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总述

总述



齐齐哈尔城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建城后,以“扼四达之要冲,为诸城
之都会”闻名遐尔,是东北地区最为紧要形势之地。康熙三十八年(1699),黑龙江
将军移驻齐齐哈尔城。从此,齐齐哈尔作为黑龙江省和省会所在地长达255年之久。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0多年的建设,齐齐哈尔市已成为国家和黑龙江省重要的重工业
基地、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之一,拥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实力。昔日落
后的消费型城市,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能力,以机械、冶金工业为主,城
乡一体,产业配套,功能齐全,协调发展的新兴综合性工业城市。1984年,被国务院
正式列为全国13个较大城市之一。

齐齐哈尔位于黑龙江省西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5°53′~48°56′,东经
122°24′~126°38′。东与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南与吉林省白城地区,西域内蒙古
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北与黑龙江省黑河地区接壤。1985年末,齐齐哈尔市辖龙沙、建
华、铁锋、富拉尔基、昂昂溪、碾子山、梅里斯7个区和甘南、龙江、讷河、克山、
克东、杜尔伯特、依安、林甸、拜泉、泰来、富裕11个县。总面积5.26万平方公里,
其中市区面积4365平方公里。总人口570万,其中市区人口126万。市区面积人口
密度每平方公里293人。齐齐哈尔市区有汉、满、回、达斡尔、朝鲜、鄂温克、柯尔
克孜、苗、鄂伦春、锡伯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7.47万人,占市区人口的6.1%。
齐齐哈尔市的地质构造属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和第三隆起带的交接处,
嫩江大断裂通贯嫩江平原。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小兴安岭南麓,中
部和南部为嫩江冲积平原。平均海拔200~250米。占市区面积94%的东部地区
为嫩江冲积平原,是主体地貌类型;占6%的西部地区为低山丘陵地貌类型。
大地貌类型虽比较简单,但由于风化、流水、风力和融冻等外营力的作用,微
地貌却复杂多样,流水地貌、风沙地貌、重力地貌遍布市区。市区气候属中温
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点显著: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短暂
霜早,冬季寒冷漫长。年平均降水量415.5毫米,其中7、8、9月降水最多。
年平均气温3.2℃,气温最低的1月份平均为-19.6℃,气温最高的7月份平均
为22.8℃。无霜期136天。年平均日照2 867小时,平均日照率为64%。夏季
昼长多于15小时的达78天。年平均热辐射量为110~120千卡/平方厘米。市区
热量辐射和日照充裕,雨热同季,水、热、光照在同一时期内优势组合,极有
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为市郊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市区水资源丰富,
水质良好。一江六河(嫩江干流及其支流阿伦河、音河、二沟河、库勒河、雅
鲁河,另外有乌裕尔河)年平均入境水量172亿立方米,地下水储有量16.2亿
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年可利用量达56.74亿立方米,人均年占有水量4 365
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年占有水量2 800立方米的1.55倍。市区地处松嫩平原腹
地,有耕地231万亩,草原231万亩,林地31万亩,水域27万亩,苇塘30万亩。
土壤主要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草甸碱土、草甸盐土、草甸土等,大部分
土壤热量高,适性好,肥力较高,为全国少数黑色土壤区之一,是发展粮食、
经济作物和畜牧、林业的优势条件。
市区有貉、貂、兔、狐狸等数十种野生动物和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鹤、
飞龙等几百种珍贵鸟类。江河湖泊中盛产鳌花、鲫鱼、鲤鱼、草根、胖头、白
鲢等多种鱼类。辽阔草原上,盛产党参、刺五加、防风、龙胆等数十种名贵药材。
有储量丰富、品位较高的花岗岩、珍珠岩、麦饭石、玛瑙石、
沸石、石英砂、膨润土、硅藻土等20多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富拉尔基区地下
油层分布面积较广,地质储量和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市区旅游资源丰富,一
些独具北国风光的风景名胜、历史遗迹闻名遐迩。有天高湖阔、水草肥美、
珍禽鸟类繁多,被列为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占地87公
顷,湖光山色融为一体,绿树红楼交相辉映,水榭拱桥错落有致的龙沙公园;
有碧水环绕,点点沙滩,丛丛绿树,处处楼台,路路通幽,集人文与自然景
观为一体的明月岛;有驰誉中外,巧夺天工,堪称北国一绝的龙沙冰景。此
外,还有清真寺、大乘寺、寿公祠、关帝庙和著名的昂昂溪新石器文化遗址
等历史文物古迹。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齐齐哈尔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
质基础。
“齐齐哈尔”,为达斡尔语,是“边疆”或“天然牧场”之意。又因齐齐
哈尔城建于齐齐哈尔屯附近的卜奎站,故亦称卜奎城。齐齐哈尔还有“龙沙”、
“龙城”等别称。由于扎龙自然保护区内鹤类众多,尤以丹顶鹤闻名于世,
所以近年又有“鹤城”之美誉。

据史籍和文化遗存佐证,早在1.1万年前,已有先民生息、繁衍在齐齐
哈尔这块黑土地上。他们沿嫩江两岸而居,以渔猎为生。齐齐哈尔市区辖境,
夏商周时期属索离国;秦汉时为夫余国属境;魏晋南北朝时期属鲜卑和豆莫
娄;隋唐时期属室韦都督府管辖;辽代属上京路、东京路;金代属上京路、
北京路;元代属辽阳行中书省所辖的开元路和水达达路;明朝先归属大宁都
指挥使司,后属奴儿干都司。
清初,齐齐哈尔地区属盛京内务府管辖,不久归属宁古塔将军。康熙二
十二年(1683)起,改属黑龙江将军管辖。康熙二十四年(1685),设卜奎
驿站,负责官衙来往公文传递等事务,并逐步成为黑龙江西部地区诸驿站的中心,
后因人烟渐密遂发展为村落。康熙三十年(1691),清廷准奏在卜奎站建齐齐哈尔城,
并授索伦总管玛布岱副都统衔,掌管建城事宜。康熙三十八年(1699),黑龙江将军
衙门移驻齐齐哈尔城。直至清末,黑龙江将军衙门与齐齐哈尔副都统衙门合署管辖
齐齐哈尔。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省城设黑龙江分巡道及其所属的黑水厅,管辖
齐齐哈尔。次年,裁撤齐齐哈尔副都统。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废黑龙江将
军,建黑龙江行省,将黑水厅改为龙江府,齐齐哈尔由省垣巡警局和龙江府管辖。
民国时期,1924年,成立黑龙江省城市政公所,管理齐齐哈尔市政事宜。1929
年,黑龙江省城市政公所改组为黑龙江省城兼商埠市政局,主管黑龙江省城齐齐哈
尔及商埠界内市政诸事,直隶于黑龙江省政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
国主义侵占齐齐哈尔,设置伪满龙江省,齐齐哈尔仍为省城。1936年,建立伪齐齐
哈尔市公署,隶属伪满龙江省公署。此为齐齐哈尔设市制之始。
1945年11月,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成立民主政权齐齐哈尔市政府,隶属嫩江
省。1947~1949年,先后隶属黑龙江嫩江联合省、黑龙江省。1954年,黑龙江省会
由齐齐哈尔市迁往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始为省辖市。1958年,齐齐哈尔市划归嫩
江专区专员公署管辖。1960年,嫩江专区撤销,其所辖各县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
始行市管县体制,齐齐哈尔市复为省辖市。1961年,恢复嫩江地区专员公署,齐齐
哈尔市及所辖各县归其管辖。1964年,齐齐哈尔市再次改为省辖市。1967年,齐齐
哈尔市人民委员会撤销,成立齐齐哈尔市革命委员会。1980年,齐齐哈尔市革命委
员会改称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1985年,嫩江地区行政公署与齐齐哈尔市合并,再
次实行市管县体制,齐齐哈尔市仍为省辖市。
齐齐哈尔自建城至今,境域变化较大。齐齐哈尔建城时,内外城总面积2.4平方
公里。至1913年,省城齐齐哈尔辖地扩展到6.3平方公里。1928年,省城开辟新商
埠区,城区面积增至22.8平方公里。解放后,为适应城市发展,从1948~1960年,
先后4次将周边原属龙江、富裕县的一些村、镇划归齐齐哈尔市,使市区总面积猛增
到4 365平方公里,直到1985年末。由于市区面积迅速扩大,使齐齐哈尔逐渐形成比
较典型的以城带乡,一市多镇的发展格局。现在,距离中心城区较远的富拉尔基、昂
昂溪、碾子山、梅里斯等区政府所在地,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卫星城。

齐齐哈尔人民自古以来富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三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为捍
卫民族独立和尊严,为开发和建设齐齐哈尔,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和牺牲。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美、法、日、俄等八国联军,为实现在华利益大举
进犯中国。由于清廷在军事上节节失利,以至北京失陷,是为“庚子之乱”。嗣后,
沙俄以保护中东铁路为由,向黑龙江将军寿山提出俄军进驻哈尔滨的无理要求。遭到
拒绝后,俄军便肆意侵犯东北地区。寿山遂令所部清军坚决予以痛击。由于清廷腐败
和投降派干扰,寿山将军联合东北三省共同抗俄的谋划未能实现,致使黑龙江清军伤
亡甚重,黑河、瑷珲等城先后失守。俄军直逼齐齐哈尔城,寿山所部陷于孤立无援的
困境。在这民族危亡的关头,寿山将军决心率孤军誓死抗敌。然而,此时却接到清廷
与沙俄议和停战之电。寿山耻于丧师失地,怀着“欲战不能,疆土不保,负罪甚深,
惟有殉国而谢桑梓”的悲愤,遂卧棺中,命卫士枪击,壮烈殉国。兵临城下的俄军却
撕毁议和协议,欲炮击齐齐哈尔。在城毁人亡的危难之际,营务处总理程德全愤然出
城与俄军抗辩,以身挡炮口,置生死于度外的凛然正气,迫使俄军停止炮击。从而保
全了齐齐哈尔城,使全城百姓在一场顷刻即发的灾难中得以幸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不到一周时间便占领辽、吉两省。为达到
霸占整个东北的目的,又悍然驱兵向黑龙江省进犯。在强敌压境,省城要员闻风避逃,
汉奸乘机肆虐为虎作伥的紧急形势下,临危受命的爱国名将、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马
占山将军,出于民族义愤和爱国守土之责,不顾敌强我弱的严重态势,“以孤留塞外
数旅之众”,毅然决然地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江桥抗战”。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
斗中,马部官兵同仇敌忾,英勇无畏,数千将士,血洒疆场。经过16天血战,马占山
将军及其所部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毙伤敌军3 000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
张气焰,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开了中华民族武装抗日的先声,堪为中
国抗日战争史上悲壮而光辉的一页。
齐齐哈尔沦陷后,为推翻日伪政权的血腥统治,一些革命先驱者为救亡图存,同
日伪当局进行了英勇无畏、前仆后继的斗争。1934年,共产党员王甄海(王复生)来到
齐齐哈尔,以《黑龙江民报》社长的身份为掩护,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翌年,共
产党员金剑啸来齐任《黑龙江民报》副刊编辑,发表大量揭露日伪黑暗统治,讴歌抗
日志士和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作品,并组织“白光剧团”,公演进步话剧,宣传爱国
思想。1936年6月,王甄海、金剑啸等被日伪当局逮捕。同年8月,于齐齐哈尔英勇就
义。在此期间,国民党员、时任伪满黑龙江省教育厅长的王宾章,不忘民族大义,以
学校为阵地,宣传“人心不死,国家不亡,抗日政策在本省现在宜以注重青年思想教
育,不忘祖国,仇视日寇为上”的主张。同时,他还积极支持、掩护爱国志士的抗日
活动。后被日伪当局逮捕并不幸遇难。1941年,东北抗日联军医官、共产党员王耀钧
在齐齐哈尔养伤期间,秘密组织了“北满执委部”,在齐齐哈尔等地开展抗日救亡活
动,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抗联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同年11月,王耀钧等“执委部”成
员114人不幸被捕,不久王耀钧便被判处绞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
生命。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齐齐哈尔市。全市人民终于摆脱14年的殖民统治,
开始了新的生活。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在清剿土匪、土地改革、发展生产、支援全国解放战
争中,涌现了剿匪勇士孙瑞廷,为掩护嫩江省政府主席于毅夫而英勇牺牲的马
识途,为发展和传播革命文艺而献身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为支援辽沈战役冒
着敌机狂轰滥炸运输军需物资、荣获特等功的三00五次军火列车先进集体。新
中国成立后,涌现了全国第一个倡仪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著名劳动模范马
恒昌,为救助落水青年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年轻政法干部沙涛……
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这些英雄人物的不朽业绩,将作为宝贵的
精神财富,永远滋润着这片美丽富饶的黑土地,永远激励着勤劳智慧的齐齐哈
尔人民。

齐齐哈尔市的工业,是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及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解放前,齐齐哈尔市仅有一些加工油、酒、米、面、铁、木、皮的小手工
业作坊,及几家机械维修工厂。根本无大工业可言。1947年以后,为了支援解放
战争,相继开办一批加工军粮、军服和修理车辆、枪械的工厂。到 1949年,全市
全民工业企业达35个。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又陆续新建了
砖瓦、制材、玻璃、油毡、五金等一批工业企业。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巩固
国防,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下令“南厂北迁”。
当时由辽宁迁来齐齐哈尔的大型工业企业有现在的和平机器厂、华安机械厂、第一
机床厂、第二机床厂、车辆厂 (由皇姑屯车辆厂与齐齐哈尔车辆厂合并)。到1952年,
市区工业企业发展到61家,比1949年增加近1倍。齐齐哈尔市作为国家重工业基地之
一的基础框架和基本规模已经形成。“一五”时期,是齐齐哈尔工业发展的辉煌时
期。这期间,国家根据资源状况、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等综合条件,把156项重点工
程中的热电厂、北满钢厂、第一重型机器厂,以及694项限额以上的13个新建扩建项
目配置在齐齐哈尔市。随着这些重点工程和新建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不仅有力地带动
了地方工业的发展,而且使齐齐哈尔市的工业产生了一次重大的历史性飞跃。这时的
齐齐哈尔,已成为远近闻名,国家瞩目,以机械、冶金、军工、机车车辆制造和电力
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
彭德怀、叶剑英等,先后来齐齐哈尔市视察工业建设情况,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部和
职工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到1957年,全市工业企业达到1649个,工业总产值由19
52年的1.39亿元增加到5.64亿元,增长3倍多。
1958~1976年,齐齐哈尔市的工业,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基本处于曲折起
伏,徘徊不定的状态。“大跃进”的前3年,工业有很大发展,先后有第一机械厂、农
机厂、橡胶厂、富拉尔基纺织厂、榆树屯化工厂、黑龙江化工厂等大中型地方国营工业
企业建成投产。19印年,工业总产值达到 161%3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但是,由于
指导思想脱离实际,急躁冒进,造成各方面比例严重失调,再加上苏联撤走援建专家和
农业连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使工业生产急剧下跌,1961年工业总产值仅为54659万元。
经过3年调整,1跖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495万元。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后,各工厂企业的领导指挥系统、正常生产秩序、各项规章制度乃至一些厂房设备遭到
严重破坏,使刚刚得到恢复的工业生产再度陷入困境。 1968年,工业总产值下降到
83 954万元。经过广大干部和职工的积极努力和各项卓有成效的整顿,工业生产逐渐好转。
1976年,工业总产值上升到 137 982万元。
中共十一后三中全会以后,齐齐哈尔市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期间,全市
工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指引下,不失时机
地抓了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的调整,以上轻纺、上电力、上建材,机械、电子工业转产
转向为目标,大打地方工业翻身仗。由于注意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坚持
按行业和企业确定发展重点,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改造和新技术设备的引进,大力推进技
术进步,从而逐步形成了适应齐齐哈尔特点的工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以增强企业活
力和转换企业机制为中心,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扩大企业自主权,实
行两步利改税,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改革单一的经济结构,大力
发展集体经济,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发展各种形式的联营联合,等等。企业开
始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全市工业不仅形成包括机械、冶
金、电子、纺织、化工、塑料、造纸、医药、食品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群体,而且走
上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到1985年,工业企业达1115个,工业总产值达到
31.68亿元,比1949年增长近100倍,比1978年增长80.26%。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
由1978年的72.7:27.3,变成68.7:31.3。

农业是齐齐哈尔市的重要产业。19牦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息和土地
问题的指示》,发动和组织郊区农民群众,开展反奸清算斗争,将6万余亩日本侵略者的
军用开拓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1947年10月,中共中央《中国土地法大纲》下达后,土
地改革在全市铺开,反封建斗争形成高潮。约占市区1/3人口的贫民,分到住房或粮食、
衣物等。到1948年,土改基本结束,彻底砸碎了套在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废除了封建
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
到1949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立即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的指示精神,积极引导
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市郊组织起84个生产互助组,参加农户420户。1952年,3 230户
农户组成618个互助组, 占总农户的77.64%。互助组显示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解
决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困难。1953年春,根据政务院《关于一九五二年农业
生产的决定》精神,在宛屯、衙门屯进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试点工作。到1955年,初
级社发展到 392个,为市郊农业合作化奠定了基础。同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合作
化问题的决议》下发后,本着“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到1956年,市郊建成113
个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参加农户24199户,占总农户
的98.3%。至此,市郊实现了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胜利地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7年,“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市郊农业有较大发展,菜、肉、蛋、鱼、乳等副
食品生产均有增长。但由于大型工业企业的迁入和兴建,全市人口急剧增加,副食品仍
供不应求。同年8月,市委作出“改组郊区农业生产,建设副食品生产基地”的决定,明
确提出市郊农业生产要为城市服务的方针。1958年,经过调整农业生产布局,蔬菜生产首
次实现自给有余。同年,市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将113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11个以全民经济为主,以国营大工厂为轴,城乡、政
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在“大跃进”中,市郊农村普遍刮起贫富队拉平,无偿调拨土地、劳
力和物资的“共产风”,随之发生瞎指挥、高指标、高征购等“左”的错误,严重地挫伤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连续3年自然灾害,到1961年市郊农业陷入困境,粮豆总产量比
1958年下降36%,市场副食品供应全面紧张,城市年人均供应猪肉0.6公斤,鸡蛋0.15
公斤。
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纠正“左”的错误,重新
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减少中远郊菜田,集中力量建设近郊商品菜基地。到1965年,建成7个
以近郊公社为主体的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同时,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
材”的办法,大力扶持城市居民养鸡养猪,收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市郊蛋鸡存栏猛
增到54.85万只,交售商品蛋比1961年增长14倍,生猪存栏比1961年增长209.4%。城市
蛋、肉敞开供应,年人均供应鲜蛋2.6公斤,猪肉11.3公斤,分别比 1961年增长17倍和18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由于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割资本主义尾巴”,限
制社员和城市居民经营自留地及家庭副业,取消农贸市场,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农业
生产受到严重挫折。城市菜、肉、蛋等副食品供应又趋紧张。1972年2月,组建蔬菜和猪
禽两个生产办公室(后并为副食品生产办公室),对副食品生产实行统一领导。同时,全面
落实国务院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加强菜、肉、蛋、鱼、乳、果生产。蔬菜供应有所好
转,畜牧生产开始回升。但市郊粮食生产一直徘徊不前,农民人均年收入仅100元左右。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开始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市郊农业进入发展新时期。1980年,为保障市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
需求,及时提出“把郊区建成副食品和轻工原料两个基地”的方针。1983年,市郊普遍实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
生产布局。本着粗改细、劣改优的原则,增加小麦、水稻、大豆的播种面积,积极发展经
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由1978年的3.3%提高到1985年的23.7%。城市蔬菜供应自
给有余;粮豆产量大幅度增加。畜牧业有了突出的发展,饲养专业户和重点大户大量涌现,
成为农业经济中一项专业化、高效益产业。1985年,畜牧业总产值4 144万元,占农业总产
值的22.5%,比1949年提高16倍。森林覆被率由1949年的不足1%,提高到9.7%,营造
的农田防护林,发挥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使无霜期延长7~8天。乡镇企业异军突
起,到1985年,已形成以中小企业为主,机械、冶金、轻化、纺织、建材、粮油加工、农
机具修造、交通运输、养殖种植等行业为骨干的乡镇工业群体,共有各类企业2152个,从
业人员1.75万人,约占市郊农村劳力总数的23.2%,总产值9 321万元,产品100多种。
乡镇企业的长足发展,使农村经济实现了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跨越,广大农民走出
世代赖以生存的黑土地,开始向生产深度和广度进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取得明显
进展,到1985年,已建立蔬菜、园艺、农机、养鸡、水产5个研究所,3所农业技术学校,
有农科人员535人,农科实用技术入户率达70%以上。1977~1985年,共有218项农业科
技成果获国家级、部(省)级奖。其中国家级192项,省(部)级84项。农田基本建设得到
加强,到1985年,市郊有万亩以上灌区8处,万亩以下引水和提水灌区41处,有效灌溉
面积55.4万亩,占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8.8%。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
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1985年农业总产值1.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91元,比
1978年提高3.9倍。

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区商品、物资的集散地,担负着近 1 400万人口
的商品流通和供应任务。
解放初期,由于日伪时期倒闭的民族商业尚未复苏,市区各类商业企业不足千户,
市场货源短缺,流通不畅,供应趋紧。为支援解放战争,保证城乡人民生产、生活需要,
市政府发布《齐齐哈尔施政纲领》,实行买卖自由,统一币制,稳定金融,并采取一系
列保护、扶持和发展私营商业的政策。同时,组建7处私营商场和全市第一家国营贸易公
司(嫩江实业公司),随后又办起一批合作商业。到1949年末,市区有国营商业19户,公私
合营商业 10户,合作商业30户;私营商业2428户,比1946年增长1.4倍。国营和合作商
业部门积极组织货源,缓和了市场供应紧张局面。
1953年起,实行统购统销。粮油、棉花、棉布实行计划供应,主要农副产品由国营
商业和供销社经营。“一五”时期,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先后成立24个专业公
司,增设针织、文化、医药批发站,负责市区商品采购、供应业务。国、合商业网点增
至229处,销售比重由1952年的61%上升到1957年的74%。在国营商业不断发展壮大的
同时,有计划有步聚地对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165户私营商业和3 704户
小商贩,统一纳入社会主义商业的管理轨道。1956年,市区公私合营商业零售额比
1955年增长72.36%。为活跃市场,繁荣经济,在铁东、南市场、北大桥及富拉尔基、
梅里斯等地开设23处农贸市场,允许干鲜蔬菜、瓜果、禽蛋、水产品等三类物资自由
出售。城乡商品交流渠道畅通,物价稳定,市场供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时期。
1957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6亿元,比1949年增长7.5倍。
1958年,“大跃进”期间,撤销百货、贸易、医药、五金等13个专业公司,农村
供销社由集体所有制变为全民所有制,公私合营商店、合作商店变为国营商店,集市
贸易停止。商业部门对地方工业品实行“工业生产什么,商业收购什么”的政策,造
成库存商品大量积压。3年自然灾害期间,市场商品特别是人民生活必需品严重不足。
在粮、油、棉等实行计划供应的基础上,对食糖、卷烟、糕点等多种商品实行凭票供
应,对肉、蛋等副食品采取压缩平时、保证节日、限量供应的措施。1962年起,根据
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市区商业系统调整地方工业品、农副
产品收购政策,恢复农贸市场,对部分消费品实行高价销售。千方百计增加货源,扩
大流通渠道,逐步扭转了市场商品短缺的局面。到1965年,市区社会商品零售额达
2.3亿元,比1957年增长72%,市场供应有所好转。
“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区商业机构大精简、大合并,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废
止,正常的采购和供应渠道被破坏。人民生活必需品尤其是副食品货源紧缺,家禽、
生猪年均收购量仅为1965年的30%。面对“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广大商业职工
积极设法组织货源,尽力做好市场供应工作。一些有条件的单位开始创办副食品生产
基地,以补充市场供应不足。商业部门采取“以蛋换料”的措施,大力扶持养鸡生产。
1967年,市区年人均供应鲜蛋1.85公斤,1970年增至2.35公斤,1975年达3.35公斤,
供应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大中城市中是最多的。1966~1976年,市区社会商品零售额仍
以年平均4.4%的速度增长。1976年,社会商品零售额3.4亿元,比1966年增长 3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区商业进行一系列改革,市场发生新的变化。1980年起,
改革长期以来国营商业对地方工业品实行统购包销的政策,代之以计划收购、订购、
选购和代销。市郊粮食征购实行一定5年不变,统购包干,合同定购;对猪、禽、蛋、
鱼、菜改派购为派购、议购相结合;允许农民完成征购、派购任务后,自由销售自产
的农副产品。一批小型商业和饮食服务企业,分别实行集体或个人承包,层层落实经
济责任制和经理(厂长)负责制。积极稳妥地进行流通体制改革。打破所有制界限和地
区分割、城乡分割、批零分割的传统模式,实行国营、集体、个体并举,地区通开、
城乡通开、批零通开,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区修、扩建17条商业街,兴办47处农贸
市场、11处轻工市场、10余处早夜市,形成大中小网点遍布城镇,批零配套,主要商
业街和市场相结合,国营大商店和街巷小网点疏密相间的新型市场体系。1985年,市
区商业零售网点10 703个,饮食服务网点 3 612个,分别比改革开放初增长5.52倍
和4.14倍。市区每千人拥有商业、饮食服务网点11个,商业、饮食服务人员52人。
1978~1985年,市区社会商品零售额年平均递增10.8%。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国、
合商业占 57.2%,比1978年下降32.8个百分点;集体、个体商业由10%上升到 42.8%。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商品充足,购销两旺。原来计划供应的副食品和日用工业品,除粮油、
食糖、棉布等少数品种外,其余全部敞开供应。

解放前,齐齐哈尔市政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到处是土房、土路、土井,可谓“无
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解放后,在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城市规模不断
扩大的形势下,市政府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基本需要出发,在旧政权留下的的
乱摊子上开始了艰难曲折的城市改造建设工作。 30多年来,历经艰难起步,逐年积累,
合理规划,全面发展的过程,如今的齐齐哈尔已完全脱去“土味十足”的旧时容颜,变
成一座道路宽敞,街巷整洁,高楼林立,绿荫覆盖,颇具现代规模和北国风情的美丽城市。
50年代,因把有限的财力大都用于经济恢复和发展,市政建设投入很少,给本来基
础设施就很薄弱的城市建设带来新的压力。1957年,提出“一市多镇”的总体规划,开
始着手改造旧城区;缓解市民居住紧张的状况。
60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战备的需要,城市建设基本停滞,城市基础
设施不足的矛盾更显突出。1969年,市区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0.7辆,在全国同等
规模城市中属中下水平;人均居住面积从1949年的4.4平方米降到2.7平方米。
70年代,城市改造和建设任务更为艰巨,城建部门和全市人民克服困难,积极努力,
使城市建设取得一定进展。1973年起,市区将各大企业住宅建设与城区改造结合起来,
采取以厂划片,连片改造的办法,实行住宅、公共建筑、绿化点、公用设施同步建设,
配套发展,从而使城市建设和旧城区改造打开了局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建设步伐加快。1979年起,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积极工作,逐步改善”的原则,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大家事情大家办”的方针,动员各
行各业和全市人民,每年办几件或十几件城市建设方面的实事。同时,敞开城市大门,多渠
道吸引资金,以加速城市的改造和建设。经过几年努力,成功地进行了环境卫生治理、上下
水管网改造、旧城区改造和其他公用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整体功能,住房、
乘车、供水、排水难的状况明显改善。1983年起,在制定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提出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开放,大家建设”的方针,采取“综合整治”、“市政公
用设施有偿使用”等办法,使城市建设又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1985年,进一
步强化按城市总体规划办事的意识,城市建设开始走上按规模、有计划成街成片改造旧
城区,分期分批建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功能的新路子,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1978年以来,坚持“为发展生产、为人民生活服
务”的建设方针和“以租养房”、“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大规模进行住房建
设。到1985年,市区住宅建设投资总额达4.17亿元,建成住宅282.5万平方米,人均居
住面积从1978年的2.73平方米增加到 1985年的3.8平方米,楼房占居住总面积的比例
由9%提高到35%。在中心城区建成胜利、建工、新民、红星等6个设施齐全、造型美观
的住宅小区。彻底改造了南市场、东市场、中心广场南侧等棚户区。
城市基础设施由改建扩建向全面配套方向发展。1985年末,市区有公用水源地13座,
日供水12.65万吨,是1949年的84倍。自来水普及率为 66.9%,基本结束了吃土井水
的历史。有排水干支线504公里,排水能力达 129万立方米。民用液化气使用率为23.5%,
集中供热面积占市区建筑总面积的20.3%。有公共交通车辆175辆,公交路线36条1132
公里,年客运量达6460万人次。有出租汽车124辆。市区形成公共汽车、电车和出租汽车
多类型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3.2辆,乘车难的问题明显缓解。
道路建设速度加快,打通并拓宽市府路、中华路、南马路、和平路、卜奎大街、永安大街
等22条主干道,巷道升级近500条。市区共有柏油路693.79公里,比1949年增加19倍,
其中高级路面172.78公里;扩建中心广场和站前广场。新建平安、南浦大型立交桥,
缓和了交通要道拥塞的状况。中心城区初步形成以中心广场为轴心的环形道路骨架。
环境质量有很大改善,环境保护逐步走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轨道。主要街道、
广场实现绿化、美化。1981年以来,植树272万株。至1985年,市区绿化面积2 085公顷,
绿化覆盖率10.1%,人均绿地面积2.98平方米。
垃圾清运初步实现箱装化、机械化,主要街道基本实现日产日清。环保部门对污染严
重的烟尘、污水和有害气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改炉、改灶、集中供热及污、废水处
理等措施,特别是引污治嫩工程的兴建和投入使用,使大气和嫩江水质污染得到控制,
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1985年,市区年废水排放量1.8亿吨,工业废水处理率达
60.6%,废水重复利用率达21.9%,基本上解决了污水浸淹农田和草原的问题,出
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同步提高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齐齐哈尔市交通、邮电事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黑龙江省
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通信中心。铁路、公路纵横交错,水运、空运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齐齐哈尔市区是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分局所在地,分局辖有16个车站。其中齐
齐哈尔车站是全国铁路系统19个特等站之一,每天接发列车38对。始发列车终到最远
站:南至南京,北至图里河,东至哈尔滨,西至呼和浩特。北京至莫斯科的国际列车
由市区的昂昂溪、富拉尔基站通过。年发送旅客2 359.7万人次,发送货物1 930.7
万吨。市区有县级以上公路13条,其中过境国道1条、省道2条,市区内里程516.24公
里。乡村公路发展到 61条640.4公里,形成以干、支线为骨架,市、县、乡、村相连
接的公路网。长途客运线路46条4177.8公里,可通往省内外14个县(旗)。市区乡村客
车通车率达84.9%。1985年,年客运量148.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 8 647.4万人公里;
年货运量219.4万吨,货运周转量416.07万吨公里。水上运输和民航事业日益发达。
为了发展内河运输,开发嫩江沿岸资源,1984年成立嫩江航运局,修建专业港口,1985
年货运量近百万吨。民航机场正在扩建,即将通航。昔日车马寥寥,帆影稀疏,交通闭
塞的边陲古城,如今已发展成为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四通八达的现代化城市。
市区邮电事业迅速发展。邮电设备连年增加,城乡邮电网络已经形成,成为黑龙
江省西部地区通信和邮件转运中心。1985年,市区邮政局(所)有 37处,是1949年的
12.3倍;邮路6 705公里,是1949年的7.3倍;年传递函件1 064万封(件),发行报刊
6068万份(期),总业务量居全省第二位。市内电话容量逐年成倍增加,电话机交换容量
达1.18万门,长话电路184路,电报电路54路。邮电业务总收入1 015万元,比1978年
增长1.68倍。国内、国际电信业务蒸蒸日上。电信通信手段正向光纤、数字、卫星通
信发展,通信方式开始向移动通信、无线寻呼等方面发展。

3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齐齐哈尔市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等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解放前,齐齐哈尔市仅有几所简陋的科研机构,科研项目仅局限于农业、医疗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组织实施科技发展
计划,组建科技情报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大力推广周期短、见效快、
效益好的科技成果。先后成立33个科技系列学会,科研范围扩展到机械、冶金、电子、
轻化工、纺织、能源、通信、建材、农业、气象、医药卫生、地质勘探等领域。80年
代初,开始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科研计划实行指导性和指令性相结合,科研经费采取
有偿为主,有偿、无偿、信贷、贴息相结合的办法筹措,扩大科研单位自主权,进行
所长负责制改革试点,拓展横向联合,开办科技市场,科技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
到1985年,市区有各类科研院(所)59个,科技人员2.6万余人,其中中高级科技人员
6 701人,占全部科技人员的25.56%。1977~ 1985年,共取得科研成果2 370项。其
中,获国家级奖励26项,获部、省级奖励345项,获市级奖励439项。“六五”期间,
实现技术革新1万多项,青年“五小”发明成果7 000多项。有33项发明创造获得国家
专利,有数十项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1949年,市区有各类学校42所,在校学生2万余人,教职工690多人。随着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逐步完善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成人教育,以
及特殊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等教育体系,对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1980年,小学“三算结合’教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
验,受到国家和省教委的表彰奖励;中学地理读解式教学法、物理有序启动式教学法
等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中等专业教育开创同企业建立教学、生产、实习联合体的
办学新路子;成人教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多形式的教育系统。各类教育
为全市经济、文化、科技培养了急需的合格人才。到1985年,市区各级各类学校发展
到683所(其中高等院校4所),比1949年增长15.3倍;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达27.8万人,
比1949年增长12.4倍;各类学校教职工发展到2.5万人,比1949年增长36倍。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组建了京剧、评剧、马戏、话剧、曲艺、歌舞、河北梆子等
专业表演团体。群众文化、各民族民间艺术活动日益活跃。到1985年,有专业艺术表
演团体6个,市级文化宫(馆、站)5个,各机关、企业文化俱乐部47个,区级文化馆
7个,街道、乡镇文化站(室)128个;专业影剧院9个,电映放映队45个;公共图书馆
(室)8个,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专业图书馆(室)160个;新华书店6个,图书发行网络
遍布城区。市马戏团多次出国演出,多次获国际杂技艺术金、银奖。各种形式的文艺
活动,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促进了全市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
解放初期,市区仅有大小医院4家,床位383张,医务人员543人。平均每万人有
病床6.4张,医疗人员21.9人。医疗技术落后,设备简陋。50年代,遵循“面向工
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逐步增建医疗
卫生机构和设施,培养医疗技术人员,实行公费医疗制度。组建儿童妇女卫生保健网,
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医疗卫生体系。到1959年,市区有医院(所)29个,医务人员
4 918人,病床2 983张,分别为1949年的9倍和7倍。60年代,市区卫生部门开展西医
学习中医活动,各医院对病人实行分级护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小儿麻疹、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率,取得明显成效。70年代初,在市郊农村推行合作医疗,培
养赤脚医生,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1978年以后,开始全面整顿医疗秩序,学
术交流和医学科研活动空前活跃,中西医结合技术得到广泛应用。80年代初,医疗体
制改革逐步深入,实行院长负责制,强化目标管理和民主管理,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
绩。1985年末,共有综合医院7所,专科医院8所,妇幼保健站8处,厂企职工医院22
所,医学院附属医院2所,疗养院3所。还有157个个体和联合诊所。医务人员达
13 989人,是1949年的20倍;市郊有医疗点200个,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70多人。
市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务人员111人、拥有病床61张,分别是1949年的5倍多和10倍。
人们的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人均寿命男性为69岁,女性为 74岁,接近全国平均寿
命水平。
市区体育运动,特别是冰上和游泳项目成绩斐然。1953年,康顺玉获全国第一届
冰上运动会女子速滑冠军;1955年,赵希仁获全国冰上运动会花样滑冰图形比赛冠军;
1958年,李太权、刘凤荣分别成为全国第一位男、女速滑运动健将;1963年,罗致焕
获世界男子速滑锦标赛1 500米冠军,为新中国夺得第一枚世界冰上运动金牌。70年代
末、80年代初,市区体育运动在抓好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进入抓重点,上水平,
出人才,创纪录的新阶段。以三冰一水(速滑、冰球、花样滑冰、游泳)为重点,涌现
出多名享誉国内外体坛的名将,如被誉为“北方飞鱼”和“新蛙王”的游泳名将李文
华、黄晓敏……。齐齐哈尔冰球队多次蝉联全国冠军,为国家冰球队输送多名主力队
员。自新中国成立到1985年,共培养出运动健将103名,向省、国家输送运动员379人。
在全省、全国比赛中,共夺得金牌623枚、银牌 578枚、铜牌428枚。
如今,齐齐哈尔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正满怀
信心地描绘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决心把齐齐哈尔建设成一个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开
放式、网络型、多功能、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