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17世纪中叶,达斡尔族人迁入嫩江流域以后,从事农牧渔猎结
合的生产活动。农业是“轮歇游耕,广种薄收”的自然生产形式。畜牧业较
发达,家家户户都饲养牛、马等。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随着土地的开发
和集镇的出现,猎场缩小,野兽减少,猎业生产逐步衰落,狩猎成为少数达
斡尔族人从事的季节性生产活动。渔业是达斡尔族人的传统产业,渔业生产
收入是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还有一部分达斡尔人,从事运输业。
清末民初,由于各民族人口的变迁,达斡尔族原有的产业结构受到冲击。
农业比重增大,农业收入成为主要经济来源。牧业、猎业、渔业生产的商品
化程度明显提高。
齐齐哈尔解放后,农牧业仍是达斡尔族人的主要产业。
农 业 达斡尔族人迁入嫩江流域编入八旗后,肩负驻防和垦荒务农的
双重任务。农业生产既保证军粮,又解决口粮、籽种和饲料。主要种植燕麦、
荞麦、稷子、黑豆、苏子等成熟期较短的粮油作物。中东铁路修成以后,齐
齐哈尔、富拉尔基等城镇的粮栈及俄国商人大量收购燕麦,燕麦播种面积大
幅度增加。民国时期,达斡尔人向汉族学会了种植黄豆、高粱、谷子、玉米、
小麦等作物。达斡尔族农户使用的畜力,主要是牛和少量马。解放前夕,少
数达斡尔人在农业生产上开始使用洋犁、风车、打草机等。
新中国成立后,齐齐哈尔达斡尔族聚居村屯在农业生产上逐步实现机械
化。在耕作上,注重科学种田,选良种,施化肥,深耕细做,并采用平播、
密植等耕做方法。1953年,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成立仅一年时间,就出现
4个农业丰产村、25个丰产组,还涌现了3个省级模范组。1955年,又出现1
个省级丰产村。1956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已有9台收割机、25台播种机、
43台圆盘耙、111台铲趟机。
1958-1959年“大跃进”期间,由于脱离实际地搞“一平二调”、“穷
过渡”等,致使达斡尔族村的生产力遭到破坏,达斡尔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受到挫伤。“文化大革命”时期,绝大多数达斡尔族聚居的生产队都变成了
“三靠队”(即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直至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实行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靠”局面才得以改变。
种植园田是达斡尔族农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田的全部劳动都由
妇女承担。园田中黄烟的种植栽培比例较大。达斡尔族所生产的黄烟,早在
清初就进入商品市场。《黑龙江外记》记载:“人家隙地种烟草,达斡尔则
一岁之生计也,自插秧至晒叶,胼胝之劳,妇女任之,皆自鬻于城市。”“达
斡尔以绳贯烟叶,压扁之,绳长约五尺,故其烟以尺计,流人改一尺为数束
零售,谓之把烟,店肆复有所谓台片者,澹于达斡尔烟。”出售叶烟所得是
达斡尔族人家的重要副业收入。
牧 业 畜牧业是达斡尔族经济生活的主要支柱之一。达斡尔人几乎家
家都饲养牲畜,主要饲养牛、马,也饲养少量的驴、羊、猪等。养犍牛主要
是用来农耕、驾车或出售。母牛用于繁殖牛群和产奶,是每个家庭的主要财
源。马是主要交通工具,进山狩猎,出远门及传递信息,秋收打场拉磙子均
离不开马。马也是达斡尔人的主要出售畜类之一。养羊,主要是食用,也用
来作祭神供物和出售。羊毛或出
售,或用来制毡、絮褥子等;羊皮也出售,但一般都用来制作羊皮大衣。养驴主
要是用于推碾子,无耕牛户也用来耕地。达斡尔人有一套饲养管理牲畜的办法,
每年春夏秋三季,以屯为单位雇一放牧人,将全屯牲畜在近处江套河谷及其草甸
上统一放牧。入冬,各家将牲畜圈于院内厩棚,用贮备好的饲料(羊草及谷草、
麦秸、豆秸等)喂养。即使遇到暴风雪天气,也能使牲畜安全渡过。
新中国成立后,达斡尔族村屯的畜牧业生产得以发展。1957年,仅梅里斯达
斡尔族区就有大小牲畜40 335头(匹),比1949年增加34.6%。但是,自1958年
“大跃进”至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牧业生产受到了影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在民族地区实行了以农为主、农牧并举方针,
畜牧业迅速发展。在达斡尔族聚居的区、乡、村,都建立了草原管理站、兽医院、
兽医卫生防疫站、家畜繁育指导站及牲畜品种改良站。黄牛改良成效很大。1985
年,梅里斯区达斡尔族聚居村大牲畜存栏达4 171头(匹),其中马1 025匹,牛3 146
头(黄牛2 188头,奶牛958头)。同年,富拉尔基区所辖达斡尔族聚居村牲畜存栏
1879头(匹),其中马709匹,牛1172头(黄牛950头,奶牛222头)。
1985年齐齐哈尔市区达斡尔族村牲畜存栏数(见附表)
猎 业 猎业是达斡尔族的主要产业。清代猎业生产主要是为清政府纳贡,
其次足与满族等其他民族进行交易,清政府规定,达斡尔族十五岁以上男子
除服兵役之外,还要承担向朝廷进贡貂皮的义务。所以,每年初冬至初存期
间,以牛录为单位,组织达斡尔人前往深山丛林从事猎业生产。猎获的貂皮,
选优进贡,其余貂皮于“楚勒罕”(集市) 上互市。
达斡尔族传统的狩猎生产方法很多,历史上使用过弓箭、双刃扎枪、套夹、
地箭以及陷井等。19世纪末期,开始枪猎。在长期猎业生产实践中,达斡尔
族人积累厂潜伏、伪装、引诱、逆风接近、围猎、卜套子(夹子)等经验。达
斡尔族人把一年分为4个猎称:春季为落毛之猎,主要是猎取狍子,其皮制夏
衣;夏季为茸角之猎,主要是猎鹿取茸;秋季为冬衣之猎,主要是猎取兽类
用其毛皮做冬装;冬季为过年之猎,主要猎取灰鼠、香鼠、艾虎等珍贵细毛
兽类,其肉食用,皮毛出售,以办年货。
清康熙三十年(1691),齐齐哈尔达斡尔人因披甲1 000丁而免于贡貂后,
猎业在达斡尔人经济生活中的位置开始逐年下降,不再是一种独立的产业。
新中国成立后,齐齐哈尔达斡尔族已很少有人狩猎。
渔 业 渔业是达斡尔族传统副业生产。清代,达斡尔族人从嫩江捕捞雅
巴萨鱼和鲤鱼,专供清廷皇室食用,捕获其它鱼类自食或出售。在长期的渔
业生产实践中,达斡尔族创制多种捕鱼工具:拉网(冬季冰上集体打鱼时用来
拦江的大网)、绍(一个人使用的小旋网和小袖网)、洞(用来捕小鱼的桦皮斗,
盖子上用麻线织有小网眼)、司热(即色叉,一般用来叉大鱼)、考日考日(即
鱼旋子)、哈迪(即伍亮子,在秋季明水期的小河里使用)、达勒(即鱼罩子,
用剥了皮的柳条和细麻绳编制而成,下口大,上口小的无底园锥形罩具)、欧
林库(用柳条编制的形如酒壶的鱼具,在小河流里捕鱼时用)、兜网(形如口袋
的鱼具,用麻绳或棉线织成)、什格阿拉格(即大网,网长达百丈,以节为单
位,由十七八片网接成)。此外,还有小拉网、挂网、钝钩、快钩、飘钩、甩
购等鱼具。积累多种捕鱼方法:“达勒贝”,即用“达勒”捕鱼;“布日阔”,
即冬季冰上叉龟;“达干”,即用兜网捕鱼;“下欧林库”,将壶形“欧林
库”口朝逆水方向固定在小溪流中,并在口部两侧挡以柳笆,顺流而下的小
鱼便进入“欧林库”壶口中;“霍若哈迪”,即一种鱼亮子,将亮子斜放在
小河里,鱼兜置于两扇亮子中间,鱼受亮子阻挡后,游人鱼兜;“钝钩”,
即用绑在细铁丝上的鱼钩来钓鲤鱼;“下阿拉格”,即用兜网和大网下网捕
鱼。冬季在冰上凿冰眼下网捕鱼,是达斡尔族传统的捕鱼方法,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林 业 达斡尔族传统的林业生产,主要经营柳条通和野生果林。经营柳条通,
是达斡尔族村落的公共事业,条通归全村公有,平时不得随意砍伐。每次开通时,根
据开通面积规定,每户出一把刀或两把刀,割完为止,所得归已。所得条子,主要用
于编织院落、园田篱笆、房笆以及各种筐篓,运到城镇出售。
达斡尔族村落附近的江套或沿江沙丘地带,均有野生果林。当野果成熟时,妇女
们采集。
运输业 达斡尔族人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有牛、马、车、船、爬犁等。达斡尔人
家养牛,用于拉车。马是出远门、走山路、狩猎时唯一快速的交通工具。达斡尔族人
的车有“勒勒车”,该车辕长,两辕前有一横木,套车时将横木搁在牛脖子上。达斡
尔午(也称大轱辘车、大轮车),轴径如椽而可载重物,行驶起来轻便灵巧。篷车,为
防晒防雨雪,在达斡尔车上用柳条编织成或用桦树皮做成,上覆苇席。此外,俗称连
轴车或大辕车,民国时开始使用。钢轴车,日伪时期开始使用。此外,用来搞运输还
有雪橇(也叫爬犁),主要用于冬季雪地运输。
达斡尔族人水上交通工具主要是木船,用于捕鱼、搬运货物、运送过往行人等。
达斡尔族的运输业。始于清末明初。从事运输的主要是闲余劳动力,并有一定木
匠手艺的人家,其运输用车主要是“勒勒车”。中东铁路修成后,铁路运输取代了畜
力运输。
解放后,50~60年代,农闲季节,达斡尔族聚居村常派出几辆车到城区搞运输,
增加村集体收入。1985年,梅里斯区15个达斡尔族村在农闲季节有197辆机动车用
于运输,其中货运汽车5辆。
手工业 达斡尔族村落都有从事木匠活的手艺人,主要制作达斡尔车、木船、木
犁、木锨、耙子等生产工具和箱柜、摇篮、桌椅板凳等生活用品,也承揽盖房子的木
工活。
达斡尔族泥瓦匠,为本村落修建房屋、院墙及各种畜圈、粮仓等。他们制作的泥
火盆,表面刻有各种图案花纹。每年秋末至春耕,达斡尔族人还进山烧木炭。日伪时
期,烧炭业兴盛,在城镇均有收购木炭的商店和站点。解放后,由于木炭销路减少,
并实行封山育林和护林防火,烧炭业终止。
达斡尔族有专业烧砖制瓦的窑工和制作镰刀、猎刀、鞣皮删的锯齿钝刀及其铁盆、
铁壶等的铁匠。其中制做的猎刀独具特色,具有生活用具、工艺美术品、自卫武器等
三种作用,并有钢口好、锋刃快的特点。
达斡尔族的乐器师,专制达斡尔乐器“木库连”(门弦琴)“浑图日”(萨满神鼓)、
“批昌库”(骨笛)等。
达斡尔族的编织能手,能用细嫩柳条编织出院墙篱笆,各种形状的大小筐篓。还
用经过加工的细嫩柳条,编织出洁白而带有各种花纹的小花篮。
达斡尔族用桦树皮制做各种器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桦树皮缝制的器具,具有
防潮、防腐蚀、不生锈、不怕摔打、轻巧耐用等特点,在缺乏陶瓷和金属器具的边疆
山区,达斡尔族人长期使用这种工艺制品。用兽筋线缝制的桦树皮器
具有:昂古合(桦皮碗)、码塔日(扁圆形针线盒)、喀木奇(长方形衣箱)、
冲罗<圆筒形水斗、奶桶),以及装米用的桦皮桶、婴儿用的簸箕形尿垫、
桦皮烟盒、桦皮盆、火药盒等。有些桦皮器具上还有各种花纹图饰和动植
物图像。
达斡尔族妇女擅长缝制烟荷包花纹、皮手套花纹、枕头顶花纹、鞋头鞋
帮儿花纹、帽花纹、袜底花纹、摇篮顶部花纹,以及皮衣、手套、靴子、
帽子、阿其母(皮囊)、狍皮被、鞍具等。
商 业 清代,每年五月,达斡尔族人赴齐齐哈尔城西北音沁屯,参
加“楚勒罕”,以纳贡所余貂皮、水獭皮、鹿茸及其它猎获物和畜产品卖
得的银两,换回和买回—年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至清末,分别到齐齐哈
尔城和富拉尔基、昂昂溪、拉哈等集镇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易。
民国时期,在达斡尔族村落中,有厂汉人开的小铺,村民们便以小麦等
换取白面,鸡蛋换取糖果、酒及其小日用品,还有的达斡尔人与城镇商号
赊购货物。秋收后,商号套上马车下乡收账。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1946年12月,在富拉尔基成立“嫩江省蒙古合作社”。
合作社股金由齐齐哈尔达斡尔族筹集,理事会由各地代表组成。1947年4
月,嫩江省蒙古合作社改为“纳文地区蒙古合作社”,并于翌年迁到齐齐
哈尔东城壕。蒙古合作社成立后,至1950年归并于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止,
主要工作是送货下乡,直接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1950年归并时,将其
盈利款额基本上拨给了三间房、卧牛吐、音钦、雅尔塞、奈门沁、齐齐哈、
罕伯岱等达斡尔族聚居村,为创办农村供销社提供了资金。这是在达斡尔
族聚居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商业阵地的开始。
1980、1985年齐齐哈尔市区达斡尔族乡收入情况对比表(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