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朱 光

朱 光




朱光(1906~1969),原名朱光琛,又名朱曼生、朱愈之。广西博自县松山村人,生于破落
地主家庭。他早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他任共青团广州团委委员,组织团
员和进步学生参加广州起义。1930年,他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任上海淞浦区特委秘书长。1932
年,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因反对张国焘遭到迫害,被开除党籍,戴着手铐参加二万五
千里长征。1936年,在中宣部工作,任马列学院秘书长。抗日战争时期,在八路军总司令部任
朱德总司令秘书。1940年,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宣传部长,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区
副政委。

1945年10月,他奉命到齐齐哈尔,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中共嫩江省工作委员会成立,
朱光任中共嫩江省工委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嫩江军区副政委。他与先期到达的王明贵、张瑞
麟等组织发动群众、训练干部,建党、建政、建军,与反革命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同年
12月,按照国民党政府同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共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及在“农村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中共嫩江省工委驻齐齐哈尔市党、政、
军机关,暂时撤往甘南。撤离前,朱光给同行的青年学生讲形势任务,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增
强信心,这批青年学生后来大都成了革命骨干。

1946年1月,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成立。朱光奉命代表中共参加第三十六执行小组(即三人
小组)。8月,三人小组从白城子(今吉林白城市)迁至齐齐哈尔市。朱光在工作期间,以渊博的
知识和真诚坦荡的风范,赢得国民党和美国代表的敬重。同年11月,朱光结束在三人小组的使
命。

1946年12月,朱光被任命为中共齐齐哈尔市委书记。他根据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认为齐
齐哈尔作为西满的中心城市,对支援前线和人们的生活安定、社会治安的巩固都有很大关系。
因此,他带领市委一班人,首先解决全市人民的穿衣吃饭、就业问题,开展各项生产运动,扶
持发展工商业,使人民生活得到保障和提高。同时,又建立区、街政权,开展反封建斗争,没
收敌伪财产,处决罪大恶极的汉奸、特务、地主,使广大劳动人民扬眉吐气,进而安定了民心,
巩固了城市秩序。在此基础上,发行地方建设公债,进行市政建设,修桥铺路,扩建学校,群
众称赞“共产党为穷人说话,尽替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1947年1月,他提出要办三件事:办一张报纸、建民众教育馆、团结一切文艺工作者和知
识分子。他亲自为报纸拟名为《齐市新闻》,并亲书报头。《齐市新闻》刊发的稿件他都亲自
过目,报纸的社论大部分也由他亲自撰写。他要求文艺工作者到学校、工厂组织群众学唱新歌,
演新剧,教工人、农民新秧歌。当时,相继成立专业文工团、业余剧团,演出《白毛女》、
《血泪仇》、《抓壮斗等剧。这些宣传工作真正起到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作用。

朱光特别重视工人和知识分子工作。他认为,城市工作必须发动工人,这是最先最基本的
工作。学生、教师工作是掌握全市思想和改变全市思想的关键之一,要团结一切文艺工作者和
知识分子。为此,他调派干部到工厂企业带领工人积极分子建立工会,解决工人的实际困难。
他亲自深入学校搞调查研究,组织教师、学生到农村参加土改,使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得到很
大提高,其中很多人成为革命骨干力量。齐齐哈尔市自解放后,以东北重要革命根据地、可靠
大后方的地位,为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切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辛劳。他以题为
《岁暮感怀》撰诗抒发为党奋斗的胸襟:“浪迹龙沙两载过,霜凝须发似孱骡。病深路远心犹
健,孺子鞭驱岂怕多。”1948年,东北人民解放军在战略性反攻中捷报频传,朱光不胜欣喜赋
诗道:“反攻频奏凯歌声,暴风吹醒卜奎城。王师洗尽人间祸,远寄芳心伴成行。”

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光奉调参加广州的接管工作。南行中,他在北京作短暂停留并拜访朱
德总司令,恰与毛泽东主席相遇,毛主席为他题辞:“到南方去,同原在南方工作的同志团结
在一起,将南方工作做好,这是我的希望。”朱光历任广州市军管会副主任,广州市副市长、
市长,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1961年,调任国务院
对外文委副主任。1965年,任中共安徽省委委员、常委,安徽省副省长。第一、二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代表。

“文化大革命”期间,朱光受到迫害,被关押在安徽合肥市一个偏僻的茅屋中。1969年3
月9日,朱光含冤辞世,时年63岁。1978年8月,中共安徽省委为他彻底平反。同年9月,在合
肥市举行追悼会,并将其骨灰安放于广州银河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