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考
地名考略
齐齐哈尔考
齐齐哈尔这个地名称谓自清初才始见于有关著述和官方文书中。当时,人
是齐齐哈尔的首居者,齐齐哈尔这一称谓的语音来源,当首推达斡尔语。尔一词,是达
斡尔语“齐齐(仁)哈日”、“奇察哈里”等的音转。“齐齐(仁)”是达斡尔语
“陡峭”之意;“哈日”是“阻拦物”之意。“齐齐(仁)哈日”意为“陡岗牧圈”,是清初
达斡尔族人天然放牧方式的产物。长期以来,由于音译的讹变和异写,逐渐将“齐齐(仁)
哈日”读成“齐齐哈尔”。由于齐齐哈尔地处嫩江两岸,支流纵横,草原广袤,水草丰
美,正是适于游牧、渔猎为生的达斡尔人劳动生息的理想场所,所以有人又将齐齐哈尔
一词的意义,由“陡岗牧圈”引申为“天然牧场”。
另有一说,齐齐哈尔是达斡尔语“喜扎嘎日”的近音,意为“边疆”或“边境”。
理由是达斡尔人最早聚居在黑龙江上游,由于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在清顺治初年迁徙
嫩江流域的广阔地区。达斡尔人为永远纪念繁衍生息的黑龙江流域,对新开拓的地域取
名“喜扎嘎日”,表示达斡尔人是从边疆来的。
齐齐哈尔又称“卜奎(魁)”。清康熙初年,索伦总管卜奎(又称伯克、布枯、博克等,
均为达斡尔族语汉译音)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一同率领官兵采伐木料、建造官兵及家居
住房,当时卜奎的影响比别的总管要大,并且有自己的占地。由于他的存在和影响,按
达斡尔族有以有名望的人名命地名的习惯,将他本人居住及管辖的村落命名为卜奎村。
最迟在康熙九年(1670)的《十七世纪俄中关系文件集》卷一已见记载。卜奎,达斡尔语
为“摔跤能手或大力士”,表示尊称。可见,卜奎源于人名。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廷
决定增设从吉林乌拉(今吉林市)北经墨尔根 (今嫩江县)至黑龙江(今瑗珲县)的驿路,经
户部与理藩院派员勘测,最后决定在特穆德赫(今昂昂溪区榆树屯乡的头站屯)以北五十
五里处的卜奎村设立驿站。康熙三十年(1691),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奏准,在嫩江东岸卜
奎驿站地方丈量筑城处所,由索伦总管玛布岱主持建造齐齐哈尔城。所以,《黑龙江外
纪》说:“齐齐哈尔虽以名城,而卜奎实通称。”说明了由于卜奎村、卜奎驿站的影响,
卜奎成了齐齐哈尔城的俗称。
齐齐哈尔旧时还有“龙城”、“龙沙”的雅称。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黑龙江将军移
驻齐齐哈尔后,清代70多任黑龙江将军一直驻齐齐哈尔城,齐齐哈尔是黑龙江将军辖
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行省制,成立黑龙江行省公署起,
到1954年齐齐哈尔由省会城市变为黑龙江省直辖市止,齐齐哈尔一直是黑龙江省省会
所在地,故有“龙城”之称。民国初期,报人、诗人魏毓兰将其记载齐齐哈尔的建置、
沿革、人物、民族、礼俗之著作,就定名为《龙城旧闻》。“龙沙”一词,最早见于《后
汉书·班超列传》:“定远慷慨,专攻西遐,坦步葱雪,咫尺龙沙。”原意指沙漠,后泛
指塞外荒漠之地为“龙沙”。清康熙五十三年 (1713),方式济随父方登峄同遣齐齐哈尔,
在戍期间著有《龙沙纪略》,专记齐齐哈尔地方之事,兼有取“龙沙”之意为地名,以
概齐齐哈尔。自此,“龙沙”始成为齐齐哈尔又一别称。
齐齐哈尔市区东南28公里的扎龙自然保护区,是驰名中外的“鹤的故乡”。 1984
年,齐齐哈尔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将丹顶鹤定为市鸟。1985年8月
26日,中国鹤类联合保护委员会正式授予齐齐哈尔市“鹤乡之城”的荣誉称号。由此,
“鹤城”便成为齐齐哈尔的又一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