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英
张伯英
张伯英(1871~1949),字勺圃,一字少溥,号云龙山民,晚号东涯老人。先世原籍浙江绍
兴,后徙居江苏铜山(今属徐州市)。早年入徐州云龙书院。张伯英少负异才,工书法擅古文,
为师友所敬重。32岁中举。宣统二年(1910),考取七品京官,人京供职。
辛亥革命后,张伯英在北京政府国务院秘书厅任执政秘书。他目睹军阀纷争,痛国事之不
可为,于1925年毅然辞职,投身于教育与社会公益事业。1929年11月,黑龙江省政府决定纂修
黑龙江通志,张伯英受聘到齐齐哈尔任黑龙江通志局总纂。黑龙江通志最早是由清末黑龙江将
军恩泽筹划纂修,后因故中辍,迁延数年迄未完成。张伯英到任后,重新商定凡例,规设志目。
并根据资料遗缺,进行采访补辑。初步定于1930年告竣,适逢发生中东路事件,边境形势紧张,
应聘的纂修多为家居北平者,坚决要求离开黑龙江返回北平。不得已,通志局迁到北平,在齐
齐哈尔设分纂室,张伯英奔波两地主持编务。到1931年2月,修志经费拮据,张伯英只好采取
应变措施,加快工作进度。不料,“九一八”事变爆发。11月,日寇侵占齐齐哈尔,通志分纂
室所成志稿焚失殆尽,张伯英也患病多月,修志工作受到极大影响。至1932年6月,志稿汇成
62卷,初名《黑龙江省志汇稿》,后改名为《黑龙江志稿》。另成《黑龙江大事志》4卷、舆
图1卷。由离任在北平的原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万福麟出资付樱次年6月印成。这部《志稿》自光
绪二十二年(1896)始,历36年而几经兴辍的修志工作,能在3年半内完成,张伯英确实付出了
极大的心血。评者谓这部志稿“自上古迄清季,数千年事迹,灿然具备,其于因革损益之政,
灿若文掌,足为地方史志研究之资”。
张伯英平生嗜爱金石书画,对传世名碑帖尤精评审,自谓“平生无他技,惟承家训,辨书
帖真伪无所失”。因此收藏善本碑帖颇多。现藏上海图书馆的《宋拓敕字本王羲之十七帖》,
就曾是他的珍藏;现流入日本的《独孤僧藏定武兰亭序》也有他的题识。今齐齐哈尔市图书馆
古籍部壁间的《黑龙江图书馆碑记》和《新建图书馆题名记》两方石刻,均出自他的手迹。张
伯英书法崇尚北碑,行楷独具一格而不失法度,结体严谨而飘逸流畅,世人目为彭城(徐州旧
称)书体。
张伯英完成《黑龙江志稿》的总纂和印制后,定居北平。“七七”事变,北平沦陷。他在
日伪强逼利诱下,不为所动,拒任伪职,终日闭户读书,仅依卖字所得谋生。闲时则与齐白石
等名流评书论画,赋诗品文。在迟暮之年,欣逢抗战胜利,喜而赋诗抒发胸中多年积郁。1949
年正月,张伯英病逝于北平,享年78岁。齐白石以89岁高龄为他作挽诗道:“写作妙如神,前
身有宿因,空悲先生去,来者复何人。”张伯英著有《徐州续诗征》、《桥西草堂诗稿》(已
散失)、《小来禽馆诗稿》、《庚子消夏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