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毅夫
于毅夫
于毅夫 (1903~1982),原名于成泽,曾用名洪波、逸凡等。黑龙江肇东县人,生于双城
县辛家窝堡。幼年随父迁居海伦,就读于私塾。1917年,迁居天津。翌年,入南开中学补习班。
在五四运动中,于毅夫怀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去上海入同济大学预科学习。1922年,入北京平
民大学。1924年,转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
在此期间,他与学友刘德元、焦菊隐等主办《燕大周刊》,主编《京报》文学周刊,并发
起组织文学团体绿波社,同时加入中国文学研究会。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于毅夫代表燕大学生会参加北京学联组织的沪案后援会,并
发表文章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罪行。1926年,北京学生为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举行“三一八
”示威游行。于毅夫时为燕大学生会主席,他带领燕大学生向段祺瑞执政府请愿。1927年,北
伐开始,于毅夫投笔从戎,到郑州,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编辑股长。
同年秋,他离军去北京,任民国大学出版部总编辑兼图书馆馆长。
1928年,于毅夫到沈阳。同年秋,任黑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他实行开明教育,组织进
步师生宣传与支持东北和平易帜。时值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修筑满蒙5条铁路,黑龙江省掀起反
对日本筑路的群众运动。于毅夫联合齐齐哈尔各校校长,组织黑龙江省护路后援会并任会长。
同年11月,他组织’700余名学生到日本驻齐齐哈尔领事馆前示威。寒假期间,他率学生护路
请愿团赴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
1929年,于毅夫辞去省立第一中学校长职务,去北京参加东北学会,并在《华北日报》上
发表文章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1930年,他去天津,任东北军张学铭(时任市长兼公安局长)
随行秘书。“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于毅夫不满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拥护共产党的
抗日主张。同年冬,于毅夫迁居北平,始与燕大同学张放(中共党员)接近,并被吸收参加国际
军事情报工作。1933年初,于毅夫由张学铭荐任国民党北平军分会参事,他以此职为掩护,继
续做情报工作。同时,他还组织东北大学和北平各大学东北籍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6年7月,于毅夫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中共东北特支宣传委员,负责编辑《东
北之光》,宣传抗战和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西安事变后,于毅夫与陈先舟、张克威等东北军文
职官员成立图存学会,声援张学良、杨虎城。1937年初,于毅夫等人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筹备
成立统一的东北救亡团体,组织东北人士进行抗日活动。同年6月,东北救亡总会(简称东总)
成立,于毅夫被选为该会常委、宣传部长。党中央指定他为东总党组成员,翌年任党组书记。
“七七”事变后,于毅夫与张友渔、刘澜涛等人组织上千名抗日进步青年乘船前往上海,行至
烟台附近,淞沪“八一三”抗战爆发,因此滞留山东。在山东组建东总济南分会,推动韩复榘
抗日,在东北军中开展抗日活动。1938年1月,于毅夫从山东去武昌(时东总由南京迁此),任
东总机关刊物《反攻》主编。同年10月,东总迁到重庆,中共中央南方局任于毅夫为东总负责
人,并参加董必武、沈钧儒、邹韬奋等人发起的宪政促进会和救国会。1946年初,于毅夫被重
庆国民党特务机关列入黑名单。周恩来等命他撤离重庆去香港。到香港后,在廖承志领导下,
于毅夫以东总负责人的身份作流亡香港的东北文化人士的统战工作。同年12月,香港被日本帝
国主义占领。他冒极大危险组织爱国民主人士和文艺工作者撤退,保护了一批党的干部和文化
工作者。1943年4月,于毅夫按周恩来指示到淮南解放区,任新华社华中分社总编辑。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于毅夫奉中共中央指示,带领东北籍干部回东北开辟工作,
中共中央东北局任命他为嫩江省主席,于11月到达齐齐哈尔。11月7日,中共嫩江省工作委员
会成立,于毅夫为委员。11月15日,嫩江省政府成立。于毅夫亲自起草《告全省父老兄弟书》,
宣传建立新政权的宗旨,动员人民支持新政权、建设新政权。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网罗日伪残
余势力,极力破坏新政权的建设,企图暗杀于毅夫。经国民党党务专员办事处赵岳山等的秘密
策划,指派匪徒张风等于12月24日夜,潜人主席宿舍,因误入省政府代理秘书长马识途房间,
遂将马杀害。12月30日,嫩江省和齐齐哈尔市党政军机关暂移甘南县(后迁往讷河县)。
1946年4月24日,齐齐哈尔市解放,嫩江省和齐齐哈尔市政府迁回。1947年初,开展土地
改革运动。于毅夫亲自下乡,发动群众,斗地主、分田地。他热情朴实,毫无官气,群众亲切
地称他为“我们的老乡于主席”。解放战争时期,于毅夫在支前工作中提出“好车好马送前线”。
他非常重视前方下来的伤病员救治工作,亲自负责安排,还亲自选定建立西满烈士陵园的地址。
在土改高潮期间,于毅夫组织春耕工作队,掀起农村大生产运动。他亲自到龙江县调查研究光
明村合伙班子的情况,并撰写《春耕视察记》。于毅夫对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嫩江
省政府初建时,他邀请留学美国的省立师范学校校长张治平任建设(实业)厅长。他还主持召开
各界知名人士座谈会,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向与会者提出协助民主政府工作的希望。1946
年,省政府成立联合中学,于毅夫在开学典礼上,勉励教师们同心协力把学校办好。同年冬,
他指示教育厅利用寒假组织教育工作者大会和青年学园,他为大会作《知识分子的任务和出路》
的报告,在文教界中产生深刻影响。在民族工作中,他下令对土改中处境困难的少数民族上层
人物采取保护措施,真诚地与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兄弟交朋友,帮助他们发展生产。
1949年5月,嫩江省和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于毅夫任省主席、省委常委兼省委统战部长。
同年9月,他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1年,中共中央东北局为便于统战工作,决定于
毅夫参加民主同盟。
1952年11月,于毅夫调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6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8年,于毅夫响应党中央关于干部下
放锻炼的号召,到吉林省永吉县任县委第一书记。1960年,当选为吉林省委书记处书记,分管
农业工作。1964年春,于毅夫因下乡劳累过度,两次摔倒伤势严重,遂向党组织提出退位让贤。
党中央批准了他的请求,改任他为全国人民政协常务委员会常委。
“文化大革命”中,正在疗养的于毅夫被诬陷为“大特务”、“东北帮”,被监禁7年,
身心受到极大摧残。1975年,获释时,身体极度衰弱,但他仍坚持力所能及的工作。粉碎“江
青反革命集团”后,1978年党组织为于毅夫彻底平反,出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吉林省政协
副主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正确路线,他写信给邓小平、陈云表示坚决拥护,并
为统一大业献计献策。1981年6月11日在长春病逝,终年79岁。老战友们沉痛赋诗悼念:“老
大犹怀赤子心,毅夫最是老实人。污泥百出终不染,留得洁身启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