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人均消费水平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市区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成倍增长,
城乡人均消费水平相应提高。1952年,人均消费水平243元,比1950年提高 64.2%,
年递增28.1%。1957年,人均消费水平259元,比1953年提高4%,年递增1%。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分别下降41.5%和43.1%,人均
消费水平年递减2.9%,其中非农业人口递减2.4%,农业人口递减1.8%。
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
增长缓慢,人均消费水平没有明显提高。1970年,市区人均消费水平298元,比1966
年的269元提高10.8%,年递增2.6%。1975年比1971年提高10.3%,年递增2.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有较快发展,人均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1980
年,市区人均消费水平比1975年提高42.8%,年递增9.3%。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
市区人均消费水平提高68.9%,年递增14%。1985年,市区居民主要消费品年消费
量中,人均消费食用植物油5.8公斤,猪肉12.6公斤,比1957年分别增长 56.7
%和200%。粮食和棉布消费量比1957年分别下降21.9%和68.3%。1978年以前,
人们的食物消费以粮食为主,衣着以适用为主。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
食物结构,从主食型向副食型转变,衣着从单—棉布品种向呢绒、绸缎、毛织、皮革等
多样高档品种转变。城乡居民家庭耐用品拥有量也有明显变化。
1965年,职工家庭每百户有缝纫机30架、收音机85部、自行车106辆、手表141只。
到1978年,职工家庭每百户有缝纫机48架、收音机94部、自行车174辆、手表186
只,分别增长60%、10.6%、64.2%和31.9%。到1985年,市区职工家庭每百
户有缝纫机72架、自行车218辆、手表289只,比1978年分别增长49.0%、25.3%、
55.1%。同时,还拥有黑白电视机74部、彩色电视机16部、洗衣机66台。农
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缝纫机61架、收音机66部、自行车111辆、手表133只,比1983
年分别增长69.4%、50.0%、38.8%、24.3%,此外还拥有黑白电视机35部、
洗衣机20台。市区城乡人均消费水平明显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
转变。
1949年,中心城区人均居住面积为5.1平方米,到1952年末,住房面积增长18.9%,
人口增长80.5%,人均居住面积下降到3.4平方米,下降33.4%。1962年,
住房面积比1952年增长86.4%,人口增长173%,人均居住面积下降到2.3平方米,
下降32.4%。居民居住面积没有多大变化。1978年以来,市政府为改变群众住房
紧张局面,想方设法多渠道筹集资金,至1985年共投资5.26亿元,建成住宅288.3
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回升至3.8平方米,但仍低于新中国成立初期5.1平方米
的水平。
1950~1985年齐齐哈尔市区居民消费水平及年均递增速度(见附表)
1957~1985年部分年份齐齐哈尔市区居民消费品人均年消费量(见附表)
1965~1985年部分年份齐齐哈尔市区居民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见附表)
1949~1985年部分年份齐齐哈尔市区人口居住面积变化一览表(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