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
习俗
住 宅 达斡尔族人住宅讲究整齐美观,居室光线充足,通风良好。
一般是草垡和土坯砌成的“介”字形草房,面朝南,木格窗,南窗3扇,西窗2扇,
房门两侧各一扇。窗外糊“高丽纸”,喷上豆油或酥油,使窗纸透明耐雨雪。
烟筒设在房西墙南端约5尺处,烟筒底部与室内炕洞相连。正房分为里外屋,2至
3间不等,里屋为卧室,设南、西、北三面火炕,俗称“蔓子炕”。外屋是厨房,
厨房烟道与屋内炕洞相连。冬季取暖全靠“蔓子炕”。有的正房东西两侧有厢房,
西厢房多为碾房及放生产工具等杂物,东厢房一般为楼阁式粮仓,具有防水、防潮、
防鼠、通风等功能。围绕房屋用土坯或垡子砌成院墙,也有用柳条编成的篱笆。
另有外院,用做打谷场或种夏莱,有的房后用土坯或垡子围成菜园子。
饮 食 达斡尔族在饮食结构上既有爱食肉类、奶类的传统,又有吃五谷杂粮、
各种蔬菜的习惯。主食以稞子米、荞面、燕麦为主。稞子米饭是达斡尔人最喜欢吃的
主食。用稞子米掺芸豆做成干饭,吃时泡鲜牛奶或酸牛奶。常用稞子米饭、鲫鱼炖汤
招待客人。面食以养面为主,吃法很多,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荞面饴铬,煮熟后加野味
或猪、牛肉做的泊,吃起来鲜美可口,是过年节和待客的上等食品。达斡尔族人也爱
吃干粘饭,即用小米做成,吃时泡上酸甜的疙瘩奶(一种酸味奶制品)。吃这种饭时,
常常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长辈及孩子们请来一起品尝,这是达斡尔族莫昆内部求
团结、共甘苦的古老风俗之一。今时,达斡尔族人主食有小米、玉米面、玉米楂子、
白面、稷子米、荞面、高粱米等。副食主要有肉类、牛奶、鱼、蔬
菜等。达斡尔族重视利用园田种植蔬菜,有“园田半年粮”之说。秋天晒豆角丝、茄
子丝等干菜,还腌酸菜、咸菜。同时还精制各种佐餐小菜,如白菜末、花菜、老太太
菜、果酱、韭菜花、酸黄瓜、蒜茄子等,特别是韭菜花吃手把肉、饺子、面条是离不
开的。达斡尔族人还喜食柳蒿芽,与土豆、芸豆一起炖,其味清香可口,用鲶鱼或嘎
牙子鱼炖柳蒿芽是最受欢迎的菜肴。此外,还食用小根蒜、野葱、灰莱、苋菜、拉拉
罐等野菜。
服 饰 达斡尔族的服饰,清代以穿皮为主,极少数人穿布衣。男女冬天穿用狍
皮、羊皮做的皮大衣,春夏秋穿用除去毛的鹿皮、狍皮制做的皮衣,外套皮坎肩、皮
马褂。女子身着旗袍,喜穿白袜、绣花鞋。清末始,布衣成为较普遍的冬夏装。男子
严冬季穿棉袍、棉袄、棉裤,少数人穿皮袍、皮袄、皮裤,夏季则穿单布长袍,齐秋
穿夹氏袍。妇女穿近似满族旗袍的单袍,用丝绸或布料制做。年轻女子还外罩比旗袍
稍短的长坎肩,已婚妇女在右侧大襟上佩挂缎面绣花荷包和绸手帕。男子冬季上要戴
貂皮、狐皮、獾皮等制做的大耳帽、或毡制圆形四耳帽,狩猎时常戴狍头、狐狸头、
狼头皮帽,并用金银线绣出狍、狐、狼的耳、目、鼻、口,生动逼真,极具伪装作用;
春、夏、秋则戴礼帽、瓜皮帽、草帽。妇女在夏季喜欢用白巾包头,冬季戴里外皆毛
的平顶圆帽或双缨帽。男子冬季穿用狍皮制做的靴子,轻巧、暖和、防滑,春、夏、
秋穿布靴子,靴面绣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妇女多穿布鞋并在鞋帮、鞋尖上用彩丝绣出
各种花卉图案。达斡尔族男子喜欢扎腰带,一般扎青、蓝布腰带。出门时,将烟荷包、
小烟袋、带鞘猎刀分别挂在腰带两侧。
婚 嫁 达斡尔族实行—夫一妻制。旧社会,表亲之间实行单向通婚,即姑母之
子可娶舅父之女。反对弟娶嫂,因为达斡尔族人待长嫂重如母辈。另有招赘婚和童养
媳等婚姻习俗。姑娘不能在偶数年龄和母亲生其的年龄出嫁。清代,达斡尔族很少与
异族通婚,仅与鄂温克族通婚。清末起,始与蒙古族、满族通婚。民国时,始有与汉
族结亲的。婚事分订婚、送彩礼、结婚等过程。订婚方式有两种,一是特别亲密的亲
朋之间指腹为婚;一是托媒订婚。订婚后,男方给女方两次彩礼。首次过食礼,是表
示正式订婚的形式,使男女双方受到约束。食礼仪式后,男方选定结婚吉日,第二次
过物礼。物礼后则再次去女方家过结婚衣物,并通知结婚吉日。
结婚前两天,女婿骑马前往迎亲。当日晚,岳母请来一位儿女双全的妇女,督促
同席对座的女婿、女儿用一个碗和一双筷,互相吃带有黄油的黏饭,预祝二人婚后感
情如胶似漆相连不离。次日早,女方家请本族人送亲。不管路程远近,送亲车一律停
在男方村屯外路旁,生起篝火等候迎亲。男方新郎前往迎接送亲车队,向送亲客长敬
酒致谢。送亲车队进村屯时,必迎太阳升起方向行进。到达新郎家门,在鞭炮声中新
娘下车,举行拜天地仪式。当新娘进新房时,新郎用藤马鞭挑去新娘头上红布,掷于
房檐上。进屋后,新娘背向里盘膝坐在南炕西南角。这时男方家便开始招待女方客人。
席间新娘下地与新郎一同向来宾装烟敬酒,按辈份逐一认亲,对长辈行磕头礼。新娘
正式拜见公婆。宴后,女方宾客启程时,新娘、新郎与男方亲友在大门外再敬酒,热
情欢送,新郎要乘马护送到屯外。送走女方宾客后,开始招待男方亲友。当亲友退席
时,新娘以装烟礼送客。新郎、新娘人寝前,举行“欢特格
浩勒贝”(即喝交杯酒)仪式,男女主持人将双杯酒让新郎、新娘饮干,随后由男女主
持人用筷子挟些热粥饭,放进新郎、新娘嘴里吃下,最后由女主持人代为铺妥被褥。
至此,整个仪式结束。婚后三天,新娘到长辈亲友家认亲。婚后七天可回娘家探亲。
如不在同一村落,在婚后二十九天,由新郎送新娘回家,回门住一个月。
解放后,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变革了旧的、落后的婚俗,男女青年有了婚姻自
主权。
丧 葬 达斡尔族先民们实行过土葬、火葬、天葬、风葬。正常死亡施以土葬;
难产、传染病死亡,实行火葬;出天花、麻疹而死亡的小孩,包裹后在村外的木支架
上实行天葬,百日后掩埋;萨满死亡后,按其生前遗嘱及选定的地方,支起三个人字
形木架,将棺柩置其上,实行风葬,数年后将遗骨埋葬。
过去每个莫昆(氏族)郡有自己的墓地。富裕人家单有墓地。墓地顺着岗坡,高处
埋葬长辈,以世代为序相接,兄左弟右,夫左妻右,均头朝北安葬。办丧事过程是,
室内停灵,三天人殓。人殓前,擦洗亡者遗容,用箔纸剪金日、银月各一个贴于棺内
左右,以示亡灵永享天神保佑。在棺材底用铜钱摆成北斗七星,然后遗体入棺。出殡
仪式选吉日举行,仪式上,先由一位与亡者同辈份人和兄长,跪在祭桌前宣读灵文。
之后,焚化金银箔纸和告灵文,亲人举哀。出殡时,长子走在灵车前,众亲友在左右。
到墓地后,由长子扶灵柩放人墓穴内,并在四方各培一锹土,然后大家动手填土。此
刻,把祭品和亡者生前所有衣物焚于墓前。安葬回来,送葬者须跨大门外烧的篝火方
可进屋,亡者子女在大门口叩头致谢。送葬当晚,近亲中的年长者留下守夜。葬后第
三天,直系亲属去坟前烧纸、培土。以后每逢清明、七月初七都去坟前祭扫。
节 日 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黑灰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
春节(艾涅),是达斡尔族最大、最受重视的节日。从腊月初开始,家家户户便准
备过年衣物,赶制各种面食。男人进城办年货,杀猪宰羊及出猎打野兔、野鸡等。腊
月二十三过小年后,妇女们便扫屋子,用白灰刷墙壁、锅台,洗衣服被褥等;男人们
打扫院落、畜圈、碾房等。腊月二十九,门上贴对联、室内贴年画,窗上贴“福”字,
佛龛下挂彩色挂签。除夕(达斡尔语“布吐,乌都日”,意为全年的事在今日全终)夜晚,
各家在大门外正前方燃起干草粪,往烟火里投些肉菜酒等食品,其意是烟火不断,家
庭兴旺,子孙有续。门前悬挂各式灯笼。一家之主代表全家向天神和其他诸神供奉果
晶、酒,焚香点烛叩拜。有的还到房屋西侧地上插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晚
辈们向长辈叩头辞旧岁,向老人祝寿。女人们包冻饺子,准备初一的穿戴。通宵鞭炮
声不断,灯不灭,人皆不眠。初一早晨,长辈给诸神烧香叩头,之后儿孙们给长辈们
敬酒叩头,老人们祝福儿孙们兴旺发达。拜完年,全家人吃饺子。早餐后,男女老少
穿节日服装,近亲聚集一起,再次掀起拜年高潮。在拜年中,直系亲属的长晚辈之间
互相赠些象征吉祥的礼物。初五前以串亲访友拜年为主。初五以后,转人民间娱乐活
动为主。青年小伙子们打贝阔,中壮年男子举行射箭、赛马、摔跤等传统体育活动,
姑娘、媳妇们跳起罕伯舞,直至夜深。
正月十五是天神归界的节日,家家早餐吃饺子,晚餐吃猪尻背、手把肉,张灯结彩,
开始化装游戏。正月十五过后,春节的欢庆活动便结束。
正月十六日,也称黑灰节。据传说,除夕午夜后是阳刚日,一切妖魔鬼怪都退避
世间,至正月十五午夜开始活动。为避邪,正月十六清晨,老人用锅底灰往孩儿们的
脑门上抹一点黑,青年之间、男女之间也相互抹黑灰,认为这样不受“鬼魂”侵害,
不会生病,一年平安吉利。
端午节(达斡尔语“俄莫乌都日”,意为药日)。达斡尔人认为五月初五是天下之水
复活日。清晨,人们到野外踏青,到江河、小溪边洗手、洗脸,用草上露珠洗眼,把
采来的艾蒿塞进耳朵,插在头发、帽子及衣服上,并挂在室内各处及门、窗上,认为
这样可以驱虫、避免瘟疫。
中秋节,达斡尔人吃用黄油、糖、窝瓜籽等制做的月饼,并供奉月亮和天神。
礼仪与禁忌 达斡尔族人注重道德尊严和无愧良心,厌恶虚伪和举止狂妄,提倡
为人宽容善良和憨厚的品格。敬老是达斡尔族礼仪的核心。每日清早儿媳洗梳完毕,
即到公婆居室请安、装烟。女儿或儿媳要给老人铺叠被褥。就餐时,老人和孙子在西
屋南炕,儿子、侄子等晚辈在北炕,而儿媳则站于一侧待候。晚辈未经老人允许不准
饮酒,更不能同桌共饮。料理家中大事,必征得长辈同意。晚辈不准直呼长辈名字,
只能用辈称。老人在世时,兄弟间不准分家.否则认为是不孝行为。宴席上,要按辈
份和年龄大小顺序斟酒,长者先饮。平时对同辈年长者或长辈要行请安礼。年轻人路
遇老人,即使素不相识,也要待老人走过,方可继续行进。
达斡尔族过去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禁忌:除夕至初五,室内垃圾不准外倒,怕破
财;大年三十夜至初一,不准动剪子;初一不准挑水;妇女忌去打鱼下网和去鱼亮子,
怕捕不到鱼;不准砍庙宇旁的树;妇女产期,忌门一个月,不准外人进产房;不准在
房西修厕所;不能把自家囤顶或囤底的粮食给他人;不准妇女从车后上车;不许妇女
在娘家生孩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