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斯区乡(镇)村 1985年,梅里斯区辖雅尔塞镇及梅里斯、哈力、共和、达呼店、瑞廷、卧牛吐、
莽格吐1个镇、7个乡,89个村,10个居民委,131个自然屯。
梅里斯乡 位于梅里斯区南部。东隔嫩江与龙沙区大民、龙沙乡及铁锋区建华乡相
望,西临二沟河与哈力乡毗邻,南临嫩江与昂昂溪区昂昂溪乡相对,北与共和乡、雅尔
塞镇接壤。面积170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梅里斯村。1956年成立梅里斯乡,1961
年改为梅里斯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梅甲-斯乡。辖梅里斯、化木、西哈雅、齐齐哈、
五家子、长胜、荣胜、前平房、三合、大八旗哈、小八旗哈、新兴12个村,21个自然
屯。人口23 880人,多为汉族,也有达斡尔、朝鲜、满等少数民族。耕地面积89924
亩,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乡办企业有农具厂、制砖厂、绣花厂、制鞋厂、建筑工程
队等。有中学l所、小学12所.还有卫生院、供销社、银行营业所、家畜繁育指导站。
嫩江由北向南转西,沿乡境流过。二沟河由北向南流入境内。明海、齐查、齐乌三条
公路纵横穿越。
梅里斯村。在梅里斯乡南部。1954年称村,1960年建大队,1984年改称村。地处
平原,耕地13 250亩,林带150亩(7条),以农为主,产玉米、大豆、甜菜等。有708
户,3 409人,多为汉族,其中达斡尔族156人。村民委员会驻梅里斯。
化林村。"化木”,达斡尔语“咽喉”之意。在梅里斯乡中部。1960年建大队, 1984
年改村。耕地8 560亩,以农为主,主产水稻。有474户,l 974人,多为汉族,其中达
斡尔族196人。村民委员会驻化木屯。
西哈雅村。"哈雅”,达斡尔语“山、土岗”之意。在梅里斯乡东部,地处平原。 1979
午由齐齐哈尔大队划出建大队,以驻地西哈雅屯得名,1984年改村。耕地4 194亩,主
产玉米、大豆、水稻。有168户,760人,其中达斡尔族145人。村民委员会驻西哈雅屯。
齐齐哈村。在梅里斯乡东北部,地处平原。1960年建生产大队,以驻地得名,屈
雅尔塞农场,1971年划门梅里斯公社,1984年改村。耕地9 584亩,以农为主,多产
水稻。有415户,1 845人,多为汉族,其中达斡尔族474人。村民委员会驻齐齐哈屯。
五家子村。在梅里斯乡东北部,辖东五家子、西五家子2个自然屯。耕地8 004亩,
以农为主。有434户,2064人。1954年称东五家子村,1960年称五家大队,属雅尔塞
农场,1971年划归梅里斯公社,1984年改村。村民委员会驻东五家子屯。
长胜村。在梅里斯乡北部,辖长胜、长胜后2个自然屯。地处平原,耕地11 240
亩。有449户,2016人。1960年建长胜大队,以驻地得名。1984年改村。村民委员会
驻长胜屯。
荣胜村。在梅里斯乡北部,辖荣胜一、荣胜二、荣胜三、荣胜五4个自然屯o 1960
年建荣胜大队,1984年改村。地处平原,耕地8 612亩,以农为主。有338户, 1 593
人。村民委员会驻荣胜三屯。
前平房村。在梅里斯乡北部。辖前平房、长春房、常家地房子3个自然屯。 1954
年称村,1960年改建大队,1984年复改村。地处平原,耕地8 386亩,以农为主。有
420户,1 626人,其中满族400人。村民委员会驻前平房屯。
三合村。在梅里斯乡西部。辖三合、长发2个自然屯。1960年建生产大队,以驻
地三合得名,1984年改村。耕地6 590亩,以农为主。有450户,1 969人,多为汉族。
村民委员会驻三合屯。
大八旗哈村。在梅里斯乡西部。辖大八旗哈、鄂宁口子2个自然屯。1954年称大
八旗哈村,1960年建大队,1984年改村。地处平原,耕地7 893亩,以种植蔬菜为主。
有1 178户,4985人,多为汉族。村民委员会驻大八旗哈。
小八旗哈村。在梅里斯乡中部。耕地3 072亩,以农为主。有306户,1 288人,
多为汉族。1960年建大队,1954年改村。村民委员会驻小八旗哈。
新兴村。在梅里斯乡中部。1972年建新兴大队,1984年改村。地势低洼。耕地 1 350
亩,主产水稻。有97户,351人,均为朝鲜族。村民委员会驻新兴屯。
哈力乡 位于梅里斯区南部。东临二沟河与梅里斯乡毗邻,西与富拉尔基区富国乡、
龙江县相连,南与富拉尔基区长青乡接壤,北隔二沟河与共和乡相对。面积 130平方
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哈力村。1956年成立哈拉乡,1961年改为哈拉人民公社,1984年
改为哈力乡。辖哈力、兴安、后平房、利发、东兴、荣华、十三方、新民、黑岗子、五
间房10个村,14个自然屯。人口17 113人。耕地面积86 702亩,以生产粮食为主,主
产玉米、谷子、高粱、大豆、小麦等。乡办企业有农具厂、建筑工程队、砖厂等。有中
学1所、小学10所,还有卫生院、供销社、家畜疫病防治所、家畜繁育指导站。
哈力村。“哈力”,达斡尔语“哈拉”的音转,“小溪”之意。在哈力乡中部。 1954
年称哈拉村,1958年建哈拉大队,1981年改哈力大队,1984年改村。耕地 12 630亩,
中产玉米、大豆等。有704户,2 688人,多为汉族。村民委员会驻哈力屯。
兴安村。在哈力乡东北部。1958年建大队,1984年改村。耕地面积9 141亩,以
农为主,产玉米、大豆、谷了等。有320户,1 305人,其中满族541人,村民委员会
驻兴安屯。
后平房村。在哈力乡北部。1954年为后平房村。1958年建人队,1984年改村。耕
地16983亩,以农为主,产玉米、大豆、谷子等,,有503户,2 205人,多为汉族。村
民委员会驻后平房屯。
利发村。在哈力乡西北郎。1954年为利发村,1958年建大队,1984年改村。耕地
160.75亩,以农为主,产玉米、大豆、谷子等。有632户,2 586人,其中满族 225
人。村民委员会驻利发屯。
东兴村。在哈力乡中部。辖东兴、西兴2个自然屯,1978年建大队。1984年改村。
地处平原,耕地3 742亩,农业以生产大豆、玉米、谷子为主。有139户,558人,村
民委员会驻西兴屯。
荣华村。在哈力乡中部。1962年建荣华人队,以驻地得名,1984年改村。耕地 7 692
亩,以农为主,产玉米、大豆、谷子等。有314户,l 366人,多为汉族,村民委员会
驻荣华屯。
十三方村。在哈力乡西部,辖十三方、十三方后2个自然屯。1954年称十三方村,
1958年建大队,1984年改村。地处平原。耕地12 125亩,以农为主,产玉米、大豆
等。有416户,1 811人。村民委员会驻十三方屯。
新民村。在哈力乡西南部。辖新民、新四家子2个自然屯。1958年建新民大队,
以驻地得名,1984年改村。耕地7 282亩,主产玉米、大豆、谷子等。有304户, l 314
人。村民委员会驻新民屯。
黑岗子村。在哈力乡南部。辖黑岗子、老黑岗子2个自然屯。1954午称黑岗子村,
1958年建大队,1984年改村。地处平原,耕地10 143亩,以农为主。有603户,2 663
人,其中达斡尔族179人。村民委员会驻黑岗子屯。
五间房村。在哈力乡东部。1982年由哈力大队划出建五间房大队,以驻地得名,1984
年改村。耕地3 129亩,以农为主。有146户,637人。村民委员会驻五间房屯。
共和乡 位于梅里斯区西部。东与达呼店乡、雅尔塞镇相连,西与龙江县毗邻,南
与梅里斯乡、哈力乡接壤,北与瑞廷乡为邻。面积225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共和屯。
1956年成立共和乡,1961午改为共和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共和乡。辖共和、意心、
敖宝、新利、东发、兴华、双岗子、长岗子、永长、永昌、兴隆山、隆胜、新水、霍多
台、一棵树15个村,22个自然屯。总人口19 138人,多为汉族,也有达斡尔、回、满、
蒙古等少数民族。耕地面积106 278亩,以生产粮食为主,产玉米、谷子、小麦、大豆、
高粱等。乡办企业有水暖器材厂、制鞋厂、绣花厂、农机物资供应站等。有中学2所、
小学14所,还有卫生院、电影院、供销社、银行营业所、邮电所、家畜繁育指导站、
家畜疫病防治所。
共和村。在共和乡南部,辖共和、共和东、共和后3个自然屯。1947年建共和村,
1958年改大队,1984年改村。地处平原,耕地14008亩,主产小麦、玉米、甜菜、西
瓜等。有776户,2 976人。村民委员会驻共和屯。
意心村。在共和乡东南部。辖意心、意心东2个自然屯。1947年建意心村, 1958
年改大队,1984年改村。地处平原,耕地5 671卤, 主产小麦、玉米、甜菜、西瓜等。
有174户,705人。村民委员会驻意心屯。
敖宝村。敖宝,达斡尔语“指示方向的土堆”之意。在共和乡东南部。1954年称
敖宝村,1958年改大队,1971年划入共和公社,1984年改村。地处平原,耕地 8 775
亩,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有366户,1 461人。村民委员会驻敖宝屯。
新利村。在共和乡东南部。辖新利、新利腰2个自然屯。1979年建胜利大队, 1981
年更名新利大队,1984年改村。地处平原,耕地8 144亩,产小麦、玉米、大豆、甜菜、
西瓜等。有357户,1 400人。村民委员会驻新利屯。
东发村。在共和乡东部。原为公社良种场,1978年改称东星大队,1981年改东发
大队,1984年改村。耕地1 306亩,产小麦、玉米、甜菜、西瓜等。有59户,244人。
村民委员会驻东发屯。
兴华村。在共和乡中部。辖兴华、兴华后2个自然屯。1949年建村,1958年改大
队,1984年改村。地处平原,耕地9 130亩,产小麦、玉米、大豆、甜菜、西瓜等。有
619户,2 517人。村民委员会驻兴华屯。
双岗子村。在共和乡北部。辖双岗子、双岗西2个自然屯。1954年称双岗子村, 1961
年建大队,1984年改村。地处平原,耕地1 689亩,产小麦、玉米、大豆、甜菜、西瓜
等。有386户,1 406人。村民委员会驻双岗子屯。
长岗子村。在共和乡中部。1954年称长岗子村,1961年建大队,1984年改村。地
处平原,耕地8 377亩,产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葵花籽等。有322户, 1 162人,
其中达斡尔族111人。村民委员会驻长岗子屯。
永长村。在共和乡西北部。辖永长、永长东2个自然屯。1954年称永长村, 1961
年建大队,1984年改村。地处平原,耕地10655亩,产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西
瓜等。有422户,1 634人。村民委贝会驻永长屯。
永昌村。永昌,为纪念1947年在此剿匪战斗中牺牲的达呼店区公安中队战士管永
昌而命名,在共和乡西北部。1980年永长大队划出建回民大队,1984年改永昌村。耕
地2 225亩,产小麦、大豆、玉米、西瓜、葵花籽等。有87户,399人,多为回族。村
民委员会驻永昌屯。
兴隆山村。在共和乡西部。1948年建兴隆L1]村,1958年改大队,1984年改村。
地处平原,耕地8 972亩,产麦、玉米、甜菜等。有412户,1 593人。村民委员会驻
兴隆山屯。
隆胜村。在共和乡西南部。1948年建隆胜村,1958年改大队,1984年改村。地处
平原,耕地5 616亩,产小麦、大豆、甜菜等。有252户,1 003人。村民委员会驻隆
胜屯。
新水村。在共和乡东南部。1978年建良种大队,1981年改为新水大队,1984年改
村。耕地1 288 1订,产小麦、大豆、甜菜等。村民委员会驻新水屯。
霍多台村。霍多台,达斡尔语“霍多尔太”转音,“井台”之意。大共和乡东部。
1947年建胜利村,1956年建大队,1981年改霍多台大队,1984年改村。地处平原,耕
地9 000亩,产小麦、玉米、大豆等。有427户。1 735人。村民委员会驻霍多台屯。
一棵树村。在共和乡西南部。1984年由隆胜大队划出建村。地处平原,耕地 6 301
亩,产玉米、大豆、甜菜、西瓜等。有270户,1 112人。村民委员会驻一棵树屯。
雅尔塞镇 位于梅里斯区东部。东与富裕县接壤,南与建华区建华乡隔嫩江相望,
西与共和、达呼店乡相连,北与卧牛吐达斡尔族乡毗邻。面积150平方公里。乡人民政
府驻雅尔塞。1956年成立雅尔塞乡,1958年改为雅尔塞农场,1966年改为雅尔塞人民
公社,1984年复称雅尔塞乡,1985年设镇。辖雅尔塞、哈雅、奈门沁、鲜明、音钦、
沿江、红星、保安、红旗、哈拉、东风、新江12个村,14个自然屯。总人口20 340人,
多为汉族,也有达斡尔、朝鲜、满、蒙古、回、鄂伦春等少数民族。耕地面积以168亩,
以生产粮食为主,主产玉米、谷子、小麦、大豆、高粱、水稻等。镇办企业有建筑工程
队、酿造厂、农机修配厂、制砖厂、印刷厂等。有中学1所、小学12所,还有卫生院、
供销社、家畜疫病防治所、生猪收购站、医药批发部、电业所、邮电所、粮库等。嫩江
由东北向西南在境内流过。齐查公路纵贯全境。游览地明月岛、万善寺位于境内。
雅尔塞村。以达斡尔族首居者从故地“雅克萨”迁入而得名,后音转今名。一说,
“雅克萨”为满语“涮坍的河湾子”之意。在雅尔塞镇中部。1954年称雅尔塞村,1958
年改大队,1984年改村。耕地4 405亩,农作物以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西瓜、
甜菜等。有358户,1 452人,其中达斡尔族221人。村民委员会驻雅尔塞。
哈雅村。“哈雅”,达斡尔语“朝阳坡”之意。在雅尔塞镇西部。1961年建哈雅大
队,以驻地得名,1984年改村。辖哈雅、高家园子2个自然屯。耕地6 177亩,以农为
主,产玉米、大豆、水稻等。有252户,1 142人。村民委员会驻哈雅屯。
奈门沁村。“奈门沁”,达斡尔语“八户人家”之意。在雅尔塞镇西南部。1958年
建大队,以驻地得名,1984年改村。耕地3 228亩,农作物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
兼种蔬菜。有159户,670人。其中达斡尔族230人。村民委员会驻奈门沁。
鲜明村。在雅尔塞镇南部。1958年建鲜明大队,以驻地得名,1984年改村。耕地
5 517亩,其中水田5217亩,主产水稻。有269户,1 161人,均为朝鲜族。村民委员
会驻鲜明屯。
音钦村。音钦,一说因处音河右岸得名;又一说是人名“野钦”的音转。在雅尔塞
镇北部。1954年称音钦村,1958年建大队,1984年改村。耕地928亩,以农为主。有
422户,1 688人,其中达斡尔族275人。村民委员会驻音钦屯。
沿江村。在雅尔塞镇北部。1978年从音钦大队划出建沿江大队,1984年改村。耕
地9 706亩,农作物以玉米、大豆为主,兼种蔬菜。有437户,1 788人,其中达斡尔
族208人。村民委员会驻音钦屯。
红星村。在雅尔塞镇西北部。辖红星、三八、范家房子3个自然屯。1958年建红
星大队,以驻地得名,1984年改村。耕地5 309亩,农作物以玉米、大豆为主,兼种蔬
菜。有233户,1 021人。村民委员会驻红星屯。
保安村。在雅尔塞镇西部,1954年称保安村,1958年建大队,1984年改村。耕地
6 895亩,以农为主,产玉米、大豆,兼种蔬菜。有298户,1 911人。村民委员会驻保
安屯。
红旗村。在雅尔塞镇西南部。1958年建红旗大队,以驻地得名,1984年改村。耕
地4 763亩,农作物以玉米、大豆、小麦为主,盛产蔬菜。有302户,1 268人。 )村民
委员会驻红旗屯。
哈拉村。在雅尔塞镇中部。1954年称哈拉村,1958年建大队,1983年改哈力村。
耕地3 588亩,草原7 380亩,渔场1个。农作物以玉米、大豆为主,产西瓜、甜菜。
有达斡尔民族小学1所。村民委员会驻哈力。
东风村。在雅尔塞镇西部。1958年建东风大队,1984年改村。耕地7 590亩,农
作物以玉米、大豆为主,兼种西瓜、蔬菜。有319户,1 267人,多为汉族。村民委员
会驻东风屯。
新江村。 1953年办起捕鱼小组,1954年建渔业队,1984年改村。捕鱼水域上游
起自嫩江入市区处,下游至嫩江公路桥。有95户,376人。村民委员会驻雅尔塞镇。
卧牛吐达斡尔族乡 卧牛吐,为达斡尔语“卧诺克图”转音,“小沟壑”之意。曾
译为卧牛兔、鄂勒图、卧牛图等,清宣统三年(1911年)后称今名。位于梅里斯区北部。
东与莽格吐达斡尔族乡为邻,西隔音河与瑞廷乡、达呼店乡、雅尔塞镇相对,南隔嫩江
与富裕县相望,北与甘南县接壤。面积375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卧牛吐。1956年
建卧牛吐达斡尔族乡,1961年改为卧牛吐人民公社,1984年复称卧牛吐达斡尔族乡。
辖西卧牛吐、东卧牛吐、扎布哈、额尔门沁、河西、三道罕、四间房、新村、岗子、地
房子、新乡、新林12个村,11个自然屯。总人口11 110人,多为汉族,也有达斡尔、
蒙古、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耕地面积65 655亩,以生产粮食为主,产大豆、
玉米、小麦、水稻等。乡办企业有制砖厂、编织厂等。有中学1所,小学11所,还有
卫生院、供销社、家畜繁育指导站、家畜疫病防治所、生猪收购站、银行营业所、邮
电所。阿伦河由北向南流入境内注入嫩江。齐查公路在境内通过。乡人民政府驻地卧
牛吐,聚落在齐查公路两侧东西向延伸,呈带状,面积3平方公里,为达斡尔族人聚居
地,有1 024人。为梅里斯区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牧业发达,通公共汽车。
西卧牛吐村。在卧牛吐达斡尔族乡南部。1954年称西卧牛吐村,1962年改大队,
1984年改村。耕地7 860亩,主产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副业以养牛为主。有440
户,2400人,其中达斡尔族644人,满族289人。村民委员会驻卧牛吐。
东卧牛吐村。在卧牛吐达斡尔族乡南部。1954年称东卧牛吐村,1962年改大队,
1984年改村。耕地7 151亩,主产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副业以养牛为主。有421
户,1 841人,其中达斡尔族420人。村民委员会驻卧牛吐。
扎布哈村。扎布哈,达斡尔语“坐落在边缘角落的房子之意。在卧牛吐达斡尔族
乡中部。1962年由卧牛吐大队划出建扎布哈大队,以驻地得名,1984年改村。耕地
4678亩,产水稻、玉米、大豆等,兼养奶牛。有187户,828人,多为汉族。村民委
员会驻扎布哈。
额尔门沁村。额尔门沁,达斡尔语“额尔莫齐”音转,“蒿子”之意。在卧牛吐
达斡尔族乡东部。1954年称额尔门沁村,1962年建大队,1984年改村。耕地4 612
亩,产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副业捕鱼、养奶牛。有202户,833人,其中达斡尔
族520人。村民委员会驻额尔门沁。
河西村。在卧牛吐达斡尔族乡东北部。1962年建河西大队,以驻地得名,1984
年改村。耕地4 144亩,产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副业养奶牛。有143户,551人,
其中达斡尔族324人。村民委员会驻河西屯。
三道罕村。以首居者“三达干”音转得名。在卧牛吐达斡尔族乡北部。1962年建
三道罕大队,以驻地得名,1984年改村。耕地4 117亩,产玉米、大豆、马铃薯等,
副业以养奶牛为主。有184户,775人,其中达斡尔族110人。村民委员会驻三道罕。
四间房村。在卧牛吐达斡尔族乡北部。1974年由新村大队划出,建四间房大队,
以驻地得名,1984年改村。耕地2 530亩,产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副业养奶牛。
有141户,563人,其中达斡尔族114人。村民委员会驻四间房屯。
新村村。在卧牛吐达斡尔族乡北部。1962年建新村大队,以驻地得名。1984年
改村。耕地18 600亩,产玉米、大豆、小麦等。草原一望无际,盛产小叶樟。有 301
户,1 244人。村民委员会驻新村。
岗子村。在卧牛吐达斡尔族乡西部。1962年建岗子大队,以驻地得名,1984年
改村。耕地6 177亩,产玉米、大豆等,副业以养奶牛为主。有263户,1 039人,其
中满族264人、达斡尔族181人。村民委员会驻岗子屯。
地房子村。在卧牛吐达斡尔族乡中部。1962年建地房子大队,以驻地得名, 1984
年改村。耕地4 198亩,产玉米、大豆、西瓜等,副业养奶牛。有181户,741人,其
中达斡尔族487人。村民委员会驻地房子屯。
新乡村。在卧牛吐达斡尔族乡中部。1978年称卧牛吐良种场,1981年改新乡大
队,以驻地得名。耕地523亩,产玉米、大豆等。有61户,349人。村民委员会驻新
乡屯。
新林村。在卧牛吐达斡尔族乡西北部。1976年由新村大队划出建林场,1981年
改新林大队,1984年改村。耕地2 920亩,产玉米、大豆等,副业养奶牛。有98户,
292人。村民委员会驻新林屯。
莽格吐达斡尔族乡 位于梅里斯区东北部。东隔嫩江与富裕县相望,西、南与卧
牛吐达斡尔族乡为邻,北与甘南县接壤。面积330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三间房屯。
1956年建莽格吐达斡尔族乡,1963年改为莽格吐人民公社,1984年复称莽格吐达斡
尔族乡。辖三间房、莽格吐、大拉台、东岗子、西地房子、小拉台、小红星 7个村,
13个自然屯。总人口6 279人,多为汉族,其中达斡尔族2037人,还有蒙古、满、
朝鲜、鄂温克、回族等。耕地面积31 086亩,以生产粮食为主,产玉米、小麦、大豆
等。乡办企业有毛毡厂。有中学1所,小学7所,还有卫生院、供销社、家畜繁育指
导站、家畜疫病防治所、银行营业所、邮电所。齐查公路在境内通过。
三间房村。在莽格吐达斡尔族乡北部。1963年建三间房大队,以驻地得名,1984
年改村。地处平原,耕地3495亩,产玉米、大豆、甜菜等,副业养牛。有292户,1
241人,其中达斡尔族308人。村民委员会驻三间房屯。
莽格吐村。莽格吐,达斡尔语“莽格莱”之意。在莽格吐达斡尔族乡东北部。 1954
年称莽格吐村,1963年建大队,1984年改村。耕地7 850亩,产玉米、大豆、甜菜、
西瓜等。副业养奶牛。有291户,1 041人,多为达斡尔族,其中鄂温克族 117人。
村民委员会驻莽格吐。
大拉台村。大拉台,为“莫古拉台”音转,达斡尔语“搭蓬的大轱辘车”之意。
在莽格吐达斡尔族乡西北部。1954年称大拉台村,1963年建大队,1984年改村。耕
地6 900亩,产玉米、大豆、甜菜等,也产芦苇、小叶樟。有259户,1 101人,有达
斡尔族109人。村民委员会驻大拉台。
东岗子村。在莽格吐达斡尔族乡中部。辖东岗子、东岗子西、平房李3个自然屯。
1963年建东岗子大队,以驻地得名,1984年改村。地处平原,耕地8 070亩,产玉米、
大豆、小麦、甜菜等,副业养牛。有295户,1 279人。村民委员会驻东岗子屯。
西地房子村。在莽格吐达斡尔族乡中部。辖六间房、西地房子、前地房子、三门
杨、鲜族5个自然屯。1963年建西地房子大队,1984年改村,地处平原,耕地 4232
亩,产玉米、大豆、甜菜等,也产芦苇、小叶樟。有201户,886人,其中达斡尔族
270人。村民委员会驻六间房屯。
小拉台村,在莽格吐达斡尔族乡西部。1977年从大拉台大队划出建小拉台大队,
以驻地得名,1984年改村。地势低洼易涝。耕地l 430亩,主产玉米、大豆等。有 66
户,290人。村民委员会驻小拉台。
小红星村。在莽格吐达斡尔族乡西部。1981年称红星大队,1978年改西范家大
队,1984年改小红星村。地势低洼易涝;耕地830亩,产玉米、大豆、甜菜等,也产
芦苇、小叶樟,副业主要是养牛。有67户,260人。村民委员会驻小红星屯。
达呼店乡 位于梅里斯区中部。东与卧牛吐达斡尔族乡为邻,西与共和乡接壤,
南与雅尔塞镇相连,北与瑞廷乡相接。面积196平方公甲-。乡人民政府驻达呼店。 1956
年建达呼店乡,1978年改为达呼店人民公社,1984年复称达呼店乡。辖达呼店、团
结、民主、复兴、二合、新发、乌立斯克、长发、丰宝、腰店10个村,20个自然屯。
总人口17 789人,多为汉族,也有达斡尔、满、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耕地面积
106 168亩,以生产粮食为主,产玉米、小麦、大豆、谷子、高粱等。乡办企业有制
砖厂、农机修配厂、建筑工程队等。有中学1所、小学1l所,还有卫生院、供销社、
生猪收购站、家畜疫病防治所、银行营业所。
达呼店村。达呼店,因消道光十六年(1836年)达斡尔族人在此开店,得此名。在
达呼店乡中部。辖达呼店、十五里、四撮房、霍拉台4个自然屯。1954年称联合村,
1978年达呼店大队。1984年改村,耕地17 316亩,以农为主。有532户,2 344人,
其中达斡尔族117人。村民委员会驻达呼店。
团结村。在达呼店乡西南部。辖前团结、后团结、东闭结3个门然屯。1954年称
团结村,1962年建大队,1984年复称村。地处平原,耕地18336亩,以农为主,盛
产大蒜。有581户,2 256人。村民委员会驻前团结屯。
民主村。在达呼店乡西部。1954年称民主村,1978年改大队,1984年改村。地
处平原,耕地9 344亩,以农为主。有264户,1 071人。村民委员会驻民主屯。
复兴村。在达呼店乡西北部。1954年称复兴村,1978年改大队,1984年改村。
地处平原,耕地9 911亩,以农为主,产玉米、大豆等。有448户,1 916人。村民委
员会驻复兴屯。
二合村。在达呼店乡东北部。1954年称二合村,1978年改大队,1984年改村。
耕地11 659亩,地势低洼草原丰茂,农牧并举。有391户,l 912人,其中满族456
人,达斡尔族151人。村民委员会驻二合屯。
新发村。在达呼店乡东北部。1954年称新发村,1978年改大队,1984年改村。
耕地9575亩,林地9750亩,农林并举。有408户,1 980人,多为汉族。村民委员
会驻新发屯。
乌立斯克村。乌立斯克,达斡尔语“灌木丛生,水草丰茂”之意。在达呼店乡东
部。1978年称乌立斯克大队,1984年改村。耕地2 140亩,草原丰盛,农牧并:举。
右92户,378人,多为汉族。村民委员会驻乌立斯克电。
长发村。在达呼店乡东南部。辖前长发、后长发、东北3个自然屯。1954年称长
发村,1978年改大队,1984勺:改村。耕地17 215亩,以农为主,盛产黄烟。有 394
户。1 973人。村民委员会驻前长发屯。
丰宝村。在达呼店乡南部。辖后丰宝、前丰宝2个自然屯。1954年称村,1978
年改大队,1984年改村。地处平原,耕地1l 360亩,以农为主。有368户,l 748人。
村民委员会驻后丰宝屯。
腰店村。在达呼店乡北部。1954年称腰店村,1978年改大队,1984年改村,辖
腰店、小腰店、姜窑3个自然屯。地处平原,耕地7 700亩,以农为主。有560户, 2
211人。村民委员会驻腰店屯。
瑞廷乡 位于梅里斯区北部。东隔音河与卧牛吐达斡尔族乡相望,西与龙江县接
壤,南与达呼店、共和乡为邻,北与甘南县相连。乡人民政府驻瑞廷屯。1956年建瑞
廷乡,1961年改为瑞廷人民公社,1984年复称瑞廷乡。辖瑞廷、长安、北兴、北胜、
红升、巨宝山、哈什哈、阿拉、三好、土房子、舍根泡子11个村,16个自然屯。总
人15 626人,多为汉族,还有满、蒙古、达斡尔等少数民族。耕地 66 506亩,以生
产粮食为上,产玉米、谷子、小麦、高粱、大豆等。乡办企业有农机修配厂、水电队
等。有中学1所,小学1l所,还有:卫生院、电影院、生猪收购站、家畜疫病防治站、
供销社、银行营业所、邮电所等。明海公路在境内西部通过。
瑞廷村。在瑞廷乡中部。辖瑞廷、西店房2个自然屯。1947年,达呼店区公安中
队指导员孙瑞廷在保卫土改剿匪斗争中在此村被土匪杀害。为纪念孙瑞廷烈士,于
1954年将北五家子屯改称瑞廷村。1961年改大队,1984年改村。地处平原,耕地10
866亩,产:玉米、大豆、小麦、甜菜等。有629户,2 418人,多为汉族。村民委员
会驻瑞廷屯。
长安村。1947年,达呼店区公安中队战士崔长安在此剿匪战斗中牺牲,为纪念烈
士而命名。在瑞廷乡中部。1954年称长安村,1961年改大队,1984年改村。地处平
原,耕地8 300亩,产玉米、大豆、葵花、甜菜等。有311户,1 252人。村民委员会
驻长安屯。
北兴村。在瑞廷乡北部。1961年建北兴大队,1969年改东方红大队,1979年复
称北兴大队,1984年改村。地势低洼易涝,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大豆、甜菜等。
有320户,1 379人。村民委员会驻北兴屯。
北胜村。在瑞廷乡西北部。1963年属北兴大队,1979年建公社良种队,1984年
改村。地处平原,耕地2 145亩,产玉米、大豆、葵花籽、甜菜等。有89户,351人。
村民委员会驻北胜屯。
红升村。在瑞廷乡西部,1978年建红升大队,1984年改村。地处丘陵,耕地 4 359
亩,农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甜菜、西瓜等。有116户,482人。村民委员会驻
红升屯。
巨宝山村 在瑞廷乡西部。辖巨宝山一、巨宝山四、巨宝山五3个自然屯。 1954
年称村,1961年改大队,1984年改村。地处丘陵,耕地10 403亩,以农为主,产玉
米、大豆、小麦、甜菜、葵花籽、西瓜等。有371户,l 506人。村民委员会驻巨宝山
一屯。
哈什哈村。在瑞廷乡西南部。辖哈什哈、前哈什哈、后哈什哈3个自然屯。 1954
年称哈什哈村,1961年建大队,1966年改东风大队,1979年复称哈什哈大队,1984
年改村。耕地22 234亩,产玉米、大豆、小麦、甜菜、葵花籽、西瓜等。有 633户,
2 655人。村民委员会驻哈什哈屯。
阿拉村。“阿拉”,达斡尔语“花腰马”之意。在瑞廷乡中部。阿拉原是巨宝山
村的一个自然屯,1981年从巨宝山大队划出建阿拉大队,1984年改村。耕地4 420
亩,以农为主,产玉米、大豆、甜菜等。有109户,478人。村民委员会驻阿拉。
三好村。在瑞廷乡东南部。1957年为青年庄三好作业区,1961年建三好大队,
1967年改红光大队,1981年改三好大队,1984年改村。地处平原,耕地5 187亩,
农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葵花、甜菜等。有150户,578人。村民委员会驻
三好屯。
土房子村。在瑞廷乡东南部。1958年为青年庄新生作业区,1961年建新生大
队,1967年改红卫大队,1981年复称新生大队,1984年改今名。耕地6 693亩,
以农业为主,产玉米、大豆、小麦和甜菜、葵花籽、西瓜等。有260户,1 071
人。村民委员会驻土房子。
舍根泡子村。在瑞廷乡南部。1961年建红旗大队,1981年改舍根泡子大队,
1984年改村。地处丘陵,耕地11 308亩,产玉米、大豆、小麦、甜菜等。有
311户,1 216人。村民委员会驻舍根泡子。
古今村屯名称对照一览表(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