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倪俊声

倪俊声




倪俊声(1895~1970),字秀岩。河北迁安县沙河驿老爷庙庄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拜吴
魁(艺名金不换)为师,学唱河北梆子。同年10月,他随吴占魁参加唐山吉庆班,改学莲花落,
艺名银娃娃、九岁红。宣统二年(1910)起,他先后在唐山、天津、营口、奉天、长春、哈尔滨
等地演出。当时莲花落刚由“对口”变成“折出”,在演出形式上由一旦一丑的歌舞发展为拉
开场子,剧中人物由演员分别扮演。但在唱腔、服装、表演方面仍囿于原型。随着莲花落艺人
外出演增多,见闻增加,加速了莲花落往评剧转向的进程。倪俊声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克服阻
力,改变丑扮小生为俊扮小生,以符合剧中人物性格特点,并革除唱词和表演动作中的糟粕,
成功地创造了小生唱腔。1912年,李大钊到唐山,在各界为他举行的欢迎会上演出评剧。会后,
李大钊对评剧改革提出希望,并亲笔题词:“是戏非戏,比戏出奇,改良评戏”。倪俊声一字
不漏地听李大钊讲话,并从这以后改革评戏的信心更足了。他以对评剧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
虚心刻苦钻研,利用与河北梆子演员同台演出的机会,把河北梆子的唱腔吸收进来,并将皮影、
民歌的腔调也融于评剧唱腔之中。他主张“唱谁象谁”、“死腔活唱”、“琢磨剧中人物思想
感情,根据人物的出身、品性、所作所为,在不同的情节中变换腔调”。经过较长时间的锤炼,
终于形成曲调优美、字正腔圆的独具特色的倪派小生唱腔。他演出《因果美报》、《夜审周子
琴》、《秦雪梅吊孝》、《回杯记》、《刘伶醉酒》、《卖油郎独占花魁》、《打狗劝夫》、
《败子回头》、《杜十娘》等剧中所创新的唱腔,受到观众的欢迎,同行们也予以肯定。

1929年,倪俊声率戏班(倪家班)到克山县,常驻吉庆茶园演出。1931年,迁拜泉县小乐天
落子园演出。1933年,复至克山县,常驻庆丰舞台,并在讷河、嫩江等地演出。

东北解放后,克山县政府委托他组建克山县评剧团,演出《九件衣》、《恩仇记》、《王
贵与李香香》等新评剧。1951年,在该团基础上建立黑龙江省评剧团,他任副团长。1954年,
该团改为齐齐哈尔市评剧团。在此期间,他虽任领导,但仍参加演出。他演出的《圣人道》、
《刘巧儿》等新戏,在男声唱腔的改革方面又有新的突破。他参予创腔的《雨过天睛好前程》,
参加东北地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会,获艺术指导奖;他参加演出的《张恕海》、
辅导排演的《埋金全兄》,在黑龙江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会上,分别获优秀表演奖和艺术指
挥奖。倪俊声在旧社会历尽艰辛,由此养成尊师敬友的品德,虽他声誉日增,仍自俭济人。由
于他技艺精湛,许多旦角演员都争与他合作,在合作中,他热心帮助她们斟酌剧情,设计唱腔。
1956年,倪俊声调至黑龙江省戏曲学校任教,精心培养后一代。省内许多知名评剧演员都登门
求教,著名小生杨振邦、刘小楼和旦角喜彩玲、吴素舫均被收入门下。评剧舞台上的一些中坚
力量徐幽露、王翠云、刘艳露等都是他的嫡传弟子。

倪俊声以精湛的艺术实践和成就,参加1949年东北文代会。1953年,他获东北戏剧汇演荣
誉奖。1956年,获黑龙江戏曲汇演荣誉奖和哈尔滨市劳动模范称号。1961年,当选为中国戏剧
家协会黑龙江省分会副主席,还被特邀为黑龙江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970年2月14日,倪
俊声因病逝世,终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