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人口

概述



清初,齐齐哈尔人口并不多,《龙沙纪略》称:康熙五十六年(1717)
后,“卜奎户口二万有二十七。” 《黑龙江外纪》称:“嘉庆十三年编审户口。齐
齐哈尔旗、营、站、屯九千七百二户、四万八千三百一十一名口。”这是齐齐哈尔副
都统辖境内的人口,纯齐齐哈尔城区人口当比此为少,,至咸丰十一年(1861),清廷
解除封禁,始有关内汉族人口向东北地区流入。光绪年间,清廷实行“移民实边”政
策,流入东北的汉族人口日益增多。宣统三年(1911), 齐齐哈尔城人口31 195人。
由于地方实业的振兴和工业企业的出现,城市人口不断增加。1930年, 齐齐哈
尔人口增至62 189人,比清未增长1倍。沦陷时期, 日本帝国主义为推行“二十年
百万户移民计划”, 日本侨民大量增加。到1942年增至22 406人,较“九一八”事
变前增长 181倍-至1944年,齐齐哈尔市区人口增至174675人。较1932年的75 261
人增长1.32倍,平均每年递增7.3%。
l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翌年,分批遣送日侨2万余人。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
会统一部署清查户口,齐齐哈尔市人口为158 209人。
新中国成立初,市人民政府为解决城市人口生活问题,一方面大力组织“发展
军需民用的工业、手工业、副业、运输业、商业、合作事业的生产”,一方面动员
组织1052户、3 578名城市居民,迁移到甘南、富裕、讷河等7个县参加农业生产,
1 483户、 2 82队迁至鸡西、鹤岗矿区。到1949年末,市区人口144 061人, 比
1948年下降 8.9%。1950年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
辽宁部分工厂北迁齐齐哈尔,市区人口的机械增长较快。到1952年末,增至261 328人,
比1950年增长61.2%。
1953年,开始进入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富拉尔基热电厂、北满钢
厂(今齐齐哈尔钢厂)、第一重型机器厂三项国家重点工程先后施工兴建。1954年,省人
民政府决定,将龙江县管辖的富拉尔基街、昂昂溪镇和达斡尔族自治区、七区、八区、
九区、十区等59个行政村109个自然屯划入齐齐哈尔市行政区划。1954年,市区出现
第一个人口生育高峰。市区人口从1953年的306 628人,骤增至518 622人,增长69.1
%。市区人口第一次生育高峰持续到1959年。六年累计出生婴儿153 083人,年均出
生婴儿25 514人,年均人口出生率为41.7‰。由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
水平相应提高,人口死亡率比解放前下降近20‰。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市区人口增
长(包括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118%,年平均递增21.5%。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3年(1959——1961) 自然灾害影响,市区人口身体素
质下降,人口出生明显减少, 出现人口生育低谷。1962年,国家采取精减城市职工,
下放闲散人员到农村参加生产,防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等一系列行政措施,城市人
口有所减少。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动员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70
年代中期,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市区人口出生得到一定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与国
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相比有明显回落,、进入80年代,出生于
60年代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时期的婴儿已进入婚育期,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形
成。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
员的公开信》发布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得到人民群众普遍响应,因
此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比前两次生育高峰平稳得多。市区人口从新中国成立到
1985年增至1 260 457人。36年来增长7.75倍,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2%。
由于市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人口素质也相应提高。1985年,每
万人中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2 296人,比1949年的每万人中在校学生l 434人增
长0.6倍,,每万人中,占有病床床位60.8张和卫生技术人员111人,比1949
年的6.4张和21.9人分别增长了8.5倍和4.1倍。1945年,人口死亡率高
达35‰,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仅35岁。到1981年,各种传染病已从根本上得到
控制,人口死亡率下降到5.18‰,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到69.5岁。
但是必须看到,人口的过快增长,也给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带来一些不可忽视的影响,、人口与耕地,人口与粮食、
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人口与住房,人口与就业,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
益突出。仅以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例。1954年,市区人均占有耕地2.72亩,
农业人口占有耕地13.6亩,到1985年,市区耕地面积比1954年增长8.2%,
但同期市区人口增长1.43倍,大大超过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市区人均耕地面
积减少到1.2亩,农业人口占有耕地面积减少到5.2亩,分别下降56.2%和
61.7%。
为解决人口过快增长给市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70年代中期起,开展
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1985年,市区人口出生率已从50年代平均41.9‰
和60年代平均33.4‰,下降到12.8‰。育龄妇女的一胎率,从1981年的76.9%,
增加到92.3%,多胎率从3.2%下降到0.5%。晚婚率、计划生育率、
节育率和独生子女领证率分别达到67.2%、99.2%、90.1%和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