。朱愤然说:“为国杀敌,何罪
之有!”遂去与王顺存共商对策,便将潘藏在县署中,佯作厨役。然后报告府尹说潘已逃匿,只
能通缉。日久无人追问,事遂平息。光绪三十二年(1906),朱庆澜兼任奉天乡镇巡警局总办、
东三省营务处会办。后调驻盛京任八营统领时,处决了窝藏盗匪、鱼肉乡里的清宗室洪其文。
从此,朱庆澜强鲠之名,闻于朝野。当时,清廷决定统练新军,朱庆澜自请改任军职。光绪三
十三年(1907)8月,朱庆澜所部改编为陆军步队第一标,并任标统,移驻锦州。同年,他入将
校研究所。翌年,任督练公所参议。宣统元年(1909),四川总督赵尔巽电调朱庆澜人川,任陆
军第三十三混成旅协统,后升任第十七镇统制,并特授副都统衔。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时,总督
赵尔丰力主格杀勿论,激起武装反抗,朱则着力调解,避免众多生命涂炭。宣统三年(1911),
武昌起义爆发,朱庆澜在成都通电,宣布四川独立拥护共和。同年十一月,大汉四川军政府成
立,朱被推为副都督。后因故引退,北上劝说冯国璋、段祺瑞诸将赞成共和。不久任总统府军
事顾问。

1913年8月,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屈服于沙俄的武力威胁,将熟悉边情的黑龙江都督兼民政
长宋小濂调往北京,令毕桂芳继任,朱庆澜任都督府参谋长。不久,北洋政府改都督为护军使,
朱庆澜任黑龙江省护军使兼民政长。1914年,又改民政长为巡按使,朱庆澜改任督理黑龙江省
军务兼巡按使,授镇安右将军称号。他潜心边事,曾说“东北一隅,足致我国于富强”。当沙
俄向北洋政府提出建筑与中东铁路相连接的各支路的优先权时,他致函政府:“中东铁路失,
江省已半痿;此路又失,则江省全痿,故失路即失地,与其将来不免,不如拼死力谋补救之法。”
“无论何路,万不可轻允”。他巩固边防,亲自巡视国界,整顿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他又
据理收回松花江航权。为肃清地方匪患,他提出招匪固边计划,中央与地方政府各筹款一半,
购置农舍、农具、耕畜,开设工厂,使降匪能自食其力。不到一年,地方太平。朱庆澜为解决
地方经济问题,与东三省中国银行签订由中国银行发行小洋券,回收黑龙江历年所发官帖的合
同。他很注意兴办文教事业,设立通志局,延聘史才纂修通志。他决心创立女子教养院,认为
“就个人论,实为抚恤孤寒;就国家言,即为增殖户口。”进而达到巩固边疆,因此把此事作
为治江一项大事。为了筹集经费,他亲自制订《募捐启》,率先捐款10万元,还到各处募捐,
忙时仅用手帕包上两个烧饼为餐,一时传为美谈。1915年1月,黑龙江女子教养院在省城齐齐
哈尔开院,使许多穷苦女孩子念上书,最终成人自立。翌年4月,黑龙江陆军第一师师长许兰
洲与地方士绅势力联合策动黑龙江独立,排挤朱庆澜离开黑龙江。朱为维护地方安定,毅然去
任。

朱庆澜在黑龙江任职期间,注意吏治,实行文官考试制度。他廉洁自励,对本俸以外的收
入、馈赠一概拒收。当时省官银号定例每年赠送军政长官20万元,他将这笔款项全数拨作救赈
和公益之用。对属下有贪污受贿、循私舞弊行为者必予严惩。他的日常生活很简扑,终年身着
军服,到任时带衣箱一只,军毯一条,离任时仍然携此二物。

1916年7月,朱庆澜受任广东省省长。次年6月,将省长所辖警卫部队20营交予孙中山为革
命武装的基础他全力支持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后因军阀抵制,并提出“粤人治粤”,朱庆澜遂
于8月辞去省长一职,只身去沪。1918年,他接受南通张謇建议及江苏省长王瑚之邀,创办华
成、泰和股份有限公司,开垦苏北盐碱荒滩。他每天与佃农为伍,不以为苦,开垦荒滩80万亩,
解决周边数万居民的生计问题。1922年,朱庆澜再赴东北,受任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兼东省
特别区行政长官。任期内,接管中东铁路,收回沿线俄人所占土地百十万亩,平息了绥芬河、
满洲里匪患,创设中学及俄文学校。1925年起,不复为官,决意致力于救济事业。1926年,朱
庆澜在天津组织华北慈善联合会,先后募捐购粮18万担,救济冀、鲁、豫三省及平、津遭旱灾
灾民。1928年,朱庆澜前往陕西视察旱情,返天津后倡导“三元钱救一命”的急赈,使数十万
人受益。他还在西安、扶风各成立一所灾童救养院,收容孤儿近千人。1929年,长江发生大水,
朱庆澜应邀担任长江水灾救济委员会工赈组主任,夜以继日地乘船勘察水患,指挥人员、船只,
抢救、安置灾民。事后,南京国民政府任他为赈务委员会委员长。“九一八”事变后,朱庆澜
在上海成立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任会长。在北平设办事处,对东北、西北的抗日
部分给予多方支援。1934年,抗日后授会办事处迁沪,朱也随往。他时刻不忘国耻,每年9月
18日整日不食,以此自我鞭策和对家属进行国难教育。1935年,他出任国民政府中央赈务委员
会委员长。后改任常务委员兼第五救济区特派员,负责陕、甘、宁、青、豫西、晋南等地区赈
济工作。1938年冬,因劳累咯血。翌年,他又任陕西黄农山垦区管理局局长。因赈务工作,他
带病赴重庆。1940年10月,病情加重,只得去临潼养病11月正值黄龙山垦区处于救济忙季,便
命女儿德君与秘书等代往视察。先后安置灾民5万多人,开垦土地20余万亩。朱庆澜在此期间
还保护了一些中共地下党员,支持东北爱国人士的抗日救亡工作。1941年元旦后,朱庆澜返回
西安,仍带病处理公务,言语间流露出难于亲睹抗战胜利的遗憾。又在西安、扶风两灾童教养
院谆嘱,抗战愈久,救济愈难,益望同仁努力,以助抗战成功。次日早,他盘膝端坐,溘然而
逝,终年67岁。陕西省奉命下半旗示哀。6月,安葬于西安南郊长安县东韦村终南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