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 冲积平原地区地质构造 平原地区位于东亚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沉降带的
松辽凹陷盆地西北部,包括乌裕尔河凹陷的西翼和泰来一镇赉单斜带的北段。全区地层
属于由西向东倾斜的单斜构造。
距今约2.5亿年前(古生代下二迭纪前),今平原地区被浅海所淹没。在距今 2.85~
2.3亿年之间(古生代二迭纪时期),发生巨大的华力西地壳运动,湖盆基地产生北东
向和北北东向的褶皱带,并有陆源碎屑岩和陆相中酸性火山岩堆积。之后地壳逐渐抬升,
完全升出水面,浅海则变为陆地,因此全区缺失三迭系地层。距今约1.4亿年前
(晚侏罗纪),地壳活动增强,产生陆相火山喷发,形成上侏罗统从中性至酸性陆
地火山喷出岩。
齐齐哈尔市区地质平面图(见附图)
距今1.37—0.67亿年前发生燕山地壳运动,对齐齐哈尔市区的地质产生重
大影响。运动早期(中生代白垩纪初)碾子山地区抬升,平原地区下沉,形成西高
东低、向东倾斜的大单斜雏形;同时在平原地区的西侧产生嫩江大断裂带,断裂
切穿了组成单斜基底的古生界老龙头组和上侏罗统火山岩、花岗岩地层。运动晚
期(白垩纪末期),平原地区地壳大幅度沉降,形成松嫩大湖盆,湖水大规模人侵,
松嫩大湖达到鼎盛时期,湖底形成超复带湖泊含油沉积层。与此同时,单斜上又发
生局部规模褶皱,使今富拉尔基以西以北地区形成短轴背斜穹窿状构造,隆起
幅度不超过100米,闭合度在50米以内。这种超复构造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富集贮存
提供了空间条件。
进入距今约0.67亿年前到现在(新生代),平原地区地壳虽然仍继续下沉,但
其沉降幅度远小于中生代,属于回返期的沉降。
距今约0.67~0.4亿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初期),平原地区地壳转入相对稳定
状态,形成不太厚的老第三系地层。继后,距今约0.4~0.1亿年前(第三纪中期)
受喜马拉雅地壳运动的影响,地壳又复活动,使老第三系地层与其上的新第三系地
层呈不整合接触。距今约250万年前到现在(新生代第四纪)受地壳新构造运动的
影响,市区北面的小兴安岭和南面的松辽分水岭先后隆起,而平原地区的地壳仍继
续沉降,但其总降幅又远较第三纪小,因而第四系沉积厚度也较第三系薄,同时地
壳的振荡运动十分明显,沉降幅度时大时小,湖水时深时浅,最终出现沉降速度小
于沉积速度而导致湖泊的逐渐消亡。
距今约250~1.1万年前(第四纪更新世),起初地壳沉降幅度由小变大,湖水
由浅变深,继小兴安岭隆起后,沉幅变小,湖水变浅并逐渐退出,湖泊随之消亡。
此后伴随松辽分水岭的隆起,地壳又稳定下沉,湖盆扩大,湖水变深,沉积较厚的
湖相堆积。晚期沉降幅度日益减小,从两侧大、小兴安岭山地冲刷而来的侵蚀物质
堆积速度相对加快,终于使湖泊消失,形成比较坦荡的冲积平原。但哈尔滨、齐齐
哈尔和白城之间的三角地带(包括齐齐哈尔市区东南部乌裕尔河流域一带)仍保持
稍大的降幅,保留众多的小型湖泊和大片沼泽。距今1.1万年至现在(第四纪全新
世),地壳仍以较小的幅度下沉,在更新统地层之上,又有砂砾石、砂、细砂和亚粘
土等河湖相沉积,其中还有细粉砂的风积层交错分布,最终形成今日波状起伏的冲
积平原外貌。
低山丘陵地区地质构造 属低山丘陵的碾子山区,位于东亚新华夏构造体系第
三隆起带的大兴安岭褶皱带的东缘,其地质发展和大兴安岭褶皱带相一致。
距今约2.85亿年前(古生代石炭纪晚期),大兴安岭为海水所淹没,形成海相
沉积地层。距今2.7亿年(二迭纪早期),地壳以振荡运动为主,海浸海退交替出现,
岩浆活动、岩层断裂和火山喷发均甚剧烈,形成海陆交相和陆相酸性熔岩堆积。距
今2.25亿年(二迭纪晚期),受华力西地壳运动影响,形成一系列北东向的褶皱和
断裂,并伴有石英斑岩侵入和混合花岗岩的生成,大兴安岭基本褶皱成山,地面抬
升,海水退出,大兴安岭地区(包括碾子山区)全部成为陆地。
距今1.37~0.67亿年(中生代白垩纪)发生燕山地壳运动,对大兴安岭地区有
强烈影响。地壳以断裂运动为主,同时伴有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喷出岩和钠闪花
岗岩、石英钠长斑岩广泛分布,此时大兴安岭抬升为山脉,并产生雅鲁河断裂。距
今0.67~0.4亿年前(第三纪初期),地壳相对稳定,大兴安岭山地经数千万年的
长期剥蚀削低,已成准平原状态。0.4~0.1亿年前(第三纪中期)喜马拉雅地壳运
动开始后,地壳运动又趋活跃,大兴安岭挠曲抬升作用特别明显,而且山地东侧上
升幅度大于西侧,上升具有翘起性,使山体东侧陡峻.呈梯级状向冲积平原徒降,
西侧倾斜和,逐渐向内蒙占高原过渡。第四纪大兴安岭地区继续抬升,同时外营力
剥蚀破坏作用增强,侵蚀强度东坡大于西坡,因而古代末期和中生代时期生成的
岩层裸露地表,第四系的碎屑物质,堆积在河谷、坡麓地带,大兴安岭变成山顶
浑圆、山谷宽浅的外貌,而碾子山所在坡麓地带,则成为低山丘陵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