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源流

源流


清康熙初年,回族开始迁入齐齐哈尔。他们主要来自山东、河北、新疆、
青海、甘肃、北京、瑷珲等地区。迁入的原因主要是:因反清被发遣到黑龙江从军;
被清廷移民来黑龙江;逃难到齐齐哈尔谋生定居。
康熙十五年(1676),清廷从今河北、山东一带征集百姓移往东北,其中有40余户
400多回族人来齐齐哈尔落户,他们平时生产,战时打仗。康熙二十四年 (1685),清
廷为攻克被沙俄占领的雅克萨城,在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征兵500名,其中山东济
南府王、夏二姓回族士兵被征参战,编人清兵炮队,攻克雅克萨城后,返至齐齐哈尔
落户,被编入水师营,后又编入八旗右翼。光绪三十二年(1906),该回族士兵后代,
获准退出旗册,改归民籍。1985年,王姓回民士兵后裔仍有30余人在齐齐哈尔居住。
乾隆二十五年(1760)九月,因呼伦贝尔连年干旱,兵丁生计萧条,清廷令陕甘总
督选派新疆塔哩雅沁100名回族人,连同家属共计200余名,送往呼伦贝尔,指导该
地兵丁引水灌溉,耕地种田。途经齐齐哈尔时,百余名家属留在当地。乾隆二十八年
(1763)九月,清廷将遣往呼伦贝尔的百余名回族人撤回新疆,其中有部分人留在齐齐
哈尔定居。乾隆年间(1736~1795),陕、甘、青等地回、东乡、汉等民族,不断举行
反清起义,清廷多次将被降服的起义者发遣到黑龙江。乾隆三十二年(1767),将近百
名参加马得鳖领导的反清起义的甘肃回民发遣到齐齐哈尔。乾隆四十二年(1777),甘
肃河洲王伏林集以回族为主的2 000人反清起义失败后,有 520人被清廷发遣至黑龙
江,其中一部分在齐齐哈尔落户。乾隆四十六年(1781),青海由苏四十三领导的回民
起义失败后,一些起义的回民被发遣到东北,其中有12户来到齐齐哈尔地区。
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青海西宁马有成等24名回民连同家属,因受西宁回族
民众反清起义牵连,被发往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乾隆五十九年(1794)七月,马恒、
马源等10名回民以“纠众诵经罪”,被清廷从陕甘发遣到黑龙江。嘉庆二十二年(1817),
甘肃兰州地方政府将伊斯兰教“新教”(哲合林耶教派)第三代教主马达天发遣黑龙江,
途中病逝于吉林船厂(今吉林省吉林市东)。随同被发遣的回族人将马达天安葬后,来
到齐齐哈尔定居。道光七年(1827),新疆喀什噶尔等地 40余名穆斯林,因起事响应
张格尔暴乱而被发遣至黑龙江,其中黄夫努达姆、古努巴里、苏来玛里、乌尔行滚4
人在齐齐哈尔落户(其后裔申报为回族)。同治十年 (1871),甘肃回族马化隆领导的反
清起义被镇压后,清廷将马化隆等人的亲属20户回族人发遣至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
光绪二十六年(1900),沙俄制造“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后,大批难民逃到齐齐哈
尔,其中有陈、张、朱、王、金、李等姓19户回族人。他们到齐齐哈尔后,生产、
生活由居住在省城齐齐哈尔的200多户回族人接济(1985年底,朱、陈二姓后裔还有
30余人在齐齐哈尔市居住)。此后,谋生或经商等来齐齐哈尔的回民逐年增多,并定
居下来。光绪三十三年(1907),齐齐哈尔有回民9 292人,其中女3 166人。宣统元年
(1909),齐齐哈尔有回民10993人。
新中国成立后,齐齐哈尔市区回族人口有所增加,到1982年,市区有回族人口 13
865人,占市区少数民族人口的17.8%。