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涛
耿 涛
耿涛(1921~1979),原名耿成尊,曾用名凯涛、任一。生于山东沂源县四区安乐村一个贫
苦家庭。7岁给地主放牛,11岁人村私塾读书,2年后转入村办小学。高小毕业后,到县城初中
补习班学习。
1938年9月,耿涛参加沂源县三区的抗战动员委员会,当勤务员。1939年2月,他加入中国
共产党。随即派往山东党校学习。后分配到四区任乡党支部书记。1940年1月至1945年秋,先
后任沂源县三区、沂中县二区、胡山区、城区区委书记。
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耿涛随东北干部工作队到达东北。1946年春,他到黑龙江省绥
棱县三区(今上集镇)任区委书记兼区长。1947年11月,调任拜泉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
县委副书记、县长。他在拜泉县工作4年多,工作兢兢业业,为拜泉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1952年2月,耿涛任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党委书记兼第一副厂长。1956年12月,任市委常
委、工业部部长。他深入各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调查研究,经反复思考,提出抓两头(抓厂领
导班子建设、抓基层班组建设)及以先进典型推动企业发展的建议。被市委采纳后,他带领工
业部干部深入工厂抓典型,总结经验。经过1年时间,总结出建华机械厂“工人参加管理”的
经验,得到市委、省委领导的重视。又结合华安机械厂“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结合”、庆华工
具厂“干部参加劳动”的经验,综合提炼出“两参一改”(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
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的工业企业管理经验,简称“三华经验”。耿涛亲自部署在工业企业中
试点推广这一经验。后又经中央领导加入长春汽车厂工人、领导干部、技术人员结合搞技术革
新的经验,形成完整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工业企业管理制度。此后,《人民日报》为此专
门发表社论,并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支持和肯定,把这一做法纳入《鞍钢宪法》,作为
社会主义企业必须遵循的五项原则之一。1966年10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发展“两参一改三
结合”制度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指示》。从此,“两参一改三结合”经验便在全国推广。
耿涛在市委工业部工作期间,多数时期工作在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国民经济困难时
期,他主动停止小灶食堂,到大食堂就餐。他工资不高,要供养老人和6个上学子女,在生活
上与同级干部比是最俭朴的。即使这样,他还挤出钱来帮助困难职工。工业部了解到耿涛家吃
粮困难,送去100斤粮票作为补助。耿涛知道后,将粮票退回办公室,并说:“困难是全国性
的,不只我一家,请用粮票救济最困难的同志。”他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使周围的干部群众
十分感动。
1964年10月至1966年3月,耿涛参加“四清运动”,先后任第七分团副团长(驻富拉尔基第
一重型机器厂)和华安地区工作团党委书记兼团长。1966年3月,耿涛任市委副书记(未到职)。
1966年5月,耿涛调任哈尔滨市委工业部长。同年8月,任哈尔滨市委“大串连”接待站站
长。1968年6月,任哈尔滨市革委会副主任。同年11月,哈尔滨市“造反派”以“走资本主义
道路当权派”的罪名停止他的工作,并接受批斗。1969年,他被“解放”后,任黑龙江省林业
总局党委书记。1970年,任黑龙江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副主任。在“文化大革命”中,耿涛以
高度的党性原则,在逆境中努力工作,敢于站出来说话,不怕被打倒。1974年,省革委会调耿
涛到一二二厂任党委书记。当时,厂内“派性”严重,秩序混乱,生产停滞。他一靠党中央精
神和领导班子团结,二靠职工群众,吃住在宿舍,工作在基层群众中,很快打开工作局面。为
解决职工住房困难,他毅然决定新建50栋平房。他亲自参加设计,解决建筑材料,动员职工自
建。仅1年左右,便建成平房50多栋,加上旧房,共为近千家解决了住房困难。同时,他亲自
到煤矿和各县,为职工解决烧煤和副食品紧缺的问题。广大职工对他一心为厂的忘我精神无比
敬佩,称他为“耿青天”。由于人心所向,领导班子团结,生产很快得到恢复。1974年4月,
第二机械工业部给该厂下达研制适用于农、林、地质、运输等方面的运一11轻型运输机任务。
1975年,耿涛团结全 厂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设计、制造、试验、总装,连续奋
战,于同年12月首次试飞成功,实现“当年设计、当年制造、当年上天”的创举。1978年,耿
涛调任第三工业机械部副部长兼一一二厂党委书记。当时,该厂“派性”仍很严重,生产停顿。
他到厂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恢复生产,不到4个月,工厂走向正轨。耿涛也因在艰苦环
境中积劳成疾。当年11月,发现他患晚期肝癌,当即入院治疗。1979年1月25日,终因不治逝
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