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菊村
陶菊村
陶菊村 (1900—1958),原名澍芳,字桂五。辽宁沈阳人。父陶子清通医术,精针砭,善
治杂症。陶菊村自幼受家庭熏陶,在读中学时,即深感中医之妙,立下济世救人之志。每当课
余见父亲为患者诊治,便随习左右,并勤于记问,遇有良方立即抄录。中学毕业后,通读主要
医学典籍。父亲见其习医勤奋,更加悉心教诲,到陶菊村18岁时便能单独应诊。但他自知根底
尚浅,遂离家到外边谋求深造。
1919年,陶菊村先后在奉天万育堂、恒济堂坐堂行医,得到博学医师传授,进而通晓辨证
要诀。他又入奉天医学研究会进修5年,毕业时成绩优异,获得元号文凭。1924年,经考试合
格,取得医师资格和行医执照。同年,陶菊村参加沈阳医学研究社,为首批社员。他在《沈阳
医学杂志》发表《医学研究社成立感言》,对当时“西医东渐畅盛于亚洲,使吾国数千年之国
粹坠地无声”深表忧虑,并提出“振兴我国之国粹,吾知其非互换知识不可”的观点,倡议国
内有识之士,通过医社交流经验,广征医籍,共求振兴中医事业。
陶菊村对中医理论研究颇深,连续在《沈阳医学杂志》发表论述。其中《疙瘩瘟治验医案》,
对疑难病疙瘩瘟诊治过程作了介绍;《人迎气口辨》,就《脉经》“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
为人迎,右为气口”,“人迎紧盛伤于风,气口紧盛伤于食”提出新见解;又对“三指禅”的
解释提出异议,这些是他对脉学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由此陶菊村被《沈阳医学杂志》聘为编
辑,在与编辑主任、著名中医张锡纯和刘景素共事中,他的中医理论素养更趋深化。他对《沈
阳医学杂志》提出的“融洽古今,贯通中外”的主张极为赞同,而且身体力行。
1930年,陶菊村离开沈阳,北上齐齐哈尔,应聘于宏发昌坐堂行医。黑龙江省的气候、群
众居处和饮食习惯与辽宁不同,所以临诊处方亦不能因袭旧法。陶菊村经过认真探索,掌握了
江省发病特点和诊治要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宏发昌店主将店面兑与陶菊村,改
名致和堂。1934年起,陶菊村坐堂行医兼营店务,主治妇、儿、内诸科疾病临症多用汤剂,间
用自拟配方,患者疗效显著,传言相告。于是,求医者增多,陶名声随之渐著。1936年,陶菊
村当选为齐齐哈尔汉医公会副会长。就任伊始,他即倾注心血主持审定《汉药成药方案》,这
是齐齐哈尔市地方的第一部中成药典籍,印发后,对全市中成药的统一管理起到规范作用。
1938年,齐齐哈尔举办汉医讲习会,陶菊村任副会长兼讲师,参与研修者超过百人,华廷芳、
陈景河、杨乃儒等均在此受教,后来都成为中医界的翘秀。此外,他还组织病案讨论等学术活
动。由于他努力维护中医地位,保持医界团结,深受同行称许。1941年,他被推举为黑龙江省
汉医会副会长。不久,他以病辞去副会长职,将致和堂药店交付家人照管,自己闲居在家,常
与挚友谈医论诗,倾吐企盼祖国光复之情。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陶菊村心情振奋,医事活动增多,临诊范围扩展,内科之外又有探索,
如治疥疮、眼出血等均有治疗新法。1949年,他获得东北人民政府发给的中医师证书。
新中国成立后,遇有中医学术活动,特别是讨论病案,他必参加。他强调中医进步重在医
案积累,讨论中有疑难问题,常直抒己见,条分缕析,令人信服。1954年,国家制定扶持保护
中医的政策,他欣喜无比,重读医学经典,临诊更加用心,医案更加精确详荆同时,他重视
“沟通中西”,在他的医案中时见并用西医病名。他遇稀有不谙之症,依靠娴熟的本草知识,
其处方用药随症加减,因脉变通,因人而异,极少雷同。他认为病有始继传变,症有主兼伏现,
脏有已病未病,象有隐显缓急,治分本标轻重,用药就不可呆板,不能效不更方。1955年,陶
菊村任黑龙江省立第二医院(今市第一医院)中医科医师。他除每日应门诊外,还担任中医教学
和评审中医学术论文工作。1956年,他被评为卫生五级中医师。
陶菊村在从医之余,喜欢收藏碑贴书画,并擅书法,曾为多家药店题写匾额。1958年,因
久病转重,不治逝世。遗有医案数十卷,尚在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