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化
王大化
王大化 (1919~1946),又名端木炎。生于山东潍县(今潍坊市)。王大化早年在济南省立
实验小学和育英中学读书。1935年秋,转入李大钊创办的北平艺文中学。时值日本帝国主义对
中国华北侵略进一步扩大,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动抗日救国的“一二·九”运动,
王大化勇敢地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当遭反动军警镇压时,他无畏地与之搏斗。在中国共产党的
教育下,王大化于1936年3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4月转为中共党员。同年7月,王大化为纪
念在“一二·九”运动中牺牲于狱中的爱国学生郭清,创作巨幅木刻《抬棺游行》,因而遭到
反动当局的通缉。他被迫去南京,考入国立戏剧学校。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大化随校迁往重庆。不久,他离校参加洪深领导的演剧二队,活动于
武汉、重庆、成都等地。此期间,他创作了剧本《八百壮士》,与刘岘共同出版《抗战版画》。
他以搞戏剧、美术为掩护,担任中共成都市中心区委书记和学生抗敌后援会成都分会的党支部
书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还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进步戏剧,教唱革命歌曲。此外,
他参与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的组建和重庆分会的会务工作,开办木刻讲习班,培
养一批木刻工作者,创作了《列宁肖像》、《鲁迅头像》、《阿Q正传》和反映中国工农红军
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风雪中行军》,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日寇暴行——剖腹取子》等版
画作品;为萧军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作木刻插图,为小说《侧面》设计封面。
1939年11月,王大化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参加话剧《马门教授》、《维也纳工人暴动》、
《前线》等演出,获得好评。1941年4月,王大化调任鲁迅艺术文学院戏剧系朗诵教员,并在
鲁艺实验剧团任演员。1942年5月,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聆听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后,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决心以实际行动响应毛主席关于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的
号召,全力投入新秧歌运动,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作品。1943年元旦、春节,他演出新作秧
歌剧《拥军花鼓》、《兄妹开荒》,轰动了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受到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的赞
扬。继而创作演出《赵富贵自新》、《张丕模锄奸》、《二流子变英雄》等秧歌剧。王大化从
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用秧歌舞蹈和民间演唱方式塑造新人物、歌颂新生活的道路,他参与创作并
担任主演的大型秧歌剧《惯匪周子山》,获得中共西北局的特别奖。1944年10月,陕甘宁边区
召开文教大会,王大化被选为甲等文教英雄。翌年,他参与创作、导演了大型歌剧《白毛女》,
此剧在各解放区影响极大。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1月,王大化被派到沈阳,先后任东北文艺工作团委员、戏剧队
长、组训部长。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抓特务》,导演活报剧《东北人民大翻身》和话
剧《粮食》,创作了《八一五》、《申冤!报仇!》、《儿童进行曲》等歌词。
在解放战争中,王大化随团在本溪、辽阳、鞍山、大连等地,深入农村、工矿、部队演出。
他身兼编、导、演三职,又担任歌唱、绘画等工作。他为文工团编辑《戏剧与音乐》,举办戏
剧、音乐讲座,为剧团提供剧本。在《黄河大合唱》演出中,他担任领唱和《黄河颂》独唱;
在话剧《日出》、《我们的乡村》、《祖国的土地》、《把眼光放远一点》中,他既当导演又
当演员;他还导演与颜一烟合作改编的新歌剧《血泪仇》,并为之设计舞台美术。为配合演出,
他撰写了《介绍黄河大合口勖、《音乐八一五》、《关于曹禺先生》等文章。他工作勤恳,精
力充沛。工作起来,不分份内份外,不分白昼黑夜,他说:“一切我都认为是党的工作,不管
什么事,我只有一个字‘干’。”他作风谦虚,和蔼可亲,关心每一位同志,从思想直到琐细
的个人生活,因此同志们都愿意与他接近。他常在日记中反省鞭策自己,他写道:“一个共产
党员艺术家,首先要绝对的是优秀的党员,其次才是艺术家。”“我要多多地为党工作,我要
为革命多做工作啊!我要在这个过程中来改造自己,我不要什么地位和物质上的享受,我要为
革命立功,但不要把我说成功臣。”
1946年12月,王大化随东北文工团第一团到齐齐哈尔市。12月18日,为欢迎辽北省主席阎
宝航,他带病演出《兄妹开荒》。19日上午,王大化赶写《欢迎阎宝航先生》、《欢庆新年》
两首歌词后,在中午率领一个创作组去讷河农村搜集素材。
他们从齐齐哈尔市乘火车到富裕,然后改乘载货汽车。因车上装着很多行李,为照顾大家
的安全,王大化冒着寒风坐在汽车的最后边。当车临近拉哈镇时,由于道路崎岖不平,在剧烈
的颠簸中猝然将王大化甩出车外,掉在冻土地上,摔成脑震荡、脑出血,经抢救无效,于21日
去世,时年27岁。中共中央东北局追认王大化为革命烈士。中共西满分局、黑龙江和嫩江省党
政军及文艺界在齐齐哈尔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其墓现在齐齐哈尔西满烈士陵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