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恒昌
马恒昌
马恒昌(1906~1985),辽宁人,生于辽阳西马乡东马峰村。父亲给地主赶车,在翻车事故
中身亡。为谋生计,他10岁便到地主家当牛倌,17岁到抚顺发电厂学徒。1932年起,先后到沈
阳兵工厂、宫田制作所、沈阳电业局做工。1947年10月,到国民党沈阳市联勤总部第四汽车厂
当工人。1948年10月前,他两次回乡务家。
沈阳市解放后,军管会接收了第四汽车厂,改称军工部直属第十四机械厂(后又改称沈阳
第五机器厂)。这时,马恒昌回到工厂,在一车间做工。他同9位苦大仇深的工人组成一个车工
小组,被选为组长,带领大家在敌机轰炸中坚持生产。一次因病,他高烧达39度,仍坚持生产,
提前5天完成任务。马恒昌在车间中共党代表王金平的引导下,利用小组会讨论保证产品质量
的措施,制订“首件交检”、“三人技术互助”等制度,建立起“中午技术研究会”、交接班、
卫生值日、设备保养、保证产品质量等规章制度,做到“小组的事大家管,小组的活大家干”。
同时,组织读报组,学习时事政策。每周召开一次生活检讨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工
人主人翁意识。这种结合生产建立的工人参加民主管理的规章制度,是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史上
的创举。
1949年3月,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马恒昌领导的车工一组向全厂70多个班组发起开展生
产竞赛活动倡议。马恒昌同车工一组搞技术革新,创制出斜度板胎具,提前完成生产计划,产
品质量达100%。经评比,车工一组获得工厂颁发的“生产竞赛模范班”奖旗,并被命名为
“马恒昌小组”。同年3月,马恒昌加入中国共产党。至年底,马恒昌小组10名工人,有7人创
造10次生产新纪录,改造18种卡具,生产7 000多个零部件无一件次品。全小组荣立一等功1次,
二等功9次,三等功6次,并多次荣获工厂、沈阳市总工会、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授予的奖旗。
解放初期,工厂各种生产器材供应非常缺乏,马恒昌响应工厂尽快恢复生产的号召,主动
捐献一把百分尺。由于他的带动,全厂形成捐献器材的热潮,随之东北地区掀起了学习马恒昌
小组经验的活动。《沈阳日报》、《东北日报》、《工人日报》不断发表报道马恒昌组经验的
文章。1949年6月起,马恒昌先后被评为沈阳市机械局特等劳动模范、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
东北工业部特等劳动模范。1950年9月,他代表马恒昌小组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会上,马恒昌小组被授予劳模小组称号,马恒昌被命名为全国劳动模范。同年9月30日,马恒
昌在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的国庆宴会上代表东北地区劳动模范,向毛泽东主席敬酒。其时,中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向毛主席介绍说:“这就是马恒昌小组的组长”。毛主席说:“我知
道,我知道。”马恒昌激动地说:“为毛主席的健康干杯!”毛主席说:“为工人阶级的幸福干
杯!”此后他12次见到毛泽东主席,多次受到周恩来总理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50年,沈阳第五机器厂奉命分迁部分职工和设备到齐齐哈尔市,另建第十五机械厂。马
恒昌小组第一批迁到齐齐哈尔市。1951年1月11日,马恒昌小组向全国工人阶级提出开展爱国
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立即得到全国18000多个小组的响应。这一年,马恒昌被选为中华全国
总工会劳动部副部长。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月全面完成国家计划,产品合格率达99.61%,创
造了39项新记录,提出和实现23项合理化建议,给国家增加的产值相当于366.8吨粮食。
1951年底,马恒昌被选送到沈阳东北工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文化。在学习期间,马
恒昌参加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慰问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并受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
共和国金日成首相的接见。1956年3月,马恒昌从工农速成中学毕业。对于50多岁的人来说,
学文化困难很多,他凭着坚强的毅力,靠着滴水石穿的精神摘掉了文盲帽子。回厂后,被提升
为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十五机械厂改名)的总机械师,负责全厂的动力设备和机床的维修保养
工作。在他担任总机械师的23年中,机床完好率一直符合国家的要求。
“文化大革命”中,马恒昌在工厂生产指挥部工作,始终坚持指挥生产。在此期间,马恒
昌小组一直坚守岗位,坚持搞好生产。他顶着“造反派”的压力,深入车间,动员工人坚守岗
位,坚持生产。一天,一群“造反派”闯进生产指挥部,要批判“唯生产力论”。马恒昌气愤
地站起来说:“搞生产的人如果有罪的话,那么停工停产的人就有功啦?是不是?”他接着说:
“大家想想看,如果工人不生产,农民不种地,咱们大伙吃什么?穿什么?这样下去,国家会变
成什么样子?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造反派”们听了无话可说,灰溜溜地走了。
70年代初期,马恒昌兼任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任,多次带领省市先进刀具推广队
到外省市推广和学习先进经验。1973年,他带领市先进刀具推广队到全国19个省市40多个工厂
学习和表演,除推广本市的先进经验外,还带回外地先进经验和先进刀具25种。回到工厂,推
广了不重磨刀具,节约了原材料,提高了生产效率。1974年7月下旬,马恒昌又带领省先进刀
具推广队赴广西柳州参加全国刀具推广表演会。在表演会上,他亲自表演了高速车铜,从技术
上解决了铜沫飞溅的问题。1978年1月4日,马恒昌在第二机床厂科学技术大会上说:“刀尖虽
小,潜力很大。只要磨磨刀尖,改改角度,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几倍。可以在不增加设备,不
增加厂房,不增加劳动力的情况下,实现优质高产。”这是他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听者无不叹
服。他创建的马恒昌小组,从他创制出的第一个斜度板胎具开始,至1985年一直坚持技术革新。
36年间,共实现技术革新930项,学习和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118项,分别提高工作效率0.5
倍至60倍。
马恒昌是一至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
员。1978年10月,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九届执行委员。他作风质朴,自律很严,从不居功
自傲,不搞特殊化。有一年夏天,马恒昌到武汉市办事,天气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旅馆服务
员知道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人大代表,又想到他是北方人怕热,便拿来一台电扇。当他得
知增加一台电扇每天要增加5角钱宿费时,便连连摆手说:“不要,不要,谢谢您!”后来他买
了把蒲扇扇起来。随行人员对他说:“你这样大的年纪,该享受享受了,为啥还这么节省?”
他说:“工人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咱们一分钱也不能乱花呀。”马恒昌有两个亲戚想进城里工
作,曾找他商议,他没有答应。他有个侄子在营口市服兵役,来信求他给说句话,复员后到齐
齐哈尔市落户。他回信说:“国家对复员问题有政策,从那里来,回那里去。你是辽阳农村兵,
还应该回到辽阳农村去。”一次,马恒昌因公出差路过家乡,特地去看他的侄儿,侄儿对他说
“伯父那么大的名声,我们一点光也沾不上!”马恒昌语重心长地说:“不能搞那一套,谁搞
那一套谁臭。职位越高,名声就越臭。个人臭了是小事,是共产党员就会熏染全党,咱们不能
那样做。”一席话说得他侄儿心服口服。
1979年4月,马恒昌任第二机床厂党委副书记。1982年11月,改任第二机床厂顾问后,组
织上三番五次地动员他去住楼房,可他总是笑呵呵地说:“住惯了的地方,不搬了。”直到
1983年,组织上为照顾他老伴的生活方便,他才搬出住了33年的平房。
1983年10月,马恒昌因患癌症住院。住院期间,中共中央、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中共黑
龙江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省总工会,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
府、市总工会等领导先后到医院探望。1985年7月18日,马恒昌与世长辞,终年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