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构成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1962年和1982年,先后进行三次全国性人
口普查,取得比较完整系统的人口年龄构成资料。
1953年,按国际通用标准划分人口年龄结构,市区0~14岁少年儿童
人口,占市区人口的33.9%;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2.1%;年龄中位
数为2l岁,属于趋向年轻型人口类型。其特点是,0岁的婴儿人口占总
人口的4.2%,1~3岁幼儿人口占10.7%。4~7岁4个年龄组是1949年、
1948年、1947年、1946年4个年份出生的人口。8~ll岁4个年龄组是1945年
解放前出生的人口。这8个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呈缓慢减少
的趋势。
1964年,市区0~14岁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7%,比1953年上升
12.8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为2.8%,比1953年上升0.7个百分点。
人口年龄中位数为17岁,比1953年下降4岁。人口年龄类型已从1953年的趋向年轻
型向典型的年轻型转变。其特点是,O岁婴儿人口比重,从1953年的4.0%上
升到4.8%。表明1963年和1964年人口出生又处于一个新的高峰年。但2岁组、3岁
组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2.6%和3.0%,不仅低于1964年0岁组和l岁组人口比
重(分别为4.9%和4.8%),也低于1953年2岁组和3岁组的比重。其原因是,全
国从1959~1961年3年自然灾害使人口生育出现低谷期。
1982年,市区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为27.9%,比1964年下降18.8个百分
点。65岁以上老龄人口为3.7%,比1964年上升0.9个百分点。人口年龄中位数为
24岁,比1964年上升7岁。人口年龄类型从典型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其表现特
点是,0岁组婴儿人口比重从1964年的4.9%下降到2.0%,1岁组人口比重从1964
年的4.8%下降到1.3%。2~7岁幼儿和少儿人口比重与1964年比,分别下降1.0、
1.3、2.0、1.7、2.0、1.6个百分点。这6个年龄组的人口都是1975,1982年
出生的,这些年龄组人口的比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自70年代中期加强计划生育
工作,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人口年龄高峰后移。
1953、1964、1982年齐齐哈尔市区人口年龄结构表(见附表)
齐齐哈尔市区人口年龄金字塔图(见附表)
1953、1964、1982年齐齐哈尔市区人口年龄构成类型表(见附表)
1953年,市区80岁以卜人口长寿水平为1.8%,最高年龄者为94岁。1964年,
市区人口长寿水平为3.3%,最高年龄者为95岁。1982年,市区人口长寿水平
为7.1%,最高年龄者为102岁。长寿水平比1964年增长3.8个百分点, 比
1953年增长5.3个百分点。市区1953年、1964年、1982年的人口长寿水平,女
性平均高于男性0.5、0.6、0.7个百分点。1982年人口长寿水平与全省的5.5%、
全国的6.6%相比,分别高1.6和0.5个百分点。1984年,市区有百岁以
上老人4人,均为女性。她们是尤长琴(102岁)、盂张氏(100岁)、张晓绪(100
岁)、张乔氏(100岁)。
1985年,市区人口1 260457人,其中14岁以内30 156人,占23.91%,比1982
年减少1.8百分点。65岁以上48 989人,占3.89%,比1982年增长1.19百分点,
最高年龄达105岁。
1953、1964、1982年齐齐哈尔市区人口长寿水平一览表(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