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作衡
伊作衡
伊作衡(1912~1943),字任之,又名富衡。祖籍河北昌黎县,父伊辅臣是农民,逃荒到关
东,在黑河、呼玛当淘金工,后迁到齐齐哈尔,与2个弟弟合开粮米加工作坊。民国初年,扩
大为永义车粮栈。
伊作衡读完私塾,便在永隆裕商号学徒。1929年,他考入省立第一中学校。在校期间,他
常在讲演会、辩论会上雄辩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喜爱乐器和吟诵诗词,被选入学生会担任宣
传工作。同时,始接触到王宾章等一些国民党员。1930年秋,伊作衡加入国民党。
“九一八”事变后,伊作衡、罗淑兰(伊的未婚妻)等20多名同学为救亡图存,离家去北平,
寻找驱逐日寇、光复国土的办法。他先后人崇实、崇慈中学读书。1934年,他转入东北中山中
学学习。校内国、共两党斗争很激烈,伊作衡与进步同学保持交往,常把自己知道的,学校准
备迫害进步同学的消息告诉他们。学校训育主任经常以恐吓手段对待进步同学,伊作衡与其据
理力争,指责他不是办学而是摧残青年。不久,训育主任借口“伊外出不按时归校”,擅自开
除伊作衡的学籍。由此,引起许多同学的义愤,校方被迫改为记大过一次,准其返校继续学习。
但伊作衡没有返校,认为这里是捆绑学生手脚、禁锢青年思想的地方,即到弘达补习学校学习,
投身到反对冀东伪政权和抗日斗争中去。在此期间,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同学和朋友遇
有困难。尽管自己的力量有限,也一定给予援助。因此,同学、同乡们公认他有兄长之风,并
戏称他为“老伊头”。
1936年,他考入辅仁大学教育系,并和罗淑兰结婚。1938年,他从辅仁大学休学,接受国
民党东北调查室派遣,出任东北调查室哈尔滨分室主任,从事东北沦陷地区反满抗日、光复东
北的地下活动。伊作衡在锦州以《营口新报》总支社为掩护,建立交通接头站,从事调查日伪
军事行动和物资调运情况、发展组织等工作。他以记者身份奔走于哈尔滨、吉林、长春、沈阳、
大连等地,收集情报,结识朋友,将大量日伪机密情报整理出来,由其妻罗淑兰密写,寄到天
津英租借地的国民党机关。
1939年底,国民党在天津英租借地办事机关被日本侵略者查抄,伊作衡接到火速撤到关内
的紧急命令,便将《营口新报》锦州总支社撤销,去了北平。1940年5月,他在北平不幸被捕。
其父为营救他,凑足4000元伪币,经疏通获得假释。同年9月,他接受国民党东北党务专员办事
处辽宁省专员罗庆春派遣,去东京担任在日本的留学生抗日团体总负责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伊作衡被召回,任国民党东北动员委员会哈尔滨地区负责人,同时还担任哈尔滨、呼兰、绥化、
克山、讷河、嫩江一带的军政联络工作。1941年12月15日,伊作衡刚从克山返回齐齐哈尔。午
夜过后,屋顶的脚步声惊醒了伊作衡夫妇,伊立即明白日本宪兵队包围了他家。他迅速把重要
材料塞进炕洞,并告诉罗淑兰立即把被捕消息传给沈阳市小河沿某医院魏××。安排刚完,即
被逮捕。第二天,日本宪兵押着伊作衡再次搜查了他的家。临走时,伊和其妻握手时偷偷地将
一个纸团塞到罗淑兰手中,上写“×叛变,事态严重,速通知沈阳、齐市撤离”,罗淑兰迅速
地将这消息传了出去。
伊作衡在宪兵队拘押期间,受到轮番审讯,遭受灌凉水、放狼狗咬等酷刑,但敌人却没有
得到任何情报。最后,伊作衡以绝食和敌人进行斗争,持续到第五、六天,已气息奄奄,敌人
才无奈停止刑讯。1943年2月13日,伊作衡被伪满齐齐哈尔高等法院特刑庭以“叛国罪”判处
死刑。他在向伪满高等法院上诉期间,从监狱里捎出他给孩子的遗言:“父亲是为国家民族牺
牲的。要遵循母亲的教训,努力刻苦学习,做一良好的国民,不要辜负父亲的希望”。并留下
一首绝命诗:“浮生如一梦,无志空白头,杀身应取义,轻死赴国仇。”
1943年5月7日,早饭刚过,看守打开牢门呼叫:“伊作衡接见!”伊作衡从看守的举止脸
色中觉察到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到来了。他镇静地站起来,整理一下衣服,紧紧地握住同监难
友的手,激动地说:“再见了,要保重身体!”然后走出牢房。在走廊里,他高声向难友告别:
“难友们再见了,黑暗不会长久,中华民族解放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大家要保重身体啊!”边
走边喊:“动员起来反满抗日”、“中华民族解放万岁”、“日本必败”等口号。还教育看守:
“你们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今后,对我的这些难友,一定要好好对待,不要做对不起中国
人的事情……”难友们望着他走远了,心如刀割,都情不自禁地落下眼泪。伊作衡走到设立绞
架的刑场,他不让执刑的人架扶,神态自如地走向前去。伊作衡牺牲时,年仅31岁。
1945年抗战胜利后,同监的难友们到齐齐哈尔伊作衡牺牲地,为他立了墓碑。1981年,中
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将伊作衡英名列入台北忠烈祠(1988年7月,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追授其为反
满抗日爱国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