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纳
林 纳
林纳(1915~1968),原名关淑兰,出生于黑龙江宁安县职员家庭。“九一八”事变后,林
纳在中学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加入了共青团。1933年,组织上派她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她聪敏好学,各门功课名列前茅,尤其俄语,会话流利,笔译准确。同时,在课余担任的社会
工作,也显示出她的才干。林纳在学习期间,与金明结婚。1938年初,当他们准备回国之际,
金明突然以政治上不可靠的罪名被关进苏联的一个集中营。
1939年,林纳到延安后,即因金明的问题受到党组织的审查。当时尽管她心情苦闷,还是
坚强地工作。她带领妇女生活调查团到绥德、米脂等地作社会调查,了解各阶层尤其是贫苦劳
动妇女的情况,对她细致、热情的工作作风,组织上十分满意。与此同时,中共中央组织部和
中央妇委给林纳、金明作出正确结论。1939~1945年,林纳先后任延安女子大学政治处主任、
中央妇委支部书记等职。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林纳响应党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号召,回到东北,负责
与苏联红军的联络和翻译工作。苏军回国后,她被分配到故乡镜泊湖、东京城(今渤海镇)一带
开展土改工作。1948年,她任宁安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土地工作团大队长。她亲自到范家
等地蹲点,与贫雇农同吃同住,启发群众觉悟。有一基层干部在土改中分得房屋、土地、牲口
后,感到基层工作艰苦复杂,想不干回家,过“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林纳为此耐心细致地做他思想工作,使他重振革命精神,后来还担任县的一个局长。许多跟林
纳共过事的同志都难忘这位与群众心心相印的女县委书记。
新中国成立初,林纳任阜新钢厂厂长。1951年,她奉调到齐齐哈尔富拉尔基筹建北满钢厂。
基础工程兴建初,成万吨新设备和原材料摆在施工现场,建设大军从四面八方汇集工地。林纳
和领导成员详细研究,具体指挥,使庞大的建设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仅用3年多时间,就建起
一座现代化的工厂,在26项工程项目中有24项工程项目达到优良等级。50年代,林纳成为闻名
国内冶金系统的女厂长。
林纳很重视干部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建厂期间,她及时派出大批骨干到外地或出国
培训,组织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参与设备安装调试,熟悉、掌握设备结构、性能和特点。她还
组织厂级和车间级领导干部坚持每天学习2小时业务,每周上2次业务课。她身为厂长,仍以身
作则,带头参加学习,她还拜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为师,向内行人学习。当钢厂建成投产时,她
成为一名内行厂长,并培养出一批思想好、业务精、技术过硬的领导骨干和技术人员。她尊重
知识,把人才视为宝贵财富,对出身于非无产阶级家或社会关系比较复杂的技术人员,既加强
思想教育,又大胆使用,倍加爱护。一位从国外学习回来的技术干部因搞试验跑一炉钢,造成
很大损失。当有的领导提出对他进行拘留时,林纳坚决不同意。她主动承担责任,召开会议讨
论事故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林纳对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倍加重用,委任几位轧钢技师当车间
主任。
林纳时刻关心职工的冷暖,职工有什么困难或合理要求,她都认真地解决。一位从上海分
配来的大学生不习惯吃高梁米饭,端着饭碗去找林纳。林纳接过碗,然后从兜子里掏出2块发
糕递给他说:“吃吧,咱俩换换吃,很好。”那位大学生见厂长和大家一样吃粗粮,很受感动。
有一位工人外出学习,爱人即将临产,住房十分阴冷。林纳得知后,立即安排一间朝阳暖和的
房子让产妇去祝此类事情,实在太多。工人们说:“林厂长是我们一厂之长,也是我们千家之
主。”因此,林纳受到北满钢厂职工的敬重。当钢厂炼出第一炉钢时,工人特地为她铸了一颗
内含滚珠的钢印,作为厂长财务专用章。
1958年,林纳调任钢铁研究总院党委书记。1965年,调任中国矿冶学院党委副书记。她被
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1968年5月去世,时
年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