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贺福泉

贺福泉




贺福泉 (1893~1972),字廉仿,号莲舫。祖籍山东掖县,生于法库(今辽宁法库县)大孤
家村。其父贺熙钧开大车店兼务农。贺福泉幼年就读于私塾,后在奉天省(今辽宁省)铁岭、奉
天(今沈阳)读中学,继而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18年,该学院与山东齐鲁医学院合并,因他
多次反对洋人欺辱中国学生,后被校方开除。他为谋生计,投效东北军,在第二十九师任上尉
军医长,后任哈满护路军司令部医官。1922年,重回齐鲁医学院学习。1924年毕业后,相继在
北京协和医院、山东泰安博济医院、辽阳县官医院任医师、内科主任。1926年,任东北军第八
军中校医官。1927年9月,受黑龙江保安副司令万福麟之聘,到省城齐齐哈尔任陆军医院兼官
医院(今市第一医院)上校院长。当时,医院仅有五六间砖房,10多名医务人员,只能治疗常见
内、外科疾病1928年9月,万福麟筹款32万元,由贺福泉主持在原址建成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
新医院,贺福泉撰写《重建黑龙江医院记》详叙建院始末,刻于一铜牌上(后遗失)。新医院为
3层水泥砖木结构,共50多间,设内、外、妇、儿等科及x光室、细菌室等,成为初具规模的综
合性医院,使齐齐哈尔乃至全省的医疗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他还在医院附设公立医学校,自
任校长,安排资深医师授课,培养医务人员。到1933年,共培养医务人员80余人。

“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部在江桥抗击入侵日军,贺福泉组织陆军医院救治100多名负
伤的战士。东北沦陷后,日伪当局派孙吉士接管陆军医院,并让贺福泉继续任院长。贺以头痛
病重为由,不去上班。日本人多次登门请他出任,均遭拒绝。

“八一五”抗战胜利后,贺福泉参加了齐齐哈尔市治安维持会(后改为解放委员会),并加
入国民党,成为知识界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人士。

齐齐哈尔市解放初,贺福泉被省市参议会聘为参议员。当时,他对共产党还没有正确的认
识,认为共产党的政权不会长久。在土改初期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中,他的房产、财物被没收,
还受了批斗,由此他心怀“士可杀不可辱”的愤懑,一度不向共产党靠近。至1948年,他经过
几年观察和接触,觉得共产党干部对群众和蔼可亲,办事认真,与国民党的宣传大不一样,思
想开始发生变化,但仍采取坚守中立的态度。东北解放后,他听亲友多次说,“蒋介石政府的
军政人员大吃大喝,又赌又嫖,贪污受贿,腐败极了”,思想有很大触动。此时,他的族弟
(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某团政委)来到齐齐哈尔,与他进行亲切深刻的长谈,彻底改变了他的思想。
不久,市政府对土改中的问题进行纠偏,归还了他被没收的全部房产。共产党的政策使他再次
受到教育,他认识到共产党深得民心,只有这样的党才能治理好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贺福泉在新政权建设中,任居民组组长。1951年,又被选为一区(今建华
区)二街街道干部,还用自己的医术免费为群众诊病治病因为心情舒畅,他工作做得很有成绩
,并被评为模范军属。1953年,被选为区人民代表,感到这是党和政府对他的信任,对街道工
作干得更为积极主动。他每天起早贪黑,拄着手杖,走街串巷,深入群众,宣传党的粮食统购
统销政策,动员群众认购建设债,组织街道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均取得突出成绩,因此被评为
街道宣传和卫生工作模范。

1955年7月,贺福泉作为社会知名人士被选为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特邀委员。

此后,他积极参加市政协的各种会议和活动,经常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在私有房产改造
中,他将26间民房、12间门市房及自己住的一间大瓦房参加改造,为全市社会主义改造起到了
带头和推动作用。1956年9月,贺福泉被选为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后又任市政协副
秘书长。他到市政协机关工作后,严格要求自己,按时上下班,风雨无阻。政协的各项活动,
他都组织并带领工作人员安排得井井有条,积极参加、组织政协委员去农村、工厂、学校、卫
生部门视察活动。对分管的财务工作认真负责,各项经费开支都要详查用途后,才盖章认可。
1957年1月,民革齐齐哈尔/J警组成立,贺福泉为小组成员之一。他利用个人的社会名望,多
方奔走,广泛接触,先后发展28人加人民革。1958年9月,民革齐齐哈尔市委员会召开第一次
党员大会,贺福泉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1972年5月,他患急性肠炎,医治无效去世,终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