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土地资源 市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655万亩。其中,耕地231万亩,林地31万亩,草
地231万亩,水域27万亩,苇地30万亩,建设用地58万亩,未利用土地(含荒地)47万亩。
各类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所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依次为35.3%、4.7%、35.2%、
4.1%、4.6%、8.9%、7.2%。土地利用率达92.8%,高于黑龙江全省利用率(79.5%)。
耕地中,早地194万亩,占耕地面积83.8%;水浇地、水稻田、莱田共37.5万亩,
占耕地面积16.2%。广阔集中连片,地形平缓,土壤富含有机质,是耕地的主要优点,
但早地比重大,抗御旱灾的能力比较薄弱。
林地中,天然林仅7.1万亩,占林地面积22.9%;人工林为23.9万亩,占林地面积
77.1%。市区林地面积偏少,应利用宜林荒山、荒地大力营造人工林,以提高森林覆被率。
草地中,天然放牧地和割草地171.3万亩,占草地面积74%;人工草地仅0.24万亩,占0.1%。
30万亩苇地,是市区一项宝贵资源。但水量不足,水位不稳,病害加重,已出现面积
缩减、苇质下降的趋势。
建设用地中,城乡居民点用地面积38万亩,占建设用地面积65.5%;工矿用地7万亩,
占12%;居民点和工矿用地浪费较大,今后应加强管理和控制。
未利用土地中,荒山荒地面积共22万亩,占未利用土地面积47%;沙地、裸岩、石砾地、
堤内滩地、沟壑土坑和墓地等共约25万亩,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53%。未利用土地面积约占
市区总土地面积7.2%。
市区土地面积大,类型多,为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提供良好基础。但农林牧用地结
构不合理,三者用地比例为47:6:47,林地比重过小,难以发挥森林的多方面效益;养地与
用地失凋,投入小于产出,养份供应小于需求,地力逐年下降;大片荒山荒地未能合理开发
利用;土地缺乏严格竹理,浪费较大。
耕 地 齐齐哈尔市区除碾子山区的低山丘陵外,其余广大地区均属冲积平原地貌,地
势缓平开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极利农耕。市区现有耕地23l万亩,人均1.8亩。如按农
村劳动力计,人均达30.7亩。
1985年齐齐哈尔市区耕地资源情况表(见附表)
市区现有机耕而积62.19万亩,占实际耕地面积42%,是全国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水利建设成绩显著,沿江建有农防堤3条(总长207公里),大型灌溉渠道 (乌双六支干和乌双七
支干)两条,小型泵站62个,万亩以上灌区8处,机电井5 005眼,有效灌溉面积33.56万亩。
松嫩平原是全国重点建设国营农牧场的地区之一。市区现有嫩水、东胜、新河、和平等8个
较大农场,各企业单位农牧业生产基地208个。
耕地中旱地面积最大,总计达194万多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83.8%),多分布在远离江河
的产粮地区;水浇地共14.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2%),大多分布在嫩江两岸几个灌溉区里;
水稻田9.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主要分布在嫩江两岸和库勒河、雅鲁河沿江地区;菜地
13.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大多分布在城郊各村屯。
市区耕地面积广大,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和电气化水平较高,耕作业发展的基础较好。但
目前大部分耕地还处在粗放经营阶段,有些地方滥垦草原、陡坡,导至沙化,水土流失现象失
控;对耕地则重用轻养,养用失调,土壤肥力逐年下降,普遍缺磷少氮,有机质含量仅为2%左
右。城镇建设,工矿企业发展和村屯发展建房占地过多,大批高产稳产耕地被毁,此外三角地、
裤裆地、田边田角等浪费现象也随处可见。
林 地 解放初期,市区林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森林对保护自然环境和保障农牧
业生产的作用微弱。因而旱、涝、风沙、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严重。新中国成立后,重视植树
造林工作,并大规模营造了东北地区西部防护林带。但随后因过量采伐,重采轻造,造而不管,
致使成活率和保存率偏低,绿化面积增长缓慢。1978年以后,造林速度加快,但幼林多、疏林
多,仍不能满足防护农田、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需求。直至1985年,市区林地面积共31
万亩(其中天然林面积仅7.1万亩,人工林面积17.5万亩,灌木林面积0.34万亩,未成林的造
林地4.5万亩,果园0.35万亩,苗圃1.5万亩),森林覆被率仅4.7%。城镇是重点绿化地区,
其森林覆被率也只有5.2%。林、农、牧三业比例失调,林地面积过少。因此在水土保持、水源
涵养、防风固沙、环境保护、调节气候等方面的效益都很小,土地生产潜力的发挥也受到限制。
市区较大的林地,有碾子山区的华安林场、梅里斯区瑞廷乡的青年林场、
卧牛吐乡的造纸厂林场。50年代营造的两满(东北西部)防护林带残存不多,城镇附近、村屯周
围也只有零星林地,不少村屯和公路、铁路两侧尚无林带林地。
80年代初,市区农村推行责仟制和承包制,利用荒山、荒地、路边、村旁、渠道两侧以及
部分退耕地和草原,积极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林和四旁林。
草 地 市区草地广阔,面积231万亩,与市区耕地面积相等。其中有天然放牧地49.2万亩,
天然割草地122.3万亩,人工草地2 413亩,副柴地59万亩。
牧地水草丰茂,草质优良(盛产优良的羊草),极利于畜牧业发展。市区草地可划分为江东和江
北两人片。其小以音河、阿伦河流域的瑞廷、卧牛吐、莽格吐等乡的产草量最高;以江尔的种
畜场、水师营乡、边屯乡和榆树屯乡的草质较好。
市区已建立多种类型的养殖场,如齐齐哈尔种畜场、哈拉海军马场、崔门种畜场 (马、兔)、
齐齐哈力市养猪场、华安畜牧场(鹿)和新中、铁锋、建华奶牛场等均较著名。并向省和国家供
应部分军马和良种牧畜。1985年,市区马、牛、骡、驴等人牲畜存栏数为7.5万头(匹);猪、
羊存栏数为12.5万头(只),年畜牧业总产价达4 144万元,比 1949年增长16倍,占农业总产值22.5%。
自60年末始,市区草地利用由于超载放牧,草场割草过早过多,缺少林木保护
和盲目开垦,导致产草量减少、草质下降,碱斑扩大和沙化发展。江东草地的一些
地带沙化正在发展,江西草地也有沙化潜在危险;边屯乡、水师营乡的草地盐渍化
程度也较严重。1983年起,市政府加强草原管理,增加草原投资,合理划分放牧地
和割草地,实行定量放牧和采取浅翻轻耙、松土补种、人工种草以及围栏育草等办
法,以更新复壮草原。
苇 地 市区芦苇资源丰富,大部分分布于市区东南部的省种畜场和边屯乡、
水师营乡、榆树屯乡的乌裕尔河流域。这片苇地北起省种畜场北界的查尔来、碱房
子、渔房子和赵三亮子,南至市区和泰来、杜尔伯特两县接界处,长100多公里;
西起克钦、扎龙、后关家店,东与林甸、泰来两县苇塘相连,宽20~30公里。其间,
以扎龙自然保护区的苇塘最为典型,是黑龙江省重点芦苇产区之一,其面积约占市
区苇地面积 97%,其余3%则零星分布于富同乡、昂昂溪乡和阿伦河、音河河道两
侧的局部地区。
市区苇地面积达30万亩,年产芦苇约2.5万吨。芦苇是造纸、人造丝、编织
的良好的原料,如果在制取纸浆过程中将其废液加以综合利用,则可以牛产多种副
产品。据研究测定,从每生产一吨苇浆所排出的废液中,可提取16~18公斤饲料酵
母,相当于64~90公斤粮食,用于饲养家禽家畜效果好于粮食。在芦苇制浆的切苇
工序中风选出来的苇皮,可提取用于塑料有机化学工业的糠醛。用芦苇造纸,每吨
可当木材2立方米。此外苇帘、苇箔、苇席等苇编品在粮食、制砖、制盐等方面,
都有重要用途。芦苇确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宝贵资源。
芦苇是水生植物,水足芦苇生长的命脉,多年来因水量不足,加上重采收轻培
育的管理方式,使苇地面积缩减很快,质量也由高变矮,由粗变细,株数也由多变少。
据 1980年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原有苇地约27.75万亩,现在退化成草地或草苇
混杂的地块就达15.15万亩;市区1963年有苇地53.8万亩,至今总退化面积为
26.7万亩,仅占原有面积的一半。
建设用地 市区有建设用地58万亩,占十地总面积的8.9%。其中,居住点
占地 37.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7%。在居住点占地中,城镇占地15.7万亩
(占居民点而积41.5%,占市区上地总面积的2.4%),乡村居民点占地22.15万
亩(占居民点面积的58.5%,占市区土地面积的3.3%)。
国防用地6.4万亩(占市区土地总面积0.9%),工矿用地7万卤(占市区总面
积 1%),占用土地均较大。有的工厂占地不用地,有的把大量土地作为垃圾堆放场,
一些砖厂挖坑取土后,并不注意平整利用,浪费惊人。此外尚有公共交通用地(不含
乡村大轩道和田间小道)4.1万亩(山市区土地总面积0.6%),水利工程用地2.56
万亩 (占市区土地总面积的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